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一愣,相兄?
这是什么称呼?
“陛下不用多礼。”
李景隆扶起朱允炆,随即对群臣解释道。
“本相乃是洪武皇帝外甥孙,与陛下乃是同辈兄弟,年长一些,陛下尊敬我,于是称呼本相为相兄。”
“诸位大人不用费解。”
文官们一下子也是无语了。
千百年来,只听说过相父,还没有听过相兄,不过大家也都明白,这就是李景隆的意思,让朱允炆这个皇帝敬畏他,从而李景隆可以更好的控制朱允炆。
“陛下信任,封我做了丞相,为百官之首,署理朝政,那本相就当仁不让。”
李景隆笑着道。
“本相现在就开始制定新的体质。”
“设立内阁,由本相为首辅,挑选四位以内的优秀文官,入阁商议国事。”
“以后各地的奏报,先送内阁,由内阁商议,拟定解决办法,再送陛下朱批,发行全国执行。”
“当然……”
李景隆看向朱允炆,笑着道。
“陛下如有不满,或者觉得内阁商议的办法不好,也可以反对,我们内阁会拟定一个新章程,直到陛下满意为止。”
朱允炆尴尬一笑,点头道。
“相兄思虑周全,朕钦佩不已。”
反对?
朱允炆不想活了才敢反对呢!
李景隆现在是大明真正的执政者,手里握着朱允炆的小命,朱允炆没有文官武将的支持,锦衣卫指挥使又成了李景隆的走狗,纪刚。
除了一堆没用的宫女和太监之外,朱允炆根本没有任何底牌和李景隆唱反调,只能选择老实听话了。
“诸位大人觉得如何?”
李景隆理都没理朱允炆,而是看向了文官们。
说实话,内阁制是李景隆抄袭朱棣的创意。
不过这也是眼下最适合大明的制度。
李景隆既然选择做了权臣,和皇帝朱允炆的对立,就是必然的。
一旦让朱允炆翻身,掌握权力,对李景隆不利……
李景隆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内阁制瓦解皇权,将权力留在内阁,皇帝只有参与执政的权力。
君主立宪!
这样一来,李景隆既拉拢了文官,给了文官权力的蛋糕,又遏制了皇权复辟的可能,一举两得。
果然……
所谓忠诚,只是背叛的筹码不够。
听到内阁制度,还有进入内阁的阁臣所拥有的权力和机会,文官们完全忘记了刚才的血腥杀戮,和李景隆那恐怖的样子,瞬间眼睛都亮了起来。
“丞相英明,臣等敬服!”
看着被一群往日里,对自己忠心不二的文官,现在在李景隆面前卑躬屈膝,谄媚做作的样子,朱允炆恨得牙根直痒痒。
“一群狗贼!”
朱允炆内心深处怒吼道,可现实中,只能选择强颜欢笑。
“好。”
李景隆笑着道。
“今天就到这里,明日有意进入内阁的官员都可以投递一片策论到本相这里,本相会以策论内容,选取第一届的内阁大臣。”
“散朝吧。”
李景隆说完,大踏步的带着一群武将走出奉天殿,文官们也都纷纷谄媚的追了去,巴结李景隆。
反观朱允炆,凄凉的坐在龙椅,听着太监喊道。
“陛下退朝!”
高亢尖锐的嗓音,在空荡荡的大殿里,显得格外的凄凉。
朱允炆起身回宫,一句话也没有说。
……
三天的时间,就在奉天殿旁边,建立起了内阁办公处。
李景隆办公的地点,也从五军都督府搬到了内阁。
至于五军都督府内的日常事务,交给耿炳文,郭英,常茂三位都督来负责,有重大不决的事情,再来内阁禀报给李景隆。
“内阁阁臣选拔的如何了。”
李景隆问到。
“很顺利。”
耿傿笑着道。
“丞相,说起来还是这群文官肚子里的弯弯绕多呀。”
“好多事情,我看着都头疼的不知道怎么办,但是他们分析的头头是道,总是有办法解决的。”
“怪不得以前我们斗不过这群文官呢。”
“太坏了!”
李景隆白了一眼耿傿,道。
“本相现在不是让你发牢骚,而是让你禀报进展如何。”
耿傿急忙道。
“丞相不要着急,按照您的吩咐。”
“年纪大的不要,背后门阀势力,盘根错节的不要。”
“这五个人都是三十多岁,策论精深,有本事的文官。”
“请丞相定夺。”
李景隆翻开了耿傿给的名单,三个姓杨的人的名字,瞬间映入眼帘。
杨荣,杨溥,杨士奇!
“传说中的三杨呀!”
李景隆真是意外之喜,本来是想要找些人才帮自己处理朝政的,可没想到居然将三杨送到了自己的身边。
这三个人可是明初内阁建立之后的第一批阁臣,也是真正的人才,能担任大事的人物。
经历四朝,解决了无数难题,深得四朝皇帝的倚重。
没想到现在居然主动来投靠自己了。
“其他的不看了,将他们三个人叫来见我。”
李景隆命令道。
“是,丞相。”
耿傿看到李景隆迫不及待的样子,也不敢耽误,急忙出去将三个人叫进来了。
“下官杨荣,杨溥,杨士奇,参见丞相!”
如今的三杨,正是壮年,容貌英伟,气宇轩昂,眼神之中,都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抱负。
“本相觉得你们都是难得的治国人才,现在准许你们进入内阁,成为阁臣。”
李景隆笑着道。
“同时,本相破格,收你们为弟子,现在拜师吧。”
李景隆说着,直接对三人发动门生贴。
瞬间三个人对李景隆好感倍增,齐刷刷的跪下,磕头道。
“拜见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