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绛的话让映月一时半会没反应过来。
可韩绛却自顾自的继续说着:
“我觉得真正的男人,应该是象他那样率性而行,可心里面呢,又有个标尺,愿意帮助别人,从来没想到要人家报答他,嫉恶如仇,可又从来不是因为人家得罪了他。”
虽然不信,可映月内心却认同,这段话说的真好。
韩绛看到映月微微点头,心说:丫头,你莫要小看本少前世那些编剧的笔头子,这些家伙光是刻画李师师,就有八十一种版权。
影好奇的问:“那么,她们为什么要帮助那位皇子身边的臣子呢?”
“因为那个家伙识字不多,而且论武艺,一个跑船的女子就能打他两三个。”
“不多是多少?”
“就认识三个字,自己的名字,姓李名卫,最后一个字就是钱!”
映月和影原本还有一点相信,可现在完全不信了。
能在皇子身边,辅助皇子登基的从龙之臣不识字,没武艺。
可能吗?
不敢驳韩绛的面子,映月赶紧换话题:“少君,那另一位呢。”
“石才女纪嫣然,为什么叫石才女,因为她心硬如石,不会对任何一个人动心,原本是越国不对,卫国公主。”
影差一点就笑出声了,赶紧捂嘴咳了几声。
上次听到纪嫣然这个名字,韩绛说是越国王女,今天又改了。
韩绛只当没看到影的反应,继续说道:“她广邀天下名士,寻求治世之道。战国七雄,天下战端四起,法家、儒家、名家,正是百家争鸣。卫国却不复存在,她并非要为卫国复国,而是想寻找一个救天下之法。”
映月听懂了。
虽然韩绛说的所谓的秦淮河名妓,还是那假的卫国公主。
映月清楚的知道,卫国当是姬姓卫氏,所以公主肯定也是姓卫的,断然不可能姓纪。
但,韩绛讲的道理她懂了。
任何一个单独的故事都没意义,但两个故事连在一起,便不同。
自己未来的路可以选择,当自己名满天下之后,也会有名士上门,自己也可寻找那位隐士,真正作一番事业之后,云游四海。
映月起身,重重一礼:“谢少君指点。”
“恩,正所谓: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韩绛随口背了一段之后,瞬间尴尬了。
不太对,这个好象是极悲情的。
韩绛赶紧说道:“刚才的不算,容我想想。”
想,脑袋里没货想也没用。
刚才那首还只是半首诗,后面的韩绛完全没印象,因为电视中多是只借用前半段。
想不出来!
映月再施一礼:“少君这首也应景。婢告退。”
映月强忍着施礼退出,出了门泪水夺眶而出。
那首诗不应景吗?
不!
这诗完美。
自己现在就如同单只的筷子,甚至都感觉不到存在于这个世上的意义。
天为谁春!
这词太美,少君定是怕自己伤心,所以说不应景。映月心想,那时少君是随意间脱口而出,必是真心话。
听闻映月来了,韩俟特别放下自己正在忙碌的事。
就在花厅外,韩俟见到映月扶着一株梅树哭的梨花带雨便停下了脚步,站在那里看了几息之后转身准备离开。
映月突然转身面对韩俟:“义父。”
已经转身的准备离开的韩俟都抬起脚了,此时一声义父却让他停在那里。
十七年了。
十九年前。
那一年,韩俟十六岁,还属于不懂事的年龄,可自从有了女儿之后,韩俟很努力的想作一个好父亲,一直不爱读书的他拿起了书本,他怕自己没办法教女儿识字。
那一年,韩俟头一次主动找到了他非常惧怕,总是冷冰冰的叔公。
虽然叔公韩侂胄的年龄只比他大八岁,可总感觉对方是年龄很大的人,因为叔公总在算计,总是担心被别人算计。
韩俟找到叔公韩侂胄,想学如何去当官。他发现靠月钱,似乎没办法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十七年前。
那一年,韩俟的长女生病夭折,韩俟一把火将自己的读书的屋子烧成了灰。重新拿起了酒瓶子。
正是那一年,叔公韩侂胄捡了一个小姑娘回来。
那一年,韩俟想收这个女儿当养女,遗憾的是,对方是犯官之女。
韩俟坚持,却被关进祠堂,被打的皮开肉绽。
虽然是义父,不是爹爹,韩俟却是笑在心里,缓缓抬起手,摆了两下却没回头,然后快步往韩绛所在的地方去了。
他知道,韩绛也从花厅离开,此时不是在书房,就是回卧室。
韩绛在书房,他有活要干。
关于汝州的事情,就算眼下想不出来办法解决,也要先要认真的读一读家里关于汝州的相关资料。
然后再把陆远伯翟简的资料再好好读一次,看看有什么能用得上的。
韩俟推门进来,脸上笑的象是开了花。
韩绛笑问:“怎么,捡到金子了。”
“叔父,就问一句话。”
韩绛长吐一口气:“映月姑娘来就问一句话,让我费了好多心思。你若问这个,我只是给她讲了讲人生。这人生总要有个计划,就象是咱们思考明天中午是吃米,还是吃面那样,无论大事小事,总要有个计划。”
韩俟问:“叔父,那你说了什么计划?”
韩绛走到韩俟面前:“我其实也没说什么,只是告诉映月姑娘,如何成为一名千古留芳的奇女子,如何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啊。”韩俟听完,心凉了:“叔父,你可知道照哥儿最近一直在安排人打听岳家后人搬到什么地方去了,他要找到武穆遗书,话说我不怎么相信。”
“恩,你不信?”
“不信。”韩俟非常肯定的说道:“虽然我不怎么读书,也不太会当官,但我却知道岳霖自三十年前官家给岳武穆昭雪之后,一直在收集其父手稿,并且编修成书,去年,他死了。然后他的还有一个儿子活着,在岭南。所有书稿,在这个儿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