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
大地之白茫茫一片。
刘显领着吕布,赵云,还有三百背嵬军降临岚县县城。
此刻,县城之内繁闹无比,不少百姓,还有商客带着货物在街道两侧摆摊贩卖物品。
“主公,那里有琴声!”吕布目光锐利,指着岚县东城。
“下马!”
刘显翻身下马,牵着赤龙的马缰步行,防止战马在人群之中惊起。
岚县无数百姓,商客将目光落在刘显一行人身。
虽然他们不认识刘显,但是背嵬军的甲胄与旗帜他们还是认识的,所以主动避开了一条通道供其同行。
马蹄声悠扬,伴随着琴声踩踏在大地之。
刘显在一座小院子前驻足。
小院十分破败,一株枣树从院子中歪歪扭扭的长出,干枯的树枝披着一些白雪。
“叮!”古琴声落下。
小院中传出一阵朗读声,还有一个颇为柔和的女子之声。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奉先,这是孝经吧!”赵云疑惑道。
“嗯!”
吕布点了点头,道:“蔡邕是个老者,看来我们找错人了,现在领书之人是个女子!”
“没找错,你们在外面等着!”刘显扶着中兴剑,推开院门踏步走进去。
小院之中,一间占地数丈的大堂中,跪坐着十余名幼子。
一个女子跪坐在幼子之前,目光灵动的看着刘显。
女子面容娇俏,身有着书香门第的温软如水,也有着女子少有坚毅。
“你是蔡昭姬?”刘显打量着女子手中的竹简,还有面前的古琴。
“不知将军是?”
蔡琰起身,步履迅疾的拦在一众幼子之前,仿佛要用她薄弱的身躯为那些幼子遮风挡雨。
刘显敲打着剑柄,淡笑道:“安平侯刘显,此次来岚县想要请蔡大家前往晋阳,不知蔡家小姐可否通报!”
“安平侯?”
这时,小院的东边厢房竹帘被掀开,蔡邕握着一卷竹简惊讶道。
刘显点了点头,指着一众幼子,道:“蔡大家,本侯有要事相谈,不若放这些幼子回家吧!”
“学业还没有完成,琰儿你继续领书!”蔡邕沉声道。
“喏!”蔡琰微微一礼。
刘显苦笑一声,道:“蔡大家,你这脾气真的应该收敛一下!”
“安平侯,请!”蔡邕掀起竹帘,淡漠道。
“好!”
刘显看了眼蔡琰,踏步朝着厢房走去。
蔡琰,蔡昭姬,大汉第一才女,纵观华夏历史,也是一个惊才艳艳的女子,能与后世的李清照媲美。
“安平侯,年关之时来岚县有何贵干?”蔡邕疑惑道。
“并州破败,诸郡官吏青黄不接,所以本侯想要蔡大家在并州建立一座书院,为并州培养能臣干吏!”刘显沉声道。
蔡邕哭笑不得道:“安平侯,你当能人一抓一把吗?”
“呵呵!”
“本侯束手无策,这才请蔡大家出山啊!”
“早在两三个月之前本侯就开始寻找蔡大家踪迹,谁知道竟然灯下黑,谁能想到蔡大家就在太原郡中!”刘显苦笑道。
蔡邕摇了摇头,透过窗户看着十余名幼子,叹道:“无能为力!”
“蔡伯喈!”
“临行之前,本侯问荀彧,当初荀氏创立颍川书院的目的是什么,他说文字是为生灵开启智慧,不是掌控生灵思想!”
“你将自己囚在岚县一地,如何对得起学富五车的学识!”刘显沉声道。
蔡邕眉头一皱道:“安平侯,有荀氏足够了,荀俭,荀绲……荀氏八龙能扛起半壁儒门!”
“不够!”
“荀氏是荀氏,你是你!”
“治理一州,不是去管理一个家族,本侯不能将所有东西托付在荀氏身,因为并州不属于荀氏,你明白了吗?”刘显语重心长道。
蔡邕放心手中竹简,问道:“安平侯以为文字是什么?”
“开智,传承,文明!”
“开启大汉万灵智慧!”
“传承古往今来事迹!”
“万字篇章凝聚文明!”
“或许对于你们来说文字是记录的手段,是一种天地韵味,但对于本侯来说文字便是,开智,传承,文明!”
“文字始于人文,并非要终结人文!”刘显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