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
朱尤简大马金刀的坐在金鸾宝殿之,俯视着一众大臣。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这就是男人的最高境界!
三呼万岁之后,司礼监太监喝道——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马有人咳嗽一声,随及从队列中走出一人,却是兵部尚书崔呈秀。
“臣有奏!”
“准奏!”
“皇,接到陕西巡抚乔应甲奏折,陕北反贼势大,贼寇王两日前率从攻占了蒲城、洛川,前去征剿的两路官军皆溃败,地方已无兵可用。乔应甲请求朝廷火速增兵!”
王二,朱尤简当务之急就是要处理王二起义军。
要解决这个事情,当然要搞清楚王二为什么要起义。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从天启年间开始,陕北连连发生灾荒,天气久旱不雨,草木枯焦,赤地千里,饥民外逃,饿殍遍野。
到了今年,饥荒更加严重,加之疫病流行,百姓死毙愈多,草木尽,人相食,农民皮骨已尽,救死不瞻。
而朝廷救灾不力,反而增加赋税,不得不激起农民的反抗。
见皇不语,崔呈秀又说道:“皇,蒲城、洛川邻近延绥镇,要是不及时遏制反贼,一旦蒙元残余势力从河套入侵,形势危矣!”
他嘴里说的‘延绥镇’乃是当时明朝九边军镇之一。
大明王朝建立后,逃亡塞北的北元政权经常对北方边境进行侵袭,严重威胁明朝的统治,为此,明朝廷陆续在边境修建了九个军事重镇,俗称‘九边镇’。
自西向东,延绥镇就属于其中第四边,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之,,北临毛乌素沙漠,位于万里长城的中段,是明军和北元交战最频繁的区域之一。
半晌,朱尤简说道:“各位爱卿有什么看法?”
左副都御史李夔龙出列说道:“皇,应该赶紧派兵镇压反贼,平息叛乱!”
太常卿倪文焕附和道:“皇,马派遣精锐的京军之师平乱!”
“皇,刻不容缓,应当马出兵!”
另外几个大臣也说道。
朱尤简看了众人一眼,淡笑道:“剿灭了王二又如何?明天会不会冒出一个李二,一个刘二?”
众人一听,面面相觑。
荫国公张维贤说道:“皇,以臣之见,当安抚为策!”
魏忠贤马说道:“皇,之前也曾安抚过,部分人接受了安抚,可没过几日,这些人又复反!”
朱尤简缓缓说道:“各位,你们说说,王二这些人为什么要反朝廷?他们曾经也是大明的子民,现在,他们居然敢冒杀头之险,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
众人一时无语。
不过大家心里都明白。
天灾加人祸,不过如此。
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
最关键一点是,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手里的土地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要交税,更多的农民连土地都没有了,如何生存?
土地落在了既得利益者手中,谁愿意吐出来?
“没有人告诉朕吗?朕的子民为什么要反朕,没人知道吗?”朱尤简厉喝一声,提高了音量。
朱尤简站了起来,“你们告诉我,剿灭一个王二有没有用?剿灭了王二,陕西这一块就太平了吗?谁给朕一个答案!”
朱尤简怒气冲冲的盯着他们,看得大臣们心里发毛,纷纷低下头来。
“崔大人,你告诉朕,王二他们为什么敢反朕?”
朱尤简紧紧盯着崔呈秀。
崔呈秀两股战战,汗水都冒了出来。
他战战兢兢的说道:“陕西连续几年大旱,颗粒无收。陕西巡抚乔应甲抚民不利,以致于民不聊生,所以,所以——”
“那依你之见,该怎么办?”
“皇,应臣之见,赶紧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并招安王二之流!”
“那陕西有多少灾民,需要多少粮食?”
“皇,这个臣不清楚,臣只负责兵马之事。”
朱尤简看向户部尚书郭允厚。
“郭大人,你告诉朕,陕西有多少人口?”
“回皇,一次户籍调查,陕西有人口800万!”
郭允厚诚惶诚恐的说道。
“那每个人手里有多少亩地?”
“这——”
郭允厚一下哑口了。
“郭尚书,你作为户部尚书,连这个都不知道?”
“回皇,每个人应该有十亩地!”
“你确定?”朱尤简提高声音。
郭允厚赶紧说道:“皇,按、按律制,应该是这样。”
“那如此说来,农民手里有这么多地,为什么还要敢反朕?他们是吃饱了,闲得慌?”
“皇,皇,陕北处于黄土高原,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土地贫瘠、高原深壑、缺水严重、交通不便等原因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再加旱情不断,所以,所以,他们就算有这么多地,可能也没有什么产出,所以吃不饱,这才敢成为反民,请皇明鉴!”
“那好,朕派人去核实,如果每个农民手里有地,哪怕人均只有五亩地,朕也算你没有欺瞒朕。若是情况与你说的不符,朕必严惩不贷!”
‘扑嗵’一下,郭允厚直接跪下了,“皇息怒,皇息怒,臣说的这个情况已经是多年前的情况,现在的情况,地方官员并没有报来,臣也不是太清楚!”
“混帐!”
朱尤简怒目而视,“身为户部尚书,却疏于监查,以致于陕西民乱,该当何罪?”
“臣该死,臣该死!”
郭允厚吓得连连磕头。
百官汗颜。
天子这是要拿人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