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唐朝美食(1 / 1)lol洪荒大唐开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主食

江南田间,曲辕犁替代了长直辕犁,耕作效率大幅提升。全国兴修水利,朝廷定立《水部式》,针对放水时间、放水量、各季用水量、各类作物用水标准出台明确法度。得益于农业生产水平进步,大唐平民生活水平较风雨如晦的魏晋乱世改善很大,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盛唐青齐间斗米才三钱。在生活资料充裕前提下,饮食更精致,同时有了创新和享受的资本,于是一碗米饭,也被做出无限可能:

青精饭,制法独特,它与生长在天朝南方一种叫「南烛」的植物有关。取南烛木的枝叶搡捣得到青黑色汁液,用来浸泡稻米,九蒸九曝后,制成的青精饭米粒紧小、黑如瑿珠。能强筋益颜,久服变白却老(《本草纲目》)。这就厉害了,强壮美白驻颜,还要啥蛋白粉水光针。而且贮存期长,不易坏馊,居家旅行必备。

团油饭,做这个饭,材料包括了煎虾、烤鱼、鸡ròu、鹅ròu、猪ròu、羊ròu、灌肠、鸡蛋羹、姜、桂皮、盐、豉,极尽丰盛,以这个阵容,恐怕今天能相捋的拌饭也不多。(段公路《北户录》)

北宋人陶谷在《清异录》里记了一种清风饭,是唐敬宗宝历元年,大内司膳流出的方子。清风饭清暑生凉,专在大暑时节制备。要用到水晶米、杨梅、龙脑(冰片)末、精炼牛rǔ,多半属寒性食材。做好后垂入冰池,冰镇后桌。

玉井饭,名字取的玄妙,其实就是蒸藕拌饭。藕切丁,内圆外方,色白如玉。唐朝,受道家思想濡染的文人们在吃饭方面,ting喜欢往神神道道靠拢。青精、清风、玉井,吃个米饭也能吃出仙丹感觉。安史之前,饱暖无聊,寻求长生;安史之后,心灰意冷,又想着避世。

米饭尚且花样如此,遑论面食。

新疆阿斯塔那古墓qun葬着5个世纪的高昌国臣民,由于气候原因,这里出土的唐代面食得以保存完整形貌:

图: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唐朝面点

从图可以看出当时的面点师有多能折腾,这些稀奇古怪的环状东西就是各类面点。其中今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图中央那只弓着腰的饺子。阿斯塔那出土的唐朝饺子有皮有馅儿,连形状也跟今天自家包的饺子相差不大。

饺子生命绵长,几十年前仍然贵为奢侈代称,寄托着无数父辈祖辈对春节的向往,堪称食物界老妖。饺子馄饨同源,起先分野并不明显,无非都是面皮裹着馅儿往开水里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饺子没有专门的名字,只能用馄饨的名字。让人想起过去家长们对家里Lao二的态度:买啥新衣服,穿你哥的!要啥新玩具,玩你哥的!取啥名字,用你哥的!饺子很委屈。

比起做法和吃法,天朝人向来不怎么在意给食物统一定名这件事,好吃就行,管它叫啥。历史饺子名目庞杂,除了同馄饨夹杂不清外,还有叫牢丸的,有叫扁食的,有叫偃月的,擦,关二哥首先不服。一直到南宋《武林旧事》,才开始叫它饺儿,叫得真jiao羞。到了明清,好歹算敲定下来,叫水饺或饺子。

馄饨定名就很早,《北户录》引《颜氏家训》(今本无)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则唐朝已经馄饨满天下。《酉阳杂俎》提到一户肖姓人家的馄饨铺子,在中唐时代曾经大受欢迎,号称衣冠名食,他们家馄饨汤撇去油,可以直接用来煮茶。

曹操的驸马爷何晏,大夏天的被魏王传唤入内,强迫吃面,逼他出汗,以验证这厮是天生脸白,还是往脸涂了粉。唐人终于为夏天吃面太热提供了解决方案——吃冷面。杜甫《槐叶冷淘》: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写的是槐叶面条。槐叶榨汁和面,出锅后吊在井里冷透,或者直接过凉水。金华人至今仍然把凉面称作冷淘,在横店拍唐朝戏,演面摊老板的都不用改口。

唐德宗朝,赵宗儒在翰林时,听宫中内侍谈起皇早晨用的主食叫玉尖面,以消熊、栈鹿作馅,皇吃得很开心。赵宗儒是个好奇宝宝,前跟内侍打听什么叫玉尖面,什么样子。那内侍解释了半天,才知道就是民间的尖馒头,颇不以为然。怎么皇吃个馒头还能吃GaoChao了?又问消熊和栈鹿是什么名堂,内侍说,极肥的熊叫消熊,精细秣料加一倍量喂养的鹿叫栈鹿。赵宗儒:哦。你大爷,吃得起馒头吃不起馅儿,刚有点皇也不过如此的优越感,瞬间消灭。

从前说qi点心,一般指正餐前的小食,馒头包子烙饼都在此列。后世点心的概念慢慢与茶食混同,演变成糕点之属。宋朝吴曾考证,点心这种叫法肇始于唐:江淮留后郑傪的老婆早起化妆,而家仆已备好晨馔,郑夫人就叫弟弟先吃,说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郑傪这个舅子食量不小,往往把姐姐那份也吃光了,奴婢们又向郑傪讨要饭库钥匙,备夫人的点心,郑傪就纳闷:不是刚吃完吗,怎么吃这么多?(《能改斋漫录》)。可见吃早饭跟化妆的时间矛盾历史悠久,千年来一直没能解决,到现在仍然是物种难题。

说到点心,不得不提一样妩媚的食物:饆饠(毕罗)。它存在时间并不十分长,但每一次亮相于古卷,宛若惊鸿,如同盛装美人儿,玲珑甜美,使人爱不释口。由于缺乏考古实物支持,现在无法得知饆饠真实的样子,无论如何考辨,只能雾里看花,臆测而已,更增其神秘。ri本遣唐使从天朝带回的第一批和菓子就包括饆饠ひちら(《倭名类聚抄》)。比起主食,这种带馅儿的面食更像点心。饆饠可荤可素,能香能甜。兵书《太白yin经》说一斗面做八十个,用面很少。蟹黄饆饠珍美可尚,天花(一种以鲜味著称的蕈子)饆饠号称九炼香,还有ying桃饆饠,用馅儿够讲究的,都是乘食材。

在朝为官有一样坏处,就是要早早起chuang出门等着早朝,叫侍漏。唐宪宗之前,朝臣侍漏的时候连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也没有,就站在大明宫正南的建福门外恭候着。后来皇帝体谅臣子,好歹修了个侍漏院,不用一大早就LouTian罚站了。五代后唐在侍漏时为没来得及吃饭的臣工们提供丰富的早餐。宰相卢澄只喝粥,当时提供的粥有很多种,卢澄偏爱栗子粥、rǔ粥、豆沙加糖粥。三种都供应时,就合在一起吃。

rǔ粥就是粥里加奶。唐人食谱多见食物里加奶的做法,粥里加奶、米饭加奶、水果浇奶,还有醍醐,就是那个灌顶的醍醐。醍醐是兽rǔ几经提炼得到的珍贵食材:奶炼成酪、酪炼出su,生su做成熟su,再度提炼,最后得到醍醐。所以佛家说醍醐灌顶,就是给弟子浇一头奶,然后师父忍不住抱着徒弟的光头舔了。

牛、猪、羊、驴、马奶在唐朝都有食用。婴儿除了喝母rǔ外,也在喝牛.奶。孙思邈《千金方》里介绍了止小儿吐奶的方子(任何药方都未经验证,纯属摘抄,请勿尝试):牛.奶加生姜和葱白,口味够重的。难怪那么多人从小就讨厌吃葱和姜,回家问问妈妈,小时候都强行喂过我们什么。

二.味道

节日,是时间节点的标记。最初先民用来提醒遵守自然秩序,指导农事、调整施政方针。由于对当时社会生产,乃至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加神学意识影响,从官方到民间,都会选择在节日当天祭祀、仪式,强化时间概念,以执行下一阶段的生产、政治计划,这些活动渐渐形成了风俗和礼俗。饮食是人类表示隆重的符号之一,在隆重的时间,享用超乎日常的饮食,演变成节令食物。

立春这天吃春饼,薄薄的面皮儿,裹着各种荤素,在热腾腾的甑里蒸熟。看起来像今天的包子,不过皮儿更薄,也不需要剁馅儿。

大年初一,照例要向长辈献五辛盘,是包括葱、蒜、韭菜、芸苔、胡荽五种辛辣食材的组合拼盘,有时也用葱、蒜、椒、姜、芥,总之都是冲击力极强的东西。这特么谁发明的,跟长辈有仇?辣的给长辈们吃,其他人则可以吃糖。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正月一日...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有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一句。过年了,白居易家亲戚毕至,吃团圆饭。席间有种糖叫胶牙饧,这种糖类似于后来的灶糖、糖瓜粘,有些地方也叫关东糖,属于粮食糖,极粘。后世作为祭灶食品,意在恳求灶王返回仙界时,多给自己家说好话。另一种说法是灶王会被这种糖粘合住zuiba,所以无法说坏话。总之倘若能粘住zuiba就黏住,粘不住,吃了灶糖,zuiba也会变甜,反正只要给灶王吃糖就对了。

天朝早期的糖,用稻、麦、粟之类粮食制取,淀粉糖化、熬煮,得到的糖质地粘稠,就是饴糖,也叫饧。西汉文献里首次提及石蜜,才是今天更常见的蔗糖。天朝人做蔗糖的关键工艺基本取自古印度。发展到唐朝,制糖工艺进步不大,唐太宗为此特地遣使去印度学最新的制糖术,然后用扬州一带的甘蔗、印度新一代制糖术做出来的蔗糖质量,反超印度本土所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