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章:定制(1 / 1)常常不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过完五月节就进入阳历八月份了,徐嘉敏张春和悄悄的问常不为:这都八月份了中央文件咋还不下来呢?

常不为还是真的忽略了这个问题,马上回想了一下。

原来,在自己刚刚重生回来的时候,记忆并不是十分的清晰,只记得是八月份定下来的恢复高考,至于是不是下发了文件,并没有想起来。

现在经过了身体体能的突破之后,上辈子的一切记忆就都特别的清晰了。于是又仔细的回忆了一下,才全部想起来了。

对于恢复高考的这件事情,中央确实是在八月份开始开会,而且在会上对于恢复高考这件事争论非常的激烈。

一部分人认为,恢复高考虽然势在必行,但是若在今年年底前就进行高考的话时间太过紧张,很多事情来不及准备好,建议到明年夏秋之际与应届毕业生一起参加高考。

但是,这个提议,被那位起起伏伏上上下下三起三落的“总设计师”强硬的否决了!

“从今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一定要当机立断,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

不行,不能等,尤其不能等到明年与应届毕业生同时参加高考!因为这些知识青年已经丧失了十年的大好时光,人的一生又有几个十年呢?“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次高考本来就是为这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量身打造的,用老话儿讲,就是特开的一场“恩科”。

从大风雨开始之后的十几年,也就是从“老三届”读中学开始,已经有十几届“初高中”毕业生连续的“上山下乡”了,国家知识储备、人才断档这事咱先不说,就说这上百万知识青年的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就这么白白浪费,这对国家对民族都是犯罪。

那么现在既然决定了要恢复高考,就必须首先要把已经在“风雨”中锻炼了十几年的上千万人中的出类拔萃的大好青年召回国家后备人才的储备当中来。

然后,再一点一点、陆陆续续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让这批尝尽酸甜苦辣,阅尽人情冷暖的人才进入国家干部,人民教师,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队伍里,成为以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主力军。

如果现在还不恢复高考的话,还是按照“群众评议,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审核”的十六字方针招收工农兵学员的话,据说,今年的招生还没开始呢,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了。

现在甚至连小学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

所以,一定要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环境下、做正确的事。

“总设计师”便霸气无比的向当时的教育部的人问道:“你到底能不能搞好这次高考?你如果不能,有人能搞好”。

所以,开会当时就没有下发文件,只有会议精神,只有确切消息传出来了,因为这次会议一直就这么开了六七十天。

中央确切的告知全社会恢复高考则是十月中下旬才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布的消息,不过那时候,距离开始考试已经不足两个月了,这还没算正式高考之前进行的一次淘汰性的普考呢。

所以,当年参加高考的人,几乎都是没有什么复习时间的,差不多都是临阵磨枪,仓促上阵的。

常不为坦然自信的对徐嘉敏张春和说道:“这个中央文件吧,是只发到一定的级别的,不是基层单位都能看到的,所以现在我们还看不到这个文件,但是你们放心,这件事是绝对准的,如果谁能有官员的亲戚朋友啥的,就肯定能够打听到的。”

“你们也知道,咱们国家都十几年没有进行高考了,现在一下子就恢复了,那影响面得多大啊?那得有多少工作要做啊?”

“所以,中央得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考虑周全了才能向社会公布中央的决定的,要不然引起混乱那不就麻烦了?”

常不为知道,这个事情肯定是正在进行着的,中央开会,而且是决定这么重要、涉及这么广泛的事情,参加会议的人肯定会很多,领导是一定知道的。所以,常不为说的也是实话。

而且,常不为一直所“假托”的消息来源,第一,在垩城县境内确有其人。第二,这个人也确实是燕京人,而且这个人的家庭也是有相当的社会地位的。

这个人就是常不为上辈子在工厂另一个单位、一起工作了好几年的同事于连如,别看名字,看名字像个女人,其实是个男人。

于连如家是燕京的,他的哥哥是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于连仲,十二岁拜著名相声大师郭启儒先生为师。一九五二年入伍,加入部队专业艺术团体从事相声艺术表演。是我国资深的军旅艺术家,相声作家。

于连如的其他几个哥哥姐姐虽然没有于连仲那么出名,但人家毕竟是传统“世家”出身的啊,所以,虽然没在广播电台上出名,在自己的圈内那也都是大有名气之人,所以,于连如真的就是如假包换的“大院子弟”。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于连如却一直到退休,也没有把工作办回燕京,只是后来于连如的孩子考大学,一个去了燕京,一个去了桑海,工作还有前程就都是于连茹的哥哥姐姐们负责了。

于连如在“百万知青”奔赴北大荒的时候“上山下乡”到了生产建设兵团,干了几年之后,兵团不但苦,而且要求严。

于连茹一个游荡惯了的公子哥就忍受不下去了,但那时候,直接回燕京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于是,于连如就拐弯抹角的,先后逐次的由兵团转到农村,再由农村转到垩城县的郊区,再由郊区转入机电器厂做临时工,再后来就转成了正式工。

燕京人的嘴本来碎,就像侯宝林那相声里说的:“一个字的事能给你叨叨出三五十个字来”。

于连茹本来就是相声世家出身,只是机缘不对命中有劫该着吃苦罢了,但是,那嘴是上天注定的,只要睁开眼睛,嘴就不闲着,见什么说什么,还啥事都知道,谁让人家的家在燕京来着。

所以,上辈子常不为就没少在于连茹那儿听到这样那样的各种消息,当然了,这里肯定有这小子的超级“艺术加工”,估计有一个就能说出十个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