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里,林晓敏跟黄美珍说了一声便把自己关在屋里,她怀着一腔愤怒写女人的名声为主旨的讽刺文章。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女人的名声,文章的时代背景是思想更加保守的封建社会,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旦女人坏了名声,就要被沉塘。
文章的主人公是读了十年多书的读书人,他们家几代单传,他备受宠爱,家人的溺爱让他养成了任性妄为的自私性子。
为了供主人公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全家人紧衣缩食,勒紧裤腰带。
主人公毫无感恩之心,他只觉得理所当然,因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为了光耀门楣刻苦读书,家里人供他不是应当的么?
主人公家是农家子,他的父母连着供了他念十多年书,家里几百亩的田地陆续卖出去大半,只余下十来亩维持生计。
家中无力再供主人公参加科举,他的父母供养了这么多年,已然是尽了最大的能力。
家里没地可卖,主人公没钱再去参加科举考试,他没有赚钱的本事儿,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庄稼汉,也没个来钱的门道。
在主人公母亲的哭声中,主人公娶了镇上的富商之女为妻,为的是让妻子拿出嫁妆供他继续考试。
然而,主人公打从心底里瞧不起富商之女,他花言巧语从妻子那拿到了她所有的嫁妆,没过几天就邀请同窗好友来家里做客。
同窗好友喝醉酒之后见色起意,调戏了主人公的新婚妻子几句。
主人公借此敲诈了同窗一笔巨额钱财,转头将“不洁”的新婚妻子给活活掐死了。
经此一事,主人公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
尝到了甜头,主人公变本加厉,他开始利用女子的名声来为自己牟利,从一个小小的秀才变成了一名县令。
成为县令的主人公,在府中养了一群女童来作为他的“武器”。
一旦有人坏了这些女童的“名声”,必定要被他这个县令给刮下一层“油”。
主人公有几分小聪明,他前前后后做了那么多次,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
作为县令,寻常人是不敢跟他对着干的,主人公的胆子越来越大。
就算有人敢对着干,他也有法子应对。
主人公遇到了一个“硬茬子”,那名男子非但没有给他赔钱,反而是抓了他的老母亲,以此相逼。
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主人公犹豫了。
他的犹豫并非是想救他的老母亲,他不在意老母亲的死活,在乎的是如何才能从老母亲的死里获得最大的利益。
因为主人公的迟疑和犹豫,他的老母亲就这么惨死在他的面前,他看起来哭得很伤心,脑子里却在飞快算计着一切。
最终,“硬茬子”被身为县令的主人公给抓住了,以杀人罪名将之斩杀。
主人公利用女人的名声为自己牟利,他的手上沾满了女人的鲜血,然而祸害遗千年,他没有遭到什么报应,反而是子孙满堂,无病无灾地活到了七十岁
这篇讽刺文章一气呵成,林晓敏搁下笔,深深呼出一口浊气。
这是她满怀着愤懑之情写出来的讽刺文章,林晓敏不愿意再回头看,起身出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