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 岳山书院(1 / 1)爱渔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着,华儿眼光鄙夷的在云洛几个人身上打了个转,她身边的女孩全都放肆的笑了起来。

没有人吱声,云洛仍然面沉如水的继续烧火,只想好好过日子的她,不想生出什么事端,惟有“忍”字头上一把刀。

默默的烧好水,云洛起身去拿洗脚盆。

刚走到盆架前,却听得身后“哗啦”一声响,她猛得回头,只见那个吹灯女孩名叫玉锁的,正拿着她烧的热水,“哗哗”的倒进华儿的洗脚盆里。嘴里面还讨好的说道:“华儿姐,你也累了一天了,泡泡脚,解解乏,千万不能累着,我们姐妹几个以后还要靠您照应呢”。

另一名跟玉锁交好的女孩子,则半跪在炕上,给华儿捏着肩。

那个华儿舒服的半闭着眼,嘴里连着说道:“好说,好说”。

云洛转身走到她们面前,静静的说道:“这水是我烧的”

“那又怎样?”玉锁挑衅的望着她。

心头的火“腾”的一下冒了起来,但是想到自己刚来不宜生事,她还是强压着怒火,缓缓的说道:“不怎么样,但是下次如果你们想用我烧的热水,麻烦跟我说一声”。

几个人嗤之以鼻,齐齐从鼻孔里“哼”了一声。

云洛也不再多言,转身回去重新烧水。

随后她和灵儿等也洗漱完毕,上炕歇息,一夜无话。

北丘城外,岳山山脚。

一处宅院呈三进式,绵延数十里,背靠岳山,右临澄水湖,坐北朝南,占地极广。

宅院的镶金正门有三人多高,其中“岳山书院”四个苍劲雄浑的大字刻在门辕之上,观之,让人心神一凛。

此处书院,何时由何人创办,由于年代较长,已经无人知晓。

大家只知,此处书院远离人烟,风水极佳。但平常大门紧闭,看不见有任何人出入,显得异常的神秘。

书院周围,是一片颇广的草地,除了偶尔有几个顽皮的孩子在此间放风筝、追逐打闹外,一片静谧。

因此,可以说这座书院是傲然与世外,不为人知晓的神秘所在。

但偏偏大家又对它非常的了解和熟悉。

原因就是每逢初一、初三、初九、十五的四个日子,书院都免费向全体百姓开放。

一到这几个日子,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甚至大人,就成群结队的来到这里,这里不仅有先生教他们读书写字提供免费的纸墨,甚至每个人上完课后还能领两个馍馍。

而最后一条,是这里能够门庭若市人山人海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饥荒之年,这儿更是人烟茂盛。

每逢下课时分,书院正中的庭院里,临时设起的数个粥棚前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而领馍馍的人员也是纷繁复杂。

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孩子、有青年,有少年;他们的身份也是各不相同,有放牛的孩子、奴隶、落魄的书生、有穷苦的农民、有乞丐等等等等,甚至有一群衣着华丽的人也挤在领馍馍的队伍中,引得旁人一阵阵的侧目。

无数的人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使得这个平日里无比寂静的所在,一时间热闹非凡。

领完馍馍后,威严的钟声“当当”的想起。那钟声雄浑苍劲,声播数里,直入云霄,一下一下撞击着人们的鼓膜和心田。

人群齐齐下跪,向远处高台上的一尊巨大的神像下跪,口中一齐喊着:“天道公明”,然后匍匐与地。那神像高达数十丈,法相慈悲,在阳光下金光闪闪,耀人眼目,仿佛真的是天神下凡一般。

与此同时,一位头戴紫金面具的老者在众多侍卫的护卫下,缓缓离开中庭,向后院走去。

两扇大门慢慢的在身后合上,隔离了外间的一切。

议事厅内,下人们为老者取下面具,端上了茶水,然后悄无声息的退去。

只见他年纪五十多岁左右,中等身材,眉浓目深,不怒自威,颇有一股逼人的气势。

老人坐在椅子上,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轻轻放下,眼睛微微扫视了堂下的众人一眼,沉声说道:“禀”。

“启禀宗主”坐下一书生模样的人起身行礼,恭敬的说道:“属下此次奉命进京,诸事进展颇为顺利。内阁大学士杨渊亲自修书一封给您”说罢,走上前去,将一封密封的书信交到了老者的手中。

老者接过书信并不急于打开,而是微微颔首,示意该人继续说下去。

“至于王大人府上,小的也探明了他的意思。似乎想要置身事外的意思。”

座上老人微微点头道:“想当初,王皇后在世的时候,王大人做为内阁首辅,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是巨变过后,王府险遭灭族,今日虽未倾灭,却已大不如前。因此,不管他们是真的不行还是在观望,我们此番想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恐怕是不可能了,必须另做他法。”

老者微微皱着浓眉,似在苦苦思索。

良久复又开口问道:“陵王的事情是否安排妥当?”

“已是极为妥当的,我们的人已经逐渐渗透到他的周围”吴夫子面露坚定继续说道:“只是眼下,皇上一心修仙,无心打理政事。这导致了元家势力急速扩大,内阁动荡不安,诸侯又有蠢蠢欲动之心,只怕我们必须早日采取行动,否则的话,等天下大乱起来,到时候,势必异常被动”。

而座上老者缓缓折上杨渊的书信,喃喃说道:“内阁即将有变,形势越来越复杂了,但是越是这样我们越要稳住阵脚。精心谋划了这么多年,一定要谨防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而我们当前的首要事务,是务必要保护好陵王的安全,并想办法让他离开禁宫”。

“属下遵命”吴夫子施礼之后,退回了自己的坐席前。

“启禀宗主”另一名四十岁左右的管家模样的汉子站起身来,朗声说道:“今岁的会试即将举行,我们书院共有十名举人参加考试。礼部方面也早已打点好,今年的成绩有望超过以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