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257年,秦将王陵、王龁率兵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赵胜去向楚国、魏国求援。魏王惧怕秦国,只是让大将晋鄙的十万大军在邺城观望形势。
邯郸危急,而魏国的晋鄙更是帮着秦国,劝赵国投降。平原君赵胜又派使臣去见魏无忌,让他出兵救援邯郸。魏无忌没有办法,只得自己凑了百十乘战车去赴死。
这时他门下食客侯赢出主意让魏无忌窃取了魏王的虎符,并让大力士朱亥跟着去了晋鄙军营,验证虎符后,晋鄙不信,要请示魏王。这时朱亥一锤把晋鄙给砸死,魏无忌接管了晋鄙的十万大军,与楚、赵里外夹击之下击败亲军,解了邯郸之围。
但魏无忌可就彻底的得罪了魏王,窃取兵符,假传君令,杀死主将晋鄙,他哪里还敢回魏国,就只能留在了赵国。
侯赢、朱亥,那个可以窃取赵王情报的食客。还有这一次的劝说魏无忌的毛公、薛公,都是真正的人才。
蒙骜率军不断的攻打魏国,魏王派使者请魏无忌回去,但魏无忌很清楚,回去绝对没有好果子吃,便对劝说他的门客说:“有谁胆敢替魏王使者通报传达的,一律处死。”
魏无忌门下的食客都是随他一起背叛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谁再敢劝说他回魏国。
可即便是这样,毛公和薛公还是去见了魏无忌,说:“公子所以在赵国备受敬重,并名扬诸侯,那是因为魏国的存在。此时秦国近攻魏国,魏国危机,而公子好不顾念,若是秦国攻破了魏都大梁开封,把你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
魏无忌和魏王有嫌隙,但他也是魏王的亲兄弟异母,魏国的宗庙就是他的宗庙。魏无忌想通了之后,便急匆匆的赶回了魏国。魏无忌和魏王兄弟俩十几年未见,重逢后不禁相拥而泣。魏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领兵抵抗秦国进攻。
魏无忌立刻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在得知魏无忌做了魏国上将军,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国联军在河外黄河以南大败蒙骜,一路乘胜攻到了函谷关,使得秦兵闭关不敢出。
这一次的合纵攻秦,也使魏无忌的声威震动了天下。
从前249年开始,蒙骜做为主将东出函谷关,尽取河洛伊三川,灭掉了东周国,更是出了成皋虎牢关、荥阳,攻取了韩国十三城,赵国三十七城,魏国二十城,并使秦国在中原设置了东郡。
这是蒙骜的厚积薄发,也是他的临终绝唱。
范简知道魏无忌会战胜蒙骜,但别人不知道,墨芷就不知道。她还以为范简来就是劝说魏无忌回国的,看到魏无忌离开的马车,竟生出了失落的感觉。
“我不是来劝说信陵君的,所以你也不用失望。”
“我哪里失望了。”
墨芷白了一眼范简,问道:“那你来是做什么的?”
“来见一个人。”
“什么人?”
“李牧。”
没听说过这个人,墨芷在脑海中搜寻了一遍,赵国的名人表里的确没用叫李牧的。
不知道没有关系,跟着范简走就是了。
雁门关。
赵国边防军的主帅不是李牧,他此时还只是一个校尉偏将。让军兵进去通报,很快李牧就出来了。
“这就是你要找的人?”
看到李牧的样子,墨芷是大出意外。不仅是她,范简也一样。
那位说李牧长什么样?反正不是范简心目中大英雄应该有的样子。这为身高不足六尺1米6多点,皮肤白皙如女人,在这边塞饱受风沙居然依旧细皮嫩肉。
“不会是个女人扮的吧?”墨芷掩嘴轻笑,一双贼眼盯着李牧的前胸寻找秘密。
“你是岱王范简?”
“正是。”
“找我何事?”
“想跟将军学学兵法。”
拿出了龙阳君送的羊脂玉,奉到李牧面前,“这是我的学费,希望将军能收下我这个徒弟。”
未经雕琢的玉叫璞玉,其价值更胜。真正懂玉的人都玩璞玉,喜欢其无限的可能,望着一块璞玉在脑海中幻想能够雕琢出来的万千姿态。
刚好,李牧也是一个有着艺术细胞的人,看到方块羊脂玉后就被迷住了。
“我怎么相信你是岱王,而不是人假扮的?”
“看来我是找对人了,李将军并没因我是匪盗之流就小看我。”
“匪盗?”
李牧摇头,“天下有名有姓之人皆是盗匪,声名越盛,所盗越大。”
好,真的找对了人。这李牧竟还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难怪能用兵如神,思想有深度,才能看的更通透。
兵者,诡道也!
用兵之道,受天时、地利、人和影响,本身就是诡诈之事。就如同象棋,对方将一‘马’送到了你的嘴边,若是看不透对方布置的局,或者只看清了之后的三步、四步,觉得吃了对方的马对自己没用任何影响,或者觉得即便是有阴谋也足以应对,便将对方的‘马’吃掉了。
等下到最后,输了棋才恍然大悟,对方的‘马’乃是布局中关键而必要的一环。
但,那‘马’当真不可以吃吗?也不是,这要看你自己心中有没有布局了,在你的布局中,吃掉对方的‘马’会不会受到影响,假如没有,那就可以吃,也可以不吃了,吃掉是顺嘴,不吃是在布自己的局,根本就不会纠结。
反过来看,假如心中无算计之人,觉得吃掉对方送来的‘马’对自己无害,而又能削弱对方的兵力,其实他的潜意识中就是打了以优势兵力胜弱势的打算。
以优势胜弱势,这样的想法最简单,最省力。多数人都是存了这样的心思,也正是如此,才出现了莽撞、骄傲、轻敌、中计等悲惨的结局。
兵道、武道,殊途同归,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叫做‘带节奏’。心中有盘棋,有大局,找出敌我双方的优劣点,以己方的强项主动试探出击,引带对方的‘节奏’,若对方跟着节奏走了,后边的布局便会一步步的展开,最终将敌人带入深渊死敌。
比如剑道,两人对峙。若不清楚对方的底细,最忌讳的便是自骄自傲,以为自己不得了。冒然出手,碰上真的不如自己的,成功战胜了对手。这样的胜利,只会让你更加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陈余、龙且、项羽、关羽,现在的蒙骜,都是这样的人,一开始碰到的都是弱者,战胜弱者得到也只有增强你的骄傲之心了。除此,没用任何好处。
赵国的北部边境东西绵延上千里,敌人有匈奴、林胡、楼烦。赵武灵王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在边塞设置了代郡、雁门、云中三道关隘。
秦、赵交兵,即便是长平之战,驻扎在边关的长城军也没动用。这才是赵武灵王建立的精锐军,骑兵都在边关,也在不断的成长,磨练。
内部战争,主要还是以战车和步兵为主,如秦国进攻韩、赵、魏,出动的兵力都号称战车几千乘,步兵方阵也都是以战车为中心。
骑兵的优势在于快速反应,闪电出击,迂回游击。但骑兵最大的弱点就是面对坚璧无计可施,骑马攻城绝对是笑话。
而此时诸侯国之间的战场,还主要是以攻城拔寨为主,将军的战功也是攻取多少座城池来衡量的。
如蒙骜,攻取韩国十三城、赵国三十七城、魏国二十城,这就是他的战绩和功劳。
步兵加战车,才是攻城拔寨的最佳配置。
至于野外战,地形战,截击战,战国时期还不流行。各诸侯国的兵力配置都是车兵加步兵,行动缓慢,队伍庞大,不利于追击和截击。
在山岭设埋伏,在水边设埋伏,并不适合战车。
等到哪一天,军队的主力重心取消了主攻型的战车时,地形战、野战才会登上舞台。
相比起来,攻城拔寨象征的意义更大一些。而野战则是更加实际,能最有效的削弱打击敌方实力。
比如项羽,这位千古无二的战神,大小七十余战,攻下的城池总数绝对超不过十座。最开始跟着项梁,和刘邦搭伙,攻打秦国的城池,真正遇到抵抗的也只有襄城一个,可就是这一座襄城,守城的还是百姓,都把他项羽、刘邦给难住了,以至于攻破城门后,恼怒之下进行了屠城。
后来,田荣反叛,项羽几次攻打城阳,都没能攻破人家的坚璧。后来攻打刘邦驻守的荥阳,更是打了两年多。最后时刻,在固陵大胜刘邦,可人家刘邦退入阳夏坚璧固守后,项羽又傻眼了,怎么打都打不破人家的城门,以至于被刘邦拖到了英布、韩信、彭越的到来,给他布下了十面埋伏,唱起了四面楚歌声。
项羽的脑袋也是轴,知道自己攻城不行,还不服,你丫打不下来掉头就走啊,引刘邦去追你,然后在野外掉头杀个回马枪不好吗?
相比彭越的灵活,项羽真的是差了四万千里。
在项羽的人生履历中,一共有四座城克制住了他。第一座襄城使他背上了‘凡所过,皆残灭’的骂名;第二座是齐国的城阳,久攻不下被拖住,使得刘邦钻空子打下了他的老窝彭城;第三座就是荥阳,被刘邦托在哪里两年多,而这两年里,北边的韩信却是肆无忌惮的拿下了魏国、代国、赵国、齐国;第四座是阳夏,虽然只拖了项羽几个月,但就是这点时间,才让刘邦有机会收买了韩信、彭越、英布,策反了周殷,集合全天下的兵力围死了他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的神勇,主要就是其精骑兵的勇猛,在野战中如同收割机般无敌。但收割机只能收割庄稼城外的军队,对粮仓的粮食没招城内。
草原上的匈奴、胡人,他们打仗不用战车,赵武灵王之前,赵国的车兵、步兵对上匈奴骑兵唯一的优势就是固守城防,这也是边塞修筑长城的原因。
但是,固守的另一面就是被动挨打,没有主动出击的本事,那就真的变成硬壳的乌龟王了。
所以赵武灵王才放下了尊严,学习穿胡人的服装,学胡人骑马射箭,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胡服骑射,使得赵国不仅可以固守长城,在胡人骂其是缩头乌龟的时候,还可以寻找机会突然出击,给骄傲自大的匈奴来一下狠的。
当然,这只是偷袭,也只能出其不意的施展一下,不能深入草原,也不能纠缠,真要实打实的和匈奴拼草原游击战,赵国的骑兵还不是对手。
从赵武灵王之后,窝在邯郸的历代赵王根本看不清这个事实,以为赵国军队多么多么的厉害。
其实赵国在和匈奴交战的胜利,都是出其不意的偷袭,冷不丁来的那么一下。
但是,仗可以这么打,报告不能这么写,需要注意用词的修饰美化,战报传到赵王的眼中,便使其误会了匈奴和赵军真实战斗力。
赵王误会,在朝中的大臣也必须误会,哪个要是敢说真话,就是对赵武灵王的不敬,是在否认胡服骑射,是在嘲笑赵武灵王穿胡服。
华夏民族的尊严是不容挑战的,当初赵武灵王穿胡服,那心里该多强大?
快一百年了,看看各诸侯国,依旧是以车战为主,就知道他们心中是多么的高傲了,是多么的瞧不起胡人了。
车兵,是贵族的军队。能站在战车上,甚至战车周围的步兵都是贵族子弟,普通平民是没用这个资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