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就是在于工具的使用。
林初现在手有两样人类最先进的工具:
超级计算机,超级人工智能处理器。
他的方法,也是基于这两件先进的工具。
首先,将现有所有的沙漠植物的基因数据导入超立方。
利用超立方的神经网络算力,破解沙漠植物共同的基因密码。
接着,用超立方和兴维的超级计算机,编写一套「农田程序」。
这套农田程序,将模拟现实世界的的真实种植环境气候。
由最初适应玉米大豆生长的农田。
渐渐向沙漠演化。
然后,把所有品种的大豆玉米数据,导入这片虚拟的“农田”模型之中。
再控制不同的环境变量,模拟时间的流逝。
让大豆玉米的数据,在超立方构造和超算构建的虚拟“农田”中产生生物进化。
直至“农田”最终演化最了“沙漠”。
最终筛选出存活下来,并且产量达标稳定虚拟大豆玉米作物。
接着利用超立方掌握的沙漠植物基因数据密码。
对这些达标的作物,进行基因解码。
如此一来,林初就将得到目标玉米大豆作物的基因图序。
最后,利用这份基因图序的数据资料,对现有的大豆玉米进行基因改造。
因为整个过程中,所有基因都发生在植物本身的自我进化选择。
至始至终只有植物本身的基因参与,没有其他外来基因转化导入。
所以就不存在公众担心的转基因安全问题。
甚至还要比杂绞更加安全!
林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朱教授之后。
朱教授直呼天才!
同时也感叹:
“我们这些老专家的虽然资历很深,但也恰恰因为资历太深了,制约了我们学习使用其他最新的技术手段来研究自己的项目。”
的确,这个世界只有林初才可以开创这种技术先河。
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像他这样。
既拥有完整农学知识。
又精通超算和AI超神经网络运算的人才。
所以只有林初才能把三者整合研究。
通过朱教授的帮助,林初从国家植物基因数据库里,拿到了所有沙漠植物,以及所有品种大豆玉米的基因数据。
他带着硬盘,回到了盘古实验室。
如今的盘古实验室,已经有了三台超立方。
初号超立方,依然在日月不停的进行比特币挖矿,进行算力训练提升。
这后两台兴维公司新下线的超立方。
林初给他们升级了初号的全部算力。
一台借给兴维公司做通信研究。
一台盘古实验室自留用。
林初先将沙漠植物的基因数据倒入这台空闲的超立方二号机。
好让它学会处理基因数据。
接着开始编写至关重要的「农田程序」。
三天之后,程序编写完成,由超立方二号机和兴维超算共同运行。
林初把大豆和玉米的基因数据导入农田程序中。
然后开始正式运行。
「农田」里的时间流失速度,最开始大约是现实世界中的1万倍。
程序运行一天以后。
「农田」世界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660年!
在这660年虚拟时间里,农田的气温缓慢升了3度,沙漠化进度5%。
原本一亿株大豆玉米农物,就只剩下了一半,其余的全部不适应坏境的变化枯死。
超立方自动筛选出最优的前一百株,复制一万倍,重置一亿株的数量。
程序运行的第二天。
「农田」世间的虚拟时间,又过去了1000年。
温度进一步升高,农田沙漠化进度11%。
一亿株大豆玉米,只剩下了两成存活。
超立方优选前一百,重置一亿株数量,继续培育。
程序运行第三天。
「农田」世界的虚拟时间,又过去了1400年。
沙漠化进度20%。
昨天的一亿株作物,今天只剩下500万存活。
超立方优选重置数量,继续下一轮。
林初看见这个进度十分欣喜。
应该只要再有一个星期。
农田的沙漠化进度就将达到100%。
那个时候还存活并且产量达标的作物,就是他最终的目标。
而就在这个时候,国安那边对胡来的调查报告也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