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大开眼界(1 / 1)国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抽完烟喝完水,人们养足了精神,又开始忙活起来。

人们又回归两个人一组,一人熟练地挥动砍刀,熟练地削去树枝树梢,另一人则拿着砍刀,耐心地削着树皮,每一刀下去,树皮厚度都不多也不少,精准地、均匀地跟木质分离,毫厘不差,手法着实让人惊叹。

孙良才又想到了张自强说的那句“无他,唯手熟尔”。是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手艺人都得需要几年几十年的千锤百炼,才能如此挥洒自如。

经过十几双勤劳的巧手反复打磨,一个多小时以后,一棵棵参天大树被加工成了十来米长,露着白色的木质的半成品,光滑笔直地躺在地上,等待着成为人们手中的有用之材。

再精美的原材料,必须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打磨,才能物尽其用。“玉不琢,不成器”,孙良才终于算是亲身体验了一下这句千古名言。

“自强,这些木头一会都得靠人用抬回去吗?”孙良才有点担忧地问道,这木头一根重则上百斤,除非有特殊能力,不然搬运起来恐怕难于登天。

“别担心,劳动人民有的是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一会你就知道了。”张自强卖着关子,故弄玄虚地说着。

孙良才不好再问,毕竟自己知道的体验的还是太少,看来多跟身边的乡亲们学做人,学做事肯定错不了,赶紧又跟着大家忙活开了。

看大家都进展的差不多,张国柱发话了:“乡亲们,今天大家的进展比我想象中的顺利,咱们先歇会,吃点东西,然后咱们就该把这些个宝贝弄回家了。”张国柱边说边指了指地上的木头。

是啊,对于农村人来说,这些木头可都是宝贝,谁家起房盖屋,修桥铺路,这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木头会随着能工巧匠的一双双巧手,被用到每一个需要它们的地方。

汉子们都停下手中的活,悉数坐到地上,各自从自己的帆布书包里拿出家里给准备的干粮,有的是窝头,有的是面面饭,家里粮食稍微宽裕的,带了饭团。

经过一上午的高强度体力劳动,汉子们肚子都早已咕咕叫了,此刻,他们迫不及待地享受着手中的美食。没错,对于这些历经苦难的人来说,手中的粮食确实就是美食了。

张自强家由于姐姐没有工资,母亲又没有劳动力,只能靠父亲一个人的分工养活着全家,现在又多了孙良才一个人吃饭,所以粮食也变得紧张起来。所以懂事的张自强一到寒暑假就会跟着出工挣点工分,补贴家用。

张自丽给父亲、弟弟和孙良才各带了两个大窝头,又用玻璃罐头瓶带了一大瓶子咸菜。孙良才拿出窝头,张自强削了几个小树枝当做筷子,递给孙良才,孙良才夹着咸菜配着窝头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

张自强又把罐头瓶传给大伙,大伙也夹着咸菜狼吞虎咽地吃着。

不多时,两个窝头下肚,孙良才又拿起背壶,喝了几口水,咕咕叫的肚子终于算是安静了。汉子们也都相继吃完了,纷纷拿出烟锅,点上一锅旱烟,怡然自得地抽着。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这对于抽烟的人来说,可能真的不无道理。

趁着这功夫,孙良才忙里偷闲,找了个阳光能照射进来的地方坐下,慵懒地晒着太阳,尽情地呼吸着山里清新的空气,着实惬意悠然!

张国柱抽完一袋烟,在木头上磕着烟锅,没等他开口,已经有几个年轻人站起身,手里拿着抓钉和砍刀,走到木头前,用刀背将抓钉钉进木头前端。别的人也纷纷起身效仿着。一阵阵有节奏的“咚咚”声在大山里回荡着,仿佛怕人们太枯燥乏味而给唱的助兴歌。

孙良才虽然不明白这个大抓钉的用处,但这次他没好意思开口问,而是目不转睛地盯着。

钉完之后,人们又将两根绳子拴到钉子上,打了几个结识的结。两个年轻人一人拉起一根绳子,托着木头往山脊上走去。后面的人们也都秩序井然地托着木头,跟上前面的队伍。

孙良才终于明白这抓钉的用处了,他不禁佩服到劳动人民的智慧,这地上的松叶又细又滑,正好可以减小摩擦力,两个人托着一百多斤重的木头也不算很吃力,事半功倍。

到了三河村这一侧的山脊上,一条一人多深的沟壑,孙良才休息到,似乎跟别的沟壑没什么两样,只是别的沟壑一般是在两座山中间,而这条沟壑是在山脊线上。

张自强指着这沟,对孙良才说:“这是人工开挖的沟槽,专用用来溜木头,这么重的木头,离家这么远,路又难走,人背肩扛肯定是不可能了,就全指着它了,对了,它还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叫做溜槽。”

“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真是太超乎我的想象了,这一天的劳动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孙良才由衷赞叹道,看来身边的每一个劳动人民都是自己的老师,都值得自己去学习。

劳动最光荣,可是劳动也是需要技巧的,而技巧就是在一天天的劳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光埋头苦干不行,更多的是需要及时的反思与总结。

人们把根木头都拉倒溜端,然后只听张国柱扯开嗓子冲下边喊到:“溜槽附近有没有人?请注意了,上面要开始放木头了。”

良久,没有回答,只有回声在大山里空荡荡地传来。

张自强也扯开嗓子,又大声喊了一遍,过了一会,又有人喊了一遍。

三遍过后,确认下边没有人,张国柱指挥大家先把一根木头拉倒溜槽口上,人们扶住木头后端,张国柱走到前端,小心翼翼地解开绳子,用刀把撬起抓钉,然后迅速躲到一旁。

“放”,随着张国柱一声令下,后面的人一起撒手,木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咆哮着,怒吼着朝山下冲去。

随着山下飞扬起的一阵尘土,人们确定第一根木头已经顺利下山。于是第二根,第三根…不到半个小时,根木头已经安全下山。

孙良才不禁又钦佩起这些汉子,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更不是什么物理学家,但他们充分地利用好了重力,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些木头送到山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