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里有一小片梅林,清一色的是红梅,梅林前有一张石桌,旁边放着四个石凳,上面都垫着锦制的垫子。晋王穿着一身黑色常服站在石桌旁边手里拿着枝笔,石桌上放着一幅画和各种颜料、画笔。梅林里站着一位容貌平凡的女子,坐在一张铺的很是柔软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枝梅花,看着梅花浅浅的笑着。
晋王妃:“王爷画好了吗?坐了好一会儿了。”
晋王抬头看了王妃一眼,又低下了头,微微笑着说:“快了,再等等。”
王府管家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冲着晋王和王妃行了礼,嘴里说道:“见过王爷,王妃。”
管家行了礼后对那边只顾着画画的晋王着急地说道:“王爷,姜大人来了好一会儿了,又过来催了,说是王爷再不过去就要进宫面圣了。”
晋王头都没抬说道:“去让他去呗,我这儿忙着呢。”
管家看着晋王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很是着急,无奈把眼光投向了晋王妃。王妃听到这边的动静早早地回过了头,看到管家一脸为难地看着她,犹豫了一下朝晋王走过去唤了一声:“王爷?“
王妃看王爷只顾低头画画,伸手轻轻握住了他正在画画的手。晋王停了一下慢慢抬起了头看着晋王妃,王妃接着说道:”王爷,我知道你不想去,也知道你志不在那个地方。可如今京中只有你一个出阁读书的皇子,盯着你的人太多了,不是可以任意的时候。“
说完这话王妃一改严肃的表情笑着说:”况且我怀着身子在这冷天里坐了这么一会儿了,腰都酸了,虽说穿的厚,可若是着凉了怎么办呢?“先前王妃坐着看不出来,如今站起来了才发现锦衣下的小腹确实鼓了起来,倒是有些月份了。
晋王听到这话笑了起来放下手中的笔,扶着王妃的手让她坐了下来,随后自己坐在了旁边,握着王妃的手关切地说:”我倒是把这事忘了,瞧我这记性。冷吗?“说着朝在旁边站着的丫鬟吩咐道:”去换壶热茶来。“那丫鬟领了命下去了,管家仍然站着哪儿,焦急地朝着这边看。
晋王妃:”王爷连他都忘了难怪把听姜学士讲课的事也给忘了,姜学士可还等着呢,王爷快些过去吧。姜大人博学,听他讲课长长知识也是好的。“
晋王皱眉说:”我不是不爱听他讲课,只是他总喜欢跟我说一些朝堂上有的没的的废话,听的我头大。“
晋王妃接着劝道:”王爷若是不爱听,忘了就好,反正王爷连自个儿孩子都能忘,忘了这些废话也是不难的。“
晋王笑了笑无奈地说:”好好好,我这就去,你可别在他跟前说他爹的坏话啊。等那丫鬟回来了,喝点热茶暖暖身子,然后让她扶你回去,小心别真着凉了。“
晋王妃笑着点了点头:”我知道,王爷快去吧。“
说完话晋王站了起来往花园外走了出去,路过管家时语气一变凉凉地说道:”走吧。“那管家回身应了声是,晋王便大步走了出去。管家却又转了回来向着王妃做作了一揖,说:”多谢王妃。“
晋王妃摇了摇手说:“去吧,别一会儿追不上王爷了。“管家应了声是朝晋王走的方向追了过去。
书房里,翰林学士姜瑜坐在书房的案桌下方,下面站着几个王府的侍读太监,姜瑜一脸严肃地问道:“今日王爷可早起读书了?”
站在下首的侍读太监连忙答道:“读了,今个儿王爷早早地就起来读书了。“
姜瑜:“那怎么这会儿人不在这儿呢?“
先头说话的那个侍读太监接着说:“大人,王爷许是有什么事儿牵绊住了,想必一会儿就来了。”
姜瑜正要再说话,晋王走了进来,姜瑜看到他站了起来往过走了几步,行了一礼。姜瑜:“老臣见过王爷。“
晋王连忙伸手扶了起来,嘴里说道:”先生快起,今日实在是有些事儿耽搁了这才来晚了,先生莫要在意。你们几个先下去吧。“
晋王扶着姜瑜坐回了原位,让那几个侍读太监退了下去,待姜瑜坐好后,自己坐在了案桌正后方。姜瑜看着晋王,苦口婆心地说道:”王爷,不是老臣多嘴。如今王爷理应多把精力放在课业上,怎么好贪图享乐呢?说句不太好的,虽说如今这储位还未定,可安王早早就去了封地,这京城人人都知道,王爷您就是储君,如此王爷更应该勤勉,让皇上看到王爷的能力。“晋王依旧是微微笑着,眼睛却飘向了案桌下面。
姜瑜:”王爷,现在这朝堂上,奸臣当道,清流人士实在是势弱,连一个内臣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插手外朝往吏部安排自己的人。这京察在即,指不定他还想做什么呢,王爷身为储君,断不可视若无睹啊。“
晋王终于看向了姜瑜,说道:”先生说的是父皇任命中书舍人苏季为吏部考功郎中的事吧。考功郎中京察时不过是个协理,若是京察主持的人不听他意见也不会如何,哪有那么严重呢?况且这人是父皇任命的,父皇自有他的考量,何必再想那么多呢。“
姜瑜瞪大了眼看着晋王说道:”王爷说的这是什么话?夏衡不过是一个内臣,却把手伸进了朝堂,还要参与京察,谁敢说他这么做不是为了扶植自己的党羽?王爷可是储君,怎能如此考虑?岂能让一个阉人在朝堂上有自己的势力?观历代史书,有哪一个擅权宦官是良善之辈……“
晋王低着头脸上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而后实在忍不住了打断了姜瑜的长篇大论,说道:”好了先生,我今日本就来的晚,我们就不要在这种事上多下口舌了,我们先来讲课吧。“
姜瑜一脸不甘心地说道:”王爷,宦官擅权万万不可轻视呀。“
晋王:”本王知道了,先生快讲读吧。“
姜瑜重重地叹了口气,翻开了面前的《资治通鉴》,讲读的声音从书房里传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