那些活下来的人,还得感谢附近印第安人的救助,他们教会了这些白人如何捕鱼、种植玉米、马铃薯,美式感恩节就是这么来的。
虽然一开始欧洲人和印第安人还算是和平相处,但是随着移民越来越多,英法西板亚等国家进行官方殖民和开垦。
两个处于不同文明形态的人群,相互也很难理解沟通(比如印第安人没有土地所有制的概念),白人和印第安人发生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然后,断断续续地打了三百多年。
打起来了,是白人一边倒的屠杀吗?说起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一开始被打惨的,竟然是白人。
1528年,来到佛罗里达的西板亚远征军头目奈华斯被打死,四十多年后,西板亚在墨西哥沿岸建起来的据点又被印第安人全部扫荡了,发国人也被易洛魁族击败。
1675年到1678年,经过三年战斗,阿布纳基族甚至还办到了一件很牛逼的事情——迫使日不落帝国殖民者签订下了“不平等条约”,要年年“纳贡”!
1622年,印第安人夷平了弗吉尼亚殖民地80%的定居点,白人被干掉一半,1644年又被屠了一遍。
1778年,在花旗国独立战争期间,与日不落帝国结盟的易洛魁族制造了“怀俄明大屠杀”。
他们和少数英军一起突袭大陆军,360名民兵中只有20人逃脱,引发了大恐慌,无数移民抛弃家园逃难。
印第安人下手也非常狠,说屠杀那可是真屠杀,剥头皮都不算啥了。
成年人要杀掉,儿童和孕妇也不能幸免,胎儿还会被挖出来,挂在棍子当战利品。
悲催的白人发现,对手非常难缠——印第安人来袭没有规律,可能是来抢粮食和毛毯,可能是为了偷酒喝,也可能因为白人吓跑了猎物而发动报复。
印第安人以身为战士为荣,渴望在战斗中获得认可,他们熟悉地形和气候,神出鬼没,来去无踪,经常打出“闪电战”,防不胜防。
印第安人天生悍勇,学习的也快,他们从白人那里学会了骑马和用枪,甚至还敢于为了抢枪而发动袭击。
白人只好修建要塞,在便于活动的春夏秋季,白人战战兢兢的耕作,一旦有警报就得赶紧钻进要塞躲避,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能相对自由地活动。
当然,白人也不只是防守,他们一样会主动出击,劫掠或报复,实际形成了与印第安人“互屠”的局面,这颇似古代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拉锯。
印第安人以部落分,也会相互攻杀,失败的部落同样会被杀绝。
电影中救助小李子的波尼族人就是被雷族人杀光了家人。
波尼族人说了一句很震撼人心的话,我的心在流血,可报仇是造物者的工作。
所以小李子才会把汤姆.哈迪推到河里,交给印第安人去选择杀或者不杀。
在1812年第二次英美战争中,与日不落帝国结盟的印第安人甚至随同英军杀到瓦盛顿,火烧白宫。
在后来的南北战争中,多数印第安部落又站错了队,选择支持南方。
结了这些梁子,独立及内战后的花旗国,难以善待印第安人。
独立的花旗国基本没有英法的干扰,可以专心对付印第安人,形势开始逆转。
从1776年起,花旗国开始有意识的驱逐和消灭境内的印第安人。
花旗国的总体实力远远超出了印第安人,
19世纪,花旗国设立了“印第安人事务局”,力图把印第安人赶到贫瘠狭小的“保留地”里。
虽然总体处于劣势,但花旗国西部的印第安人仍然坚持斗争了很多年。
他们擅长骑射,勇猛异常,白人都称赞他们是“勇士”和“最难逾越的障碍”。
比沿海地区的印第安人更难对付——克里克人与美军对抗了两年,俄勒冈地区的卡尤塞人反抗了7年,而切诺基人则打了11年!
从1832年开始,花旗国为了得到佛罗里达境内塞米诺尔族的土地,打了整整10年,阵亡2千多人,换了8任司令才搞定,还耗资600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了(买阿拉斯加才花了720万美元)。
类似的例子多不胜数,花旗国为了击败西部印第安人,从1865年起,出动兵力一万余人,作战1067次,付出几千人的伤亡,耗资亿美元。
直到1890年,印第安人的抵抗才算终结。
北美的“印第安战争”持续了3百年,印第安人没有现代工业,也不讲究纪律和配合,只会小规模作战,甚至也不甚团结。
但仅凭天生的悍勇,仍然与殖民者和花旗国人缠斗了几百年,虽败尤荣。
试想一下,如果北美印第安人建立起国家,恐怕早已将西方人赶下了大海……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印第安人虽然最终失败,但他们的勇猛和战斗意志赢得了对手的尊敬,他们的战术和技巧也为美军所继承。
直到今天,花旗国制造的汽车和武器,仍然有不少使用印第安部落、酋长来命名——“黑鹰”、“阿帕奇”、“切诺基”(汽车)、“印第安”(摩托)、“科曼奇”、“支努干”……
为什么花旗国要用这些失败的“野蛮人”来命名呢?除了强调本土文化以外,也许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勇敢、顽强,有血性的民族,永远受到尊敬,哪怕是敌人。
一阵拉扯摇晃的感觉后,兰迪睁开眼睛,却发现自己泡在齐膝的河水里,白色的大雾一缕一缕的飘荡在河面,一团团微带寒意的浓雾不时扑在脸。
远处的山林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仿佛仙境一般,兰迪看了看周围,远处人声鼎沸,一群人正在林间剥河狸皮,血迹斑斑,一片狼藉像个屠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