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赵桓就命赵鼎带着从何澄那边征集到所有麻沸散连夜出城,直奔牟驼冈。
当然了,赵桓还给赵鼎调了一支禁军,专门负责保护赵鼎的安全。
同时,还给这支禁军下了一道死命令,只要出了城门,一切都必须听从赵鼎的吩咐行事。
直到赵鼎率人出城,赵桓这才将自己着手准备的所有事情全部安排完,而且这些事都同时在进行着。
现在,唯一能做就是等待迎接金军的到来。
其实,在赵桓刚即位的时候,他不是没有想到过整军,塑造一支能够抵抗金军的队伍。
就算不能够给金军带来多大的威胁,但至少也能够将金军行军的脚步阻拦在黄河以北,将金军对东京城的威胁降到最低。
方法是不错,可短短几天谁又能够做得到这个地步?
所以,最后赵桓不得不将最后的防线设置在这个东京城。为此,他为守住这最后的防线也是煞费苦心。
这几日从前线传来的消息皆是宋军的败绩,战线也渐渐靠近了黄河。
可就在二更天的时候,有内侍来报,说负责守城的将领有消息传来。
原来宋徽宗赵佶竟然带着一帮嫔妃皇子连夜出宫了。
这个做法实在是让赵桓大感无语,之前宋徽宗赵佶就已经向他提出过这个要求。
说是当初禅位之初,因操劳国事,生了病。无意之间,朝着亳州的上清宫祷告,之后病立马就痊愈了。
既然现在已经将皇位禅让给赵桓了,那自己也就闲了下来,正好趁着这个时候去亳州上香还愿。
本就念在宋朝皇帝多数信道教,去亳州还愿也不是什么让人不解的事情。
可偏偏这个节骨眼去上香还愿,这不明摆着是去逃跑的吗?
赵桓不傻,虽然心中气愤,可想到这帮人留在这里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干脆也就没有反对。
更可笑的是,之后宋徽宗赵佶就找人给卜了一卦。负责占卜的官员也知道赵佶的意思,所以干脆就说是明天适合出城还愿。
好嘛!
说好的明日,怎么今天晚上就迫不及待的开溜了?
开溜就开溜吧,你一个太上皇难倒一点牌面也不讲,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开溜了?
宋徽宗赵佶这番操作,实在是让赵桓感到无语。
走了也好!
免得这帮坑货到时候留在这里帮倒忙。
所以,最后赵桓对于此事也就听之任之了,爱上哪就上哪吧,最好永远都不要回来。
只不过,等赵桓事后缓过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这个决定非常不妥当。
……
次日,赵桓命人带着自己的一道命令以及一道密令传到了与金人东路大军交战的前线。
其中那道密令的内容没人知晓,但这另外一道命令却很让人费解,因为没有存在丝毫难度。
内容很简单,就是要求抵挡金人东路军黄河两侧的将士不予以抵抗,见着金军就往后跑,任凭金军渡河。
过了黄河也不要与金军交战,只管尽量守城便是。
当守在前线的诸多将领看到这道命令之时,根本就没有多加思考,只感叹这真是天助我也!
本来看着来势汹汹的金军,心中就有了逃跑之意,现在有了赵桓的命令,这不就没有丝毫心理负担了吗?
奉旨逃跑!
谁不跑,谁是傻子!
于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宋军在前面跑,金军在后面追。宋军几个将领之间仿佛在比赛,看谁能跑得更快一点似得。
而且,任凭金军怎么努力追赶,也只能跟在宋军后面吃灰。
正是因为这样,短短几日之间,金军便已经顺利渡过了黄河。
原本还有黄河这一道天然屏障,东京城内的百官心里还存在了一些侥幸。
可谁能够想到,这转眼之间,金军就已经顺利渡过黄河了。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这些大臣才彻底慌了。
朝堂之上,李邦彦等人更是要求赵桓派使臣去金军军营请求议和。
要知道,这满朝文武可是有家眷以及诸多产业在这东京城内的,如果这东京城一破,一切都完了,一切都没了。
之前坊间不是还有传言在流传,说是这金军的可怕只是因为李邺被收买之后,故意散布这种动摇军心的消息而已。
可现在金军怎么突然就渡过黄河了?
此时赵桓跟前的桌案上堆满了奏疏,而内容都是要求赵桓派使臣议和。
一帮大臣都待在殿门外,一个都不愿离去。似乎只要赵桓不愿派使臣,他们就大有不离开的姿态。
面对这样的压力,坐在宫殿内的赵桓只能够硬扛着。
因为,此时的赵桓在等一个消息。只要消息一到,他将不会再这般坐着。
时间过得很快,夜幕慢慢降临。
冬季的夜幕总是来得更早一些,也更冷一些。
殿外的大臣们此时似乎有了骨气,任由寒风刺骨,也不愿在这个时候退缩一步。
大宋的君臣就这般继续僵持着。
直到这个时候,一位内侍匆匆过来,直接往殿内走去。
一帮快要变成冰棍的大臣终于如同赋予了灵魂一般,突然活了过来,视线纷纷随着内侍的身影移动。
内侍入殿,对赵桓说道:“禀官家,赵士曹差人来报,事情已然办妥。”
赵桓放下手中的书籍,追问道:“如今赵士曹等人可已入城?”
内侍再道:“已尽数入城!”
闻言,赵桓长身而起,对内侍说道:“让他们进殿吧!”
内侍应了一声,便转身离去。
半晌,一帮大臣纷纷入殿。
看着这帮被冻得鼻子通红的大臣,赵桓没有丝毫恻隐之心,既然他们愿意在这个时候以这样的方式展现骨气,那便由着他们。
于是,赵桓佯装没看见,只是问道:“如今金军已然渡过黄河,不知众卿有何退敌之法?”
赵桓话音刚落,李纲便率先出班,朗声道:“臣愿誓死守卫京都!”
原本还想着提出议和建议的大臣见李纲没有按约定的套路出牌,纷纷不由一愣。
官家征求的好像是退敌之法吧?
怎么就成了誓死守卫京都了?
也正是因为一帮大臣考虑着怎么回答赵桓的问题,这才让李纲给抢了先。
可不等他们开口,赵桓却连忙应道:“好!众卿愿为我大宋拼死,朕又何惜这身皮囊。”
“朕欲御驾亲征!随我大宋将士一同,誓死守卫京都!”
御驾亲征?
赵桓也这般不按套路出牌,群臣在吃惊的同时,突然感觉事态似乎渐渐地有往另一个方向发展的趋势。
而且,不是只有李纲一个人开口愿意誓死守卫京都的吗?
怎么就成了众卿了?
李邦彦连忙出班欲要阻止,同样朗声道:“臣……”
可不等他将话说出来,康王赵构竟然也连忙出班,一步便跨到了李邦彦身边,还仗着较为壮硕的身子挤了他一个踉跄。
同时,赵构以更大的声音说道:“李相早就说服了臣,所以,臣愿一同替官家冲锋陷阵!誓死守卫京都!”
赵构说着,还微笑着冲李邦彦点了点头,以示鼓励。
意思很明确,这话还是由本王替你来说吧!
“好!好得很!”
“既然众卿都这般众志成城,何愁金军不退!”
赵桓不给其他人任何机会,大声应了下来。
之前被赵构挤了一下的李邦彦要不是旁边有人帮着扶了一把,这会儿就该坐到地上去了。
直到这个时候,李邦彦才算明白过来。
原来,赵桓当日召见康王赵构,目的便是让他在这个时候站到他那一边。
而且自己什么时候说服跟你赵构一起冲锋陷阵了?
自己刚开口,什么都还没来得及说呢!
其他人这个时候也完全明白了过来,原本还想着进殿逼迫赵桓派使臣跟金人议和,合着赵桓早就与李纲、赵构商量好了。
而且,任谁也没想到,原本在自己这帮人面前还一心议和的李邦彦竟然早就说服了康王,欲一同誓死守卫京都。
既然你李邦彦早就有了这种打算,那何必又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一副主张议和的模样?
这不是坑人吗?
既然赵桓已经下定了决心,而且现在又有两位宰相,一位亲王支持,又想着自己家眷财产都在京都,一些人心里也渐渐出现了动摇。
索性也纷纷出班,向赵桓表态。
“臣愿誓死保卫京都!”
“臣愿誓死保卫京都!”
“臣愿誓死……”
这时候就连朱勔等人也有些傻眼了,之前在李邦彦府上众人商量的明明可不是这样的结果啊?
难不成这其中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变故?
朱勔等人哪个不是人精,所以即便心存疑惑,但也没有在这个时候出来唱反调。准备事后先向李邦彦打听一下,再做决定也不迟。
李邦彦见众人看着自己的眼神就知道自己这个锅是背定了,毕竟这个时候明显不适合向人解释。
更何况,如今木已成舟,多说也是无益。
只待之后再想办法补救了。
ps:作者在这章打了几个时间差。以后一旦发现类似问题,作者能想起来就会注明一下。
要是忘了的话,大家皆以剧情需要来看待,这样就不会影响各位阅读了。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大家别拿历史跟小说比较。
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