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孙老师今天也来劳动啊!”乡亲们停下手中的活,纷纷和孙良才打着招呼。
“是呀,大家都在忙,我也坐不住呀!”孙良才一边回答,一边嘿嘿地笑着。
孙良才跟着张自强,来到正在翻犁的水田边,脱下胶鞋,卷起裤脚,走进田里,两个孩子俨然一副农村青年的形象,和周围的乡亲们并无区别。
张自强干农活可是一把好手,只见他挥舞着锄头,熟练地铲掉田埂上的草,然后又把田里的稀泥糊到铲过的田埂上,再用锄头把泥打磨得光滑平整。
插秧的水田需要保水,田埂的打磨是关键,如果不在田埂上下足功夫,水田里的水两三天就会漏没了,炎炎夏日,秧苗一旦没水就得枯萎,前期的这些工作就全都前功尽弃了。
孙良才虽然还是第一次见到插秧,但自从来到三河村,经过几个月的锻炼,他现在干农活也算驾轻就熟,他学着张自强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干了起来。
正当孙良才和张自强跟乡亲们一起挥汗如雨的时候,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骑着一辆大载重自行车,费力地蹬上了三河村的马路。从自行车后座上那个墨绿色的大帆布包可以看出,来人是公社邮电所的工作人员老石。
老石原名叫沈荣春,是三河公社邮电所的邮递员,平时总是蹬着他的大载重,走村串寨地给乡亲们送信送报。
三河村的乡亲们大多都是当地人,在外面也没什么亲戚朋友,一般情况下,也几乎没有来往的信件电报,但沈荣春总是会每个周末准时来一次三河村,给大队送报纸送文件。几十年来,无论刮风下雨,天晴日晒,他从未缺席过。
沈荣春是外乡人,早年间为躲避战乱,逃难到了三河公社,并在此扎根成家,后来在邮电所谋了个邮递员的差事。
别小看邮递员这工作,在那个不通电话的年代里,邮递员就是乡亲们与外界沟通的纽带。
一般人可干不了这活,首先得熟悉哪个村哪个寨,路怎么走,赶上雨季山区经常发生洪灾泥石流,通村的道路要是不通,从哪绕行从哪里避险都得心里有数。这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还得有一副好身板,自己要是生场病,可能就得给乡亲们耽误不少事。
沈荣春来到三河公社以后,为了生存,解放前曾在公社附近十里八村的地主家打零工,对周围的各村各寨都非常熟悉,再加上他性情豪爽,办事一丝不苟,身子也硬朗得像个石头,正好符合邮递员的一切条件。
沈荣春为人热情,遇到乡亲们需要帮忙,他总是习惯性地说着那句口头禅“有困难,找老沈”,由于口音问题,“沈”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变成了“石”,时间一长,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石。
“张书记。”老石大老远就看到大家都在田里忙着,大声地喊着,现在是农忙时节,他明白,即使到了村里也不一定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