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上次相见之时,苏逢吉已经胖了一大圈,就连下颌都变成双下巴了,想必是整日里养尊处优所致。杜飞扬对苏逢吉拱了拱手,苏逢吉却似乎视若无睹。
待时辰一到,一个宦官便引领百官走向皇帝听政的垂拱殿,杜飞扬这是第一次入宫上朝,不由得有些好奇,一路上,只见那些身材高大的大内侍卫们一个个站得笔直,目不转睛,令人意识到皇权的至高无上。
那一道道朱漆铜钉的宫门,一处处雕梁画栋的建筑,无不凸显出开封皇宫的富丽堂皇,只是,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宫已经换了许多次主人,即使现在皇宫中的主人刘承祐也是个短命鬼。
随着文武百官井然有序地进入了垂拱殿,依照官阶的高低区别开来,又按照文武左右分列站定,杜飞扬便不动声色地看了看在场的文武百官,此刻,他们都是面向皇帝的宝座站立着。
虽然杜飞扬明知道这些官员之中有很多在历史上都是大名鼎鼎,可是,他却只对郭威有些好感,想到这里,杜飞扬不由得唏嘘不已,有了一种沧海桑田般的感觉。
“皇帝陛下驾到……”随着一个年轻的宦官拖着长音一声呼喊,在场的文武百官们纷纷举起笏,俯下身来作揖,杜飞扬也不敢怠慢,他当即深深一揖,这些礼仪,柴荣都对他讲过。
其实,满朝文武百官面对皇帝一齐下跪的规矩,是到了明朝那时候才由朱元璋规定的,即便是在明代,文武百官也是在小朝会上作揖,到了大朝会之时才下跪,后来到了清朝,文武百官上朝要下跪才成为了定例。
在几个外地官员进京见驾,放出外任的官员陛辞流程结束之后,刘承祐便开始言归正传:“朕今日召集众位爱卿来集思广益,就是为了制定下一步的平叛决策,在朝会上商议此事,如今天下间百废待兴,几个月来,无数百姓却因为叛贼引发的战乱而背井离乡,生灵涂炭,作为天下之主,朕得知更是夙夜难眠……枢密副使郭威追随先帝南征北战多年,多次为先帝献计献策,先帝时常夸赞他所言颇有见地。朕欲下诏,擢枢密副使郭威赴前线督率平叛事宜,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杜飞扬虽然早就从义父郭威的口中得到了消息,可是,听了当今皇帝亲口发话,还是不由得双眉微微一扬,他作为穿越者,自然知道后来朝廷对郭威和柴荣家人的屠戮,如今刘承祐有意起用郭威督师平叛,对郭威和柴荣来说也不知是祸是福。
换作是以前,杜飞扬大可以置身事外,现如今,他已经成为了郭威的义子,为了自身安全起见,杜飞扬也不希望郭威太过于功高震主,在他看来,郭威还是不要最终领军出征为好。
既然皇帝发话了,朝会便开始议论起当前平叛的战事进展和是否应该派郭威远赴前线,这时候,杜飞扬才认识了后汉朝中那几个手握实权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检校太师史弘肇再次提议郭威去前线坐镇,同平章事苏逢吉则依然是固执己见,坚决反对由郭威挂帅出征。为此,枢密使杨邠和三司使王章等人各抒己见。
在场的文武百官们也分成了两派,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杜飞扬暗自憋着笑,这么低下的决策效率,也难怪朝廷至今仍然对李守贞的反叛无计可施。
“够了……爱卿们,你们都静一静!”少年天子刘承祐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垂拱殿内的嘈杂声这才渐渐地平息下来,刘承祐冷冷地扫视了一番文武百官,见他们一时间都提不出什么有意义的见解,便淡淡的道:“到了今日,诸位爱卿依然提不出什么好办法么?”
冯道上前一步,对刘承祐躬身一礼,不着痕迹地说道:“官家,老臣以为,军国大事,不可贸然行事,据悉前线各部至今依然按兵不动,想来是畏惧叛军的实力,所以,必须要派遣一个德高望重且在军中素有威望的主帅前往督军……官家也不必过于忧虑,不仅枢密副使深得军中将领们的爱戴,就连枢密副使的义子杜飞扬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良将,天威军的火药武器更是摧城拔寨的利器,官家不妨听听杜飞扬的见解,看看杜飞扬是否可堪重用,天威军能否有利于朝廷平叛。”
杜飞扬不由得大吃一惊,冯道这不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么?自己可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抛头露面,正在想方设法韬光养晦免得引起朝廷的猜忌,这个老家伙为什么突然要举荐自己?他到底安的是什么心?
苏逢吉成为顾命大臣之后,自然是地位高高在上,所以,他越来越眼高于顶,虽然他认得杜飞扬,但他对杜飞扬却一直没有什么好感。虽说以苏逢吉现在的身份地位,不致于对杜飞扬这么一个年轻人勾心斗角,可是,杜飞扬乃是郭威的义子,只要有机会,苏逢吉还是会说出一些对郭威和杜飞扬不利的话来。
听了冯道举荐杜飞扬,苏逢吉立即出班奏道:“冯太师所言有待商榷。官家,如今战乱频起,惊动了官家,是臣没有尽职尽责,微臣心中实在惶恐。可是,尽快平叛,才是朝廷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京城里才应该由枢密副使坐镇……至于那天威军,武器装备非常精良,战斗力更是非同一般,倒是可以参与平叛,不过,杜飞扬比较年纪轻轻,恐怕难堪重任。不妨等待杜飞扬立下战功之后,再根据朝廷的规矩委以重任,请官家三思而行。”
刘承祐不置可否,又看向李崧,问道:“李卿以为如何?”
李崧虽然是有些能力的一位文臣,在栾城的时候,他也曾经为刺杀耶律德光做过一些事情,因为做过宰相,在垂拱殿里的文臣之中,也算是相当有能力的一个人,因此,刘承祐才会向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