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里加急,青州十万叛军进犯兖州,兖州告急……”
“六百里加急,燕王十万北军进犯东昌,东昌告急……”
“六百里加急……”
随着各路信使奔进应天京师。
使得朝野下皆是一片震动。
百姓们惊惶不已。
原本有一个朱贤烽就足以让天下惴惴不安。
没想到如今连燕王朱棣也来凑热闹了,十万北军南下,四处攻城略地。
这样下去,恐怕大明江山不用多久就要被这两人瓜分了。
此刻。
皇宫,奉天殿内。
正举行一场大朝议。
“朱棣竟如此欺辱朕,狼子野心,狼子野心啊!”
朱允炆看着信使呈的急奏,顿时龙颜大怒!
“如此好事,圣何需动怒!”
方孝孺大步一迈,走进大殿内拱手拜道:“如今朱棣已反,正是将他们这些反贼一网打尽之时!”
朱允炆愁容满面道:“方爱卿,燕齐反贼一路攻袭州府慢慢坐大,朕心甚忧啊!”
“圣无需烦忧,如今各地大军已汇集于京师,兵力多达七十万,只需派遣一员将带领大军北收回失地,顺势将燕齐反军一举剿灭!”
“如此天下则可太平,假以时日,圣必能打造出一个堪比汉唐的大明盛世。”
方孝孺侃侃而谈,仿佛燕齐反军只不过是案板鱼肉,任由朝廷大军宰割。
他没忘之前二十万朝廷大军全军覆没的事情,只是在这种时候,他当然不能说丧气的话。
毫无疑问。
这番话对于朱允炆来说既是激励之言,也豪迈之语。
打造出一个堪比汉唐的大明盛世!
作为大明皇帝。
朱允炆光是想想,就会浑身热血沸腾。
“方爱卿所言深得朕心!”
朱允炆脸满是兴奋之色,问道:“可如今朝内何人可担当七十万大军统帅?”
“启奏圣,臣举荐曹国公李景隆!”
齐泰急忙走出百官行列,朗声说道。
“嗯,曹国公在否?”
朱允炆点点头,扫视百官一圈问道。
“臣在!”
一名身材威猛的大汉,当即应声走出。
步履之间自信而从容,尽显军人的沉稳和霸气。
他正是曹国公李景隆。
“曹国公,若让你统帅七十万大军,你可有信心为朕一举荡平青州反军?”
朱允炆紧紧凝注着李景隆,满是期待的问道。
“回圣,在臣眼里,齐王的青州军不过跳梁小丑而已,臣所忌惮者唯有燕王朱棣;若是他没加入造反行列,圣给臣一半人马,臣也有信心荡平青州反军!”
李景隆拱手一拜,语气之中满是傲然。
“若朕将七十万大军全交与你,你可有平乱的战略谋划?”
“先易后难!”
“如何先易后难?”
“臣先率大军直扑兖州,一举剿灭那里的青州军,接着率军北收复泰安、济南、青州;而后派以重兵将燕王堵在东昌;而臣再亲率大军北攻袭北平,若能如此,一年之内定能荡平燕齐之乱。”
李景隆寥寥数语,便将自己的战略廊清。
至于是不是空谈阔论,或者纸谈兵,那就很难说了。
但这番话却听得朱允炆欣喜若狂。
“曹国公真不愧是朕的国之柱石,有你在何愁叛军不灭!”
“圣谬赞!”
“好,朕决意拜你为平乱大元帅,率七十万大军北平乱!”
“臣遵旨!”
尽管李景隆面不动声色,可心里早已激动得翻江倒海。
若真能一举平定燕齐之乱,那自己功劳定能与父亲李文忠相媲美。
这对于他这位二代曹国公来说,也是证明自己能力的一次机会。
“户部尚书听旨!”
“臣在!”
“朕命你即刻为七十万大军筹备粮草,不得有误!”
“臣遵旨!”
“兵部尚书听旨!”
“臣在!”
“朕命你速将军备器械交与曹国公,不得有丝毫锐减!”
“臣遵旨!”
“黄翰林……”
“……”
随着一道道旨意下达。
奉天殿内的文武百官纷纷开始忙碌起来。
而大明的国家机器也正式开始运转。
对于朱允炆而言。
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
如果败了,那么他与他的朝廷将会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所以。
他下了血本重注,务必求一战稳江山。
而李景隆俨然成为了应天的风云人物。
在一众文武奉承拍马下,他都有些飘飘然的膨胀之感。
颇有一种恨不得就越过兖州那座塔防,与朱贤烽头铁硬刚一波。
经过十余天整备军马,筹集粮草之后。
李景隆终于意气风发的率领着十七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北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