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盛一案,很快就破案了。
破案的关键,是案发当天贺天生穿的一件湖坊的绸衣。
湖坊,是东楚最闻名的布商,在全国皆有分号,多得东楚民众喜爱。
他们卖出的每一件衣裳,全部登记在册,也算是最早做客户记录的一家商铺了。
但是他们的价格也偏高,一般的农名还是无法负担的。
而北丰县只有一家湖坊绸缎庄。
这贺天生出事当天,穿的正是湖坊绸缎庄新制的春衣。
那凶徒也并非贪图一件衣服,留下这么大个破绽。
皆因他杀人之后要把尸体搬到贺天生和徐广盛“决斗”的地方,故而沾染了死者的血迹。
而当天,他刚好又穿了一件和这贺天生身上那件差不多款式的衣服——在他看来就是几乎一样——所以他换下两人的衣裳,只为走出去之时不让人发现他的异常。
而贺知县夫妇在知道儿子丧命之后,已经伤心过度,哪里还顾得上这衣服还是不是今天早上出去的时候穿的那件。
最后阴差阳错,被极爱收集命案周边物件的管平收了去,最后成为破案的关键。
杀人之人,正是徐广盛家的佃户,也是他母家的表兄,黄志强。
身为家中的老二,黄志强没有他大哥黄志勇那般受他爹重视,也没有他三弟黄志文一般让他娘疼爱。
他在家中的存在感简直不要太弱了,唯独他那小他十岁的小弟弟,对他最好。
他娘给三弟做的衣裳,三弟总是自己不穿,送给他穿。
所以当他知道三弟在徐广盛家,一直受到徐广盛欺负的时候,他就已经悄悄出头去“教训”过徐广盛。
其实也就训斥了几句。
但是被他爹知道了,却不得了。
这是东家的孩子,全家人指着人家吃饭,你这是不要命了,去教训他。
当天就被他亲爹用手腕粗的竹竿打了一顿,连带黄志文也一同受了罚。
之后黄志强再也不敢去教训这个少爷了,但是对他的恨却变得货真价实。
时间一长,就如同一段汹涌泛滥的洪水,没有疏导,必然会决堤。
而导火索,在于院试上。
黄志文在族学里上学,是十分勤恳用功,夫子本欲今年就让他下场,还说只要发挥正常,必然能高中。
全家因为这件事十分高兴,一想到家里要出个秀才老爷了,这不比吃了蜜还甜。
可惜问题就出在徐广盛身上。
这徐广盛和贺天生两人不对付,在这族学中闹出了许多事。
徐广盛本来就是李老太太的眼珠子,这么一闹,她急得团团转,拉着赵氏说了好几次。
赵氏一寻思,回去找自己当家的一商量,这是不是暗示让三儿先不要下场啊?
要知道,如果当了秀才老爷,就不会继续在这族学里了,县里会举荐到安南城里的太学读书,那才有机会高中举人啊。
老太太是不是想让三儿在学里多看顾着徐广盛啊?
赵氏虽然泼辣,也爱贪点小便宜,但是到底是个质朴的妇人,受了徐家这么大的恩惠,不能不报恩啊。
夫妻倆一商量,当即拍板,秀才老爷过两年再考也成,反正十八岁的秀才和二十岁的秀才也没差多少。
黄志文听了,面上应了,但是背地里愤恨难忍,和他二哥发了好几次牢骚,为何这大家都是人,命运就这么不同?
这徐广盛今日和贺少爷闹不和,明日和李公子又干架,自己是不是这辈子都要当他的奴才?
不过这些都是牢骚,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就是免不了日日受那窝囊气了。
说者无心,听者却十分有意,黄志强对那徐广盛是恨之入骨,连带贺天生都恨上,巴不得他们两个斗个两败俱伤。
而机会很快就来了。
徐广盛约战贺天生。
在其他人都避之不及,未免连累自己的时候,黄志文却悄悄地跟了上去,想看热闹。
谁料这两位公子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过是略打了两拳,就握手言和谈笑晏晏了。
这让黄志强十分恼火,也不知为何,偷偷地跟在贺天生身后,本来只想弄点动静吓一吓他,不料却失手把他杀了。
之后黄志强就把这贺天生的尸体拉到他们之前约定的地点,来一出嫁祸他人。
只是没想到自己的衣裳被弄脏了。
这衣裳,是三弟借给自己穿的。
正在懊恼不已的时候,看到了贺天生身上那件款式相近,却十分崭新的衣服,黄志强做了这辈子最后悔的选择。
最后大理寺少卿判决黄志强杀害贺天生,罪大恶极,秋后斩首示众。
而徐广盛无罪释放。
至于大理寺推勘陈恒赞以及北丰县丞两人是否处事不公,全等皇上定夺。
坐在回程的马车上,知桃忍不住问道:“大人,你说那黄志文,他真的全不知情吗?”
甄享婉又忍不住眼睛发亮,反问道:“你觉得呢?”
“我觉得那黄志文是个小心谨慎之人,他和贺天生同为同窗,难道会看不出这衣裳是同窗的;就算看不出来,这衣服不是自己的总知道吧?他倒好,我们见他两次,他每次都穿着同样的衣服,难道真因为一件新衣裳,就舍不得抛弃吗?”
甄享婉哂笑,并不回答。
有些人,总是希望能忠义两全,难免会自作聪明,其实最后却无法抵受良心的拷问。
只是希望徐广盛,经此一役,明白人间险恶,只有自立自强,才能在这世间立足。这才对得起他那英勇的祖辈,和为了给他洗刷冤情甘愿牺牲自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