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小年,也是灶王节。
王宇他们这边俗称“钻灶烘”。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也表达了华夏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今天是送灶神,到大年三十的时候还要接灶神。
本来王宇还想叫孙雅过来一起过小年的,可是孙雅要和父母一起过,就拒绝了。
在这一天,当地的人都会吃传统的小吃“猪儿粑”,也称“叶儿粑”。
一般在小年,大年初一的时候吃。
平时候也吃,只不过是过节必备的小吃之一。
记得以前王宇小时候,大家逗他,小年要“钻灶烘”才有猪儿粑吃。
那时候也不知道大人是逗他的,他就装模作样的在灶台边,用手在灶里蹭一点烟灰抹在脸,就说已经钻过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还有一次大伯做“猪儿粑”,王宇为了吃“猪儿粑”,前一天还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就跑去和大伯一起岁,生怕错过了,直到第三天,把剩下的“猪儿粑”都吃完了才走。
直到现在,他们有时候还提起王宇这些搞笑事情。
现在王宇想起了都感到脸红。
“猪儿粑”用糯米粉和饭米粉按相应的量兑在一起,饭米少了和多了都不行,不然做出来的“猪儿粑”会偏硬或偏软。
里面的馅料有咸的和甜的两种。
咸的是用肉沫,芽菜和豆腐,再加小葱,花椒粉等调料炒出来的。甜的一般有红糖和白糖两种。
红糖馅儿的话,就直接用红糖,不加其他的料;祭灶神的话一般就用红糖馅儿的,因为它没有油。
王宇小时候最喜欢吃红糖馅儿的,吃起来一点都不腻。白糖馅儿的,就是加白糖,花生,芝麻,红袍橘子皮,葱头等在一起,用热油拌均匀。
不管是哪一种馅儿料,都要用猪油来炒,这样才好吃。
做的时候,取适量面团在手里捏成碗状;放进适量馅料;将周边往里收拢,用双手搓成圆球。
然后再用焯过水的良姜叶垫在下面。良姜叶必须要用加油的水焯过,这样吃的时候叶子才不会黏。
水烧开后放在锅里蒸,一定要大火,不然煮出来可能是夹生的。
“猪儿粑”吃起来清香滋润,醇甜爽口;特别是用良姜叶包出来的,带着良姜叶的清香,味道特别巴适。
有的也会用白菜叶或者荷叶等来做,只不过做出来没那么正宗爽口。
今年的小年,大伯他们在王宇家一起过。为了做叶儿粑,昨天晚就把米给泡好了。
他们准备用石磨磨出来。
用机器打出来的,但是方便,但是味道就没有那么好了。
说起来农村就是不错,这些古老的工具都还保留着。
一大早,王宇和父亲,大伯,堂哥就开始推磨。
他们这个石磨比较大,一个人推起来比较费力,得两个人才行,然后再留一个人放米进去。说起来王宇好多年都没推过石磨了,做起来还满新鲜的。
花了半个多小时才磨好。
磨好后的米浆用布袋子装起来,把它压在石磨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这样的话,可能今天都不会干,也就没法儿做了。
中午大家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鸡鸭鱼肉都有。
晚的时候“猪儿粑”就是主食了,配一点小菜就可以了。
这一天下来,小侄女不时的问,什么时候可以吃“猪儿粑”啊!
大伯母他们给她说:“你还没有钻灶呢,要钻了灶才有的吃!”
小侄女可比王宇小时候聪明多了,说道:“你们都没有做呢,就知道骗小孩儿!”
晚,大家吃着香喷喷的“猪儿粑”。
特别是王宇,一年都没吃过,接连吃了七八个才满足。
还有小侄女也是,那么大的“猪儿粑”,都吃了两个,要不是怕她撑到,不让她在吃的话,都还能再吃一个呢!
吃过晚饭,大伯大伯他们就回去祭灶神去了。
父亲也开始祭灶神了。
只见父亲先是把灶台打扫干净,然后泡了一杯茶放在灶台,把留好的红糖馅儿“猪儿粑”摆好,再放一些糖果,点香烛,把买来的符纸和纸钱烧。
点菜籽油浸泡的灯草。
就开始念念有词“灶神菩萨,送你天过年了,三十晚再接你下来,保佑我们来年事事顺利…………”
然后跪拜起来。
看到这里,不懂的人或许会吐槽迷信什么的。
这是不存在的,这是咱们华夏民族传统的习俗,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节日。
王宇也跟着父亲跪拜了一下。其实这是简化了的仪式。
王宇爷爷在的时候,他做的还要复杂一些。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不懂这些仪式什么的,王宇也想多学一些。
总之,他是想把这种传统的习俗传下去。
第二天早,母亲早早的就蒸了一锅“猪儿粑”,让王宇给孙雅带过去。她想着孙雅她们在城里,可能做这些东西比较麻烦。
王宇是欣然领命。
果不其然,孙雅家确实没有做,只是在街买了一些;但街买的哪有这种用传统工艺做出来的好吃;一下就受到孙雅一家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