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整顿吏治,严惩宦官(1 / 1)扶疏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官逼民反,百姓暴动日多,已经形成了方腊等造反流民,声势浩大,已经不容忽视。”

“朱勔在东南一带勒取花石,巧取豪夺,广蓄私产,州郡官吏奔走听命,人们只知道朱勔而不知道有陛下,被称作……”大臣欲言又止。

“称作什么?说!”

“他独霸一方,无人敢问,世人皆称他为东南小朝廷。”

“混账,在朕的土地,竟敢无法无天!”

赵佶一声怒喝,整个大殿被震得晃了一晃,文武大臣,百官心头一惊,齐齐跪了下去。

“陛下息怒。”

“将朱勔打入天牢,全部家产充公。”

“杨戬,李彦打入天牢,家产全部充公。”

朕的江山岂能让这些贪官污吏糟蹋,这些蛀虫统统斩杀,绝不姑息。

赵佶迅速做出了处罚措施,朱勔,杨戬,李彦三人不在朝堂,否则会当场晕倒。

正常程序,如果判定这些人有罪,要经过刑部和大理寺的审理,但是赵佶是历史学研究生穿越来的,对这几个奸臣的罪恶十分熟悉,所以借着大臣们的义愤填膺,直接把他们办了。

皇帝金口一开,一言九鼎,这些人的党羽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哪里还敢多话。

“诸位爱卿,还有什么建议,尽管提出来。”

赵佶环视了一下朝堂。

李纲道:“陛下,现在宰相之位,枢密使空缺,二者是文武之首,不可一日或缺,否则群官无首,国事不利。”

众臣纷纷点头称是。

赵佶道:“朕已经决定废除相位,成立内阁。”

加强皇权,废除宰相一手遮天的权力,赵佶当然要为自己拥有绝对的权力而努力。

“废除相位?”

“内阁又是什么?”

相权是皇权最大的威胁,当然要解除。

赵佶道:“历史各朝都出现过奸相,他们一手遮天,滥用手中权力,将好好的国家搞的乌烟瘴气,这都是因为宰相权力过大。”

朝中大臣立刻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这是要分散相权。

“为了避免类似蔡京现象,我要组建内阁,所有重大决议必须经过内阁过半数通过,而且必须经过朕批准才能生效。”

“我选五人进入内阁,蔡卞,李纲,宗泽,种师道,刘安世。”

蔡卞是蔡京的弟弟,但是和蔡京截然不同,蔡卞为人清廉,足智多谋,在百姓心中口碑很好。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王安石的女婿,因此对新党的号召力非同一般。

蔡卞是新法的坚决拥护者,为推动变法做了很多努力,赵佶想要富国强兵,此人是不二人选。

蔡卞为内阁首辅。

李纲,主战派领袖人物,一直走强硬路线,要想使国家腰杆硬起来,此人不可或缺。

宗泽,此时虽然默默无闻,但是靖康之难时大显身手,以后更是力挽狂澜,留守东京开封,挡住金兵的进攻,这种帅才当然要予以重任。

种师道,西北种家名将,威震西夏,使边关数十年没有遭到重大威胁,是不可多得的大将。

刘安世,以直谏闻名,敢说敢讲,人称“殿虎”。不怕死,刚直不阿,为人清廉。此人师从司马光,品行端正,有绝对的忠君思想。赵佶需要这样的人充当耳目,时刻保持清醒。

众大臣听了之后,一片哗然,很多人不理解,看不明白,搞不懂皇帝要做什么。

赵佶朗声道:“肃静!朕组建内阁,只有一个目的,富国强兵,扬我国威,让大宋走向辉煌!”

“陛下,万万不可,祖制不可改,太祖太宗定下的制度不能轻废啊。内阁人多嘴杂,意见相左,只会降低办事效率。“

此言一出,许多大臣纷纷附和。

赵佶看着那位大臣道:“你是何人?“

大臣忙答道:“臣张邦昌,刚被任命少宰一职,所以陛下对小臣有些面生。“

“你就是张邦昌!“

赵佶突然冷笑一声。

张邦昌心里一寒,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他当然不知道在靖康之难时自己被金人立为大楚皇帝,建立伪楚政权。

赵佶要在事前将威胁自己的人全部解决,毫不留情,绝不能让历史重演。

“张邦昌竟敢无视朕的意志,大放厥词,来人,把他拿下,打入天牢。“

禁卫军来将张邦昌摁住,拖下。

“陛下,陛下,臣冤枉,饶命啊。“

随着张邦昌的声音渐渐消失,在朝的官员个个人人自危,在心里把赵佶当作了暴君。

这和以前风流儒雅的形象简直判若两人。

不过说了一句意见而已,至于被打入天牢吗,一时间众人噤若寒蝉不敢再说话。

赵佶紧接着道:“朕任命宗泽为枢密院使,种师道为枢密院副使,总领全国兵马。童贯听候发落。“

众人面面相觑,对他的任命不敢再多说一句,因为有高俅的例子在前,童贯大气不敢出,就当自己是个死人。

看到群臣瑟瑟发抖,赵佶满意的道:“招蔡卞,宗泽,种师道,刘安世即刻入京,三天之内,内阁要正式运转。”

大宋帝国要开始崭新的一刻!

“退朝。“

文武百官忐忑不安的心情终于告一段落,尤其是一些蔡京的党羽汗流浃背,冷汗流了一个时辰,前胸贴后背,时刻为自己的小命吊着一颗心。

其中童贯提心吊胆,生怕落到和蔡京,高俅一样的下场,这时散朝,他才擦着头从大殿里退了出来。

就在这一刻,他立即感受到世态炎凉,人,就是这么现实。

清明充值活动,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4月4日到月6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