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道门之秘(2\/5,求鲜花,求月票,求评价票!)
自那之后,天下道门之间便有了约束,道门中人不得插手凡俗朝代更迭。
违者,天下道门共剿之。
这也是第一次有史记载的道门与邪魔之战。
当然,之后道门也放松了禁令,每逢乱世朝代更迭之时,道门中人可下山择明主而仕,
当然,不能使用超出凡俗的力量,也就是道法不现人世。
毕竟朝代更迭关系到气运之争,道门同样需要这股气运,
历来都是哪家门派辅佐的新君夺得了天下,此后直到下一次气运之争,
天下道门均以此派为主,算得是执天下道教之牛耳!
茅山,龙虎,武道都曾担当过天下道门之首。
其中属龙虎最多,茅山次之。毕竟龙虎一派,修得便是气运之道。
故龙虎一派往往能在天机混乱之时选出明主。
当然,有利便有弊,龙虎一派和世俗的牵扯太深,且气运之道虽然玄妙,
却在攻击方面远远不如茅山和武当,故茅山即便如今四分五裂,却也比龙虎一脉厉害。
因此汉末之时,天下明主麾下皆有道门之人,
故奇门遁甲,阵法之道便在那个时代大放异彩。
毕竟,阵法之道,虽是道门独有,但若是布阵之人皆是凡俗之士,
那便不会有惊天动地之力,
便也不算违令了。
第三次道门召集令便是五胡乱华之时。
当年汉末,天下道门皆是棋差一招,毕竟谁也没想到,会有道门中人自己做了那天下共主。
由此差点引发诸道共伐司马氏,还是茅山掌教传出的机锋阻止了这一幕,
“时也命也,天下道门皆是一念存亡,谁主中原大地!”
各派也是不得其解,唯有龙虎山任掌教隐约看到了百年之后的场景。
中原大地近乎十不存一。
这弟子没了,天下道门不就是名存实亡?
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实了茅山掌教的当年的批示。
由此在茅山和龙虎山的带头之下,第三次道门召集令由此开始。
五胡的巫蛊之道与天下道门决战于长江流域。
据传,当时的长江之,随处可见断头之恶鬼,整片长江流域终日笼罩着黑蒙蒙的雾气,
不时有五毒出没其中,亦有金甲将士持刀巡视长江流域。
日日夜夜江边都有哀嚎呜咽之声传出,还有金戈铁马之声,如此景象持续了大概有数月之久,
那一日,长江显露了原形,阳光再次照射到了长江之,那漫天的黑气也都退去了。
五胡鸣金收兵,自此中原大地划江而治。
之后,凡是参与过此战的道门修士皆在短短二十年间,寿命消逝殆尽。
唯几大掌教苦苦支撑着,毕竟天数不可逆,然大汉子民无论出世亦或入世之人,
皆有一腔热血,虽有道统之争,但依旧心怀天下。
道门虽受困于天数,皆有损失但大抵都能接受。
而当时,五胡巫蛊之道算得是传承尽消,只余小道耳!不足为虑!
自此,中原道门便也和外族修士结下了不解之仇,传承至今,
中原道门不入关外之地,关外修士亦不入关内之地。
第四次道门召集令到没有那么血腥,那么悲壮。
但对天下道门的影响尤为严重,时至今日,天下道门还未能恢复。
元末明初,天下道门继续道统气运之争,然则天地异变,灵气消散,
众道派皆是大惊失色,于是气运之争便草草的结束了。
明,洪武一十六年,天下道门齐聚龙虎,彼时之茅山由于心法的缺失,已然没落。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茅山短时间内依旧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派,故众人却也不敢轻视。
众派齐聚龙虎,共商天地灵气消散之谜。
其中,唯独茅山掌教心情最是特殊,他既是希望能够解决灵气消散的问题,
但同时又隐隐希望别解决,毕竟灵气消散之后,茅山失去心法的影响便微乎其微。
大家都止步半步悟道境,茅山也不算是没落了。
会议商讨持续了半年,最后还是龙虎山的一任掌教借助天下龙脉之力,
推演出了后续情景,却只来得及留下一字半句便驾鹤西去了。
“三百载天地末法,天下道门尽皆...茅山执.......”
众人闻言大惊失色,草草收拾一番,也都回去商议后事了,再不济,门派传承不能断,
总要留下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