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6章 实践验真理(1 / 1)狂人浪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感受到平静的同时,李昂的大脑也开始正常运转起来。

他终于从上师的口中听到了真正的佛经,不再是那种普通的白话。

在这个时候跟他说这些是为什么?

是不是对于他的提问已经不能很好的组织起普通话来表达了呢?

毕竟上师的普通话说的不好。

李昂现在只能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应该指的是但凡一切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虚无,不真实的。难道说现在眼睛看到的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吗?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若是能认识到看到的一切表象并非真实的,那么就可以看见如来,或者说可以和如来的思想境界一样了吗?

李昂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但刚刚的一瞬间确实在他心里有想过这个问题。

而且刚才他看穿了上师的身体,看到他后面的佛像是不是就是印证呢?

想到这里,李昂不禁稍微移动了些头部,视线看向上师的身后,那里确实挂着一幅他叫不出名字的佛像。

是他真的看穿了上师的身体,还是在他进入房间时,观察房间内部留下的印象呢?

李昂现在自己也分不清楚了。

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这句应该指的是人的生死灭亡和变种异化,都会化为虚幻无主的东西。

这不正和人的生死,以及变成往生者,变成意识灵魂相对应吗?这里的无主,是指找不到真正的载体吗?

李昂没有学习过相关的东西,所以只能理解到这个地步。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句就太难理解了,不取于相可以简单理解为不在意任何表象上的东西,勉强算是说通,也对应了刚才上师说过的不执着。那么后一句如如不动呢?像如来一样,不为任何事物而心动吗?李昂没法确定。

玛蒂尔达的特别感官能力是第七识?是连接他们所有人感官的末那识,那到底又是什么呢?

当李昂把所有的这些理解和疑问再次问回上师后,上师收回了按在李昂头上的手,双手都扶在了脖子上的念珠,开始转动念珠:

“你体会的是比别人快。不要说普通人,就算是同样的戒灵人,你的理解也远超越与他人。但不要过分的去思考,那样容易陷入执着,变成执念。已经知道了方向,就顺其自然的去慢慢理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这句话让李昂感到了震惊,上师的表达很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李昂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提及的,也是他一直所奉行的准则之一。

没想到,今天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听到这句平常人都不怎么说的话。

这是唯物与唯心的结合,广义与狭义的包涵。

他更加清楚的知道了,世界甚至宇宙的认知要从多方面来融会贯通。

虽然表情上略显震惊,但他并没有打断上师的话。

只听他继续说道:“那个神族小姑娘的感官能力属于第七识,末那识的具化。

至于末那识,需要你自行去理解。

简单来和你说明的话,她是负责沟通你们所有感官能力的纽带,用来传递感官之间彼此的联系,并且可以收集所有六感所获得的信息。

佛语讲:末那识依阿赖耶识为根缘阿赖耶识见分为境。

她还有个更加重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给阿赖耶识。

用现代科学发明出来的东西来举例的话,整个过程就好像是一台计算机的运作。

五感五识负责获取外界输入的信息,第六感意识负责把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后,到达第七感末那识真正形成了自我完整的意识,也就是我执。

最后再传递给第八感阿赖耶识。

而阿赖耶识是永恒不灭的,她好像一个会分析的数据库,把所有末那识传输过来的信息保存起来,在累计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释放出来。

一个循环就建立。

第七识末那识染净依,是依六识净而净,六识染而染,它只给第八识阿赖耶识传送消息而不加选择。

第八识接受第七识传来的消息,不分好坏,只管储存起来,然后依据好坏的多少生成一颗新的,不同以往果子释放出来。

我说的这些,不知道你能理解多少,可以过后慢慢思考。

至于你关心的顺序问题。

一切的顺序并非偶然,也不是必然。既然已经发生了,那就坦然的接受。

这就是一种缘,它就这样产生了,不必太过在意,如果纠结就会产生妄念。

至于生死,对于你们戒灵人来说,更加是一种无常,它随时会生,也随时会死。

所以,你能判定出普通人的生死,却判定不出戒灵人的生死。是吧?”

李昂感叹于上师这种拿计算机打比喻方式,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的话,简直是太贴切不过了,可以说是浅显易懂。

他还在理解和消化八识的问题,上师突然来了一个反问,搞得李昂都有点蒙。

对于生命计时器,眼中的事实如此,李昂点头表示肯定。

看到了李昂的反应,上师继续微笑道:“生和死其实是并存的。

对于你们戒灵人更是如此。

既然你的肉体已经感受到了这个世界,这个空间,那为什么需要质疑它呢?

在任何一个空间下生存,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像我给那些人讲过的一样,首先要顺应你所感应到的,活在当下。

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承担你能够承担并且可以承担的责任。

从你现在拥有的能力着手,守护这个空间和人类不正是你应该去做的吗?

关于生死,我记得汉地有个诗人曾经写过:有些人活着,他却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可能是对生死观最好的理解。

与我们倡导的:生亦何欢,死亦何哉。看破生死,六道轮回有何惧。思想上很近似。”

这样的回答是让李昂万万没想到的,回答了等于没回答,并没有给与特别直接的答复。

更多的是让李昂思考,活在当下。

生死并存这个概念也让李昂感觉耳目一新。

看来自己以后要对这方面的知识多加了解才行了。

上师提到了六道轮回让李昂重新想起了刚才有关空间的提问:

“师父,那六道轮回是不是就是我刚才问到的,我们一共有六个空间。”李昂追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