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老师与摄像们一路聊着走回来,不仅看不到疲惫,拿着摄像机的他神采奕奕,面相上年轻了十岁。ta们一行去拍摄了住在山上的守山人,那对夫妇整年住在山上极少下来,生活即工作,工作即是看守这片山,确保不发生火灾,没有人乱砍滥伐。
拍完守山人夫妇,国立老师还特地请村长带他去看望了生活在隔壁村的抗战老兵,以及那支在网上特别红的民间美声队。
美声队唱了一曲云水谣,由村民自己作词,合仄合韵在林间飘飘荡荡。国立老师特地录下来发给爱人,与她分享这天与地之间美妙的乐声。
回来之后国立老师仍是意犹未尽,给曹笙和黄老师听完之后自己坐在那儿一遍遍地回味,聆听着最原始唱法带来的感动。
摄像和导演把设备放到隔壁宿舍之后,回来一人搬来一个小凳儿围坐在灶台旁。黄老师像指点江山的伙夫,一边盛着面条一边祝福慢点儿吃多吃点,面有的是酱也有的是,曹笙还贡献出她带来的辣椒酱,味道得到一致好评。
曹笙与国立老师本想与摄制组坐在一起,但是导演说为了拍摄方便还是三位嘉宾坐在一起,于是曹笙搬着两个板凳,坐在了黄老师的旁边。
人家顶多拿着大碗了事,曹笙吃饭的家伙什儿颇具规模,她捧着在柜橱里翻出来用来盛汤的超大碗来装面条。把黄老师看的咯咯直笑,一边笑一边摇头,感叹这孩子真不拘一格。
面条煮的很有筋性,哪怕不是手擀面是机制面仍旧十分有口感。再配上黄老师做的这三种酱,风味儿绝妙无比。曹笙脸都快埋进碗里,一手捧着碗一手拿筷子往嘴里送。黄老师看着曹笙的吃相心想得亏酱做的分量大,不然难够曹笙自己吃的。
吃饭的功夫大家自在地聊着天,话题主要还是国立老师与摄像们的谈天说地,偶尔穿插点别的。别看这种场面似乎很自然,实际上在娱乐圈里综艺节目的录制现场,你很难再看到这样的场景。
嘉宾与嘉宾之间聊的火热不稀奇,生意里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录影空档顺便聊聊天。可你很难看到艺人和工作人员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双方都对彼此有着某些刻板印象,这种如海深的隔阂使得互相之间很难聊的到一起。
更何况艺人的架子总是很大,就算主动搭话工作人员要么是居高临下的口吻要么有所图。因此像现在这样三位娱乐圈中数一数二的明星抱着面条碗,不顾吃相地与工作人员唠着家常可能在娱乐圈里屈指可数。
究竟有多家常呢,同为人父的黄老师和摄像带队卢哥分享起了育儿经,甚至还聊了聊现在尿布的品牌与价格。
曹笙与韩枝还有其他两位女导演谈着现在美妆品牌的过度营销和包装,说起喜欢的男明星都有一样的激动。
国立老师如大家长一样讲述着往昔的故事,摄像们向他分享在全国各地奔波的心路历程。
曹笙特地拿出手机记录偷偷记录下这个时刻,结束这几天的录制之后很难再遇到这么融洽的团队,不只是与合作的艺人融洽,节目组本身更像个大家庭一样,长幼有序互敬互助。
每个电视台都有固定的班底制作综艺节目,如每家卫视的金牌节目都是由相对固定的节目组进行长期制作的,这样能够确保节目的质量及风格统一。
但这不代表制作组之间关系一定多么融洽,往往越红火的综艺节目制作组本身的关系就越差,更换主要工作人员的几率就越大。
个中道理是人间的常态,毕竟大多数人之间想保持的也仅仅是同事关系而已,不想再靠近。
所以曹笙才觉得眼前这一幕幕很稀缺,大家本就是天南海北聚集于此,或许各有所盼但都有个殊途同归的目的:变得更好。
在这过程中工作上难免因为各自立场不同产生争执与隔阂、误会与否定。像这样亲如一家彼此照应的实属难得,或许ta们更了解这个道理,因此十分努力地保养着关系。
曹笙是从一个小细节上,看出这些人比看起来关系更要好的。
韩枝记得每个人的喜好,甚至连那些特别小的习惯都知道的清清楚楚。分发碗筷的时候她特地带了一把叉子,因为有个刚跟组没多久的摄像小孩儿的手因为劳累抽筋拿不住筷子。她还给来自上海的大哥带了点酱油,让他稍微感受家乡的味道。
这些仅靠记是很难的,尤其十来号人总会有个轻重。可韩枝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年龄甚至可能还记得生日,她分发碗筷的时候对每个人都有称呼与叮嘱,这是发自内心的热度而非职场上的套路。
曹笙不住地感叹黄征该是多强的识人能力,招到了这么多好人。
她从韩枝口中得知如今这个班底组成之前是由黄征面试的,摄像组组长就是那个令国立老师相见恨晚的大哥本来在央视一套,不知是被黄征怎样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甘愿放弃既体面稳定薪资补助还高的工作,放弃央视的工龄与职位,来这儿当一个小小的组长,
这里很多人都没有投多正经的简历,黄征更没问太多问题,只是让ta们模拟一次拍摄事故。
黄征设定的情境是:一档搞笑类的综艺节目正在深夜录制过程中,突然一向身强力壮的现场执行导演因为过度劳累突发心梗,此时按照现场的情况,如果你作为现场第二执行导演,应该如何决定。
发挥你的想象力,暂停一下阅读,你会怎么做?
3
2
1
组成这支摄制组的人所作出的选择是大体相同的,因为各自所负责的工作不同,即使是第二执行导演也有摄像、作家、灯光等工作之分。
不过这些人的选择与说法最终导向的都是:立即停止录制,对现场执行导演进行抢救,在拨打120的同时安排其余工作人员以及艺人休息,安排明天一早的心脑检查。
看似十分应当的决定,很多人是做不出来的。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在把现场执行导演送往医院后继续录制。
甚至还有人说让节目继续,并且把导演倒地的画面剪进正片里,作为宣传噱头。
事故,通常是在这两种思维中扩大的。
一名身强力壮的现场执行导演,体力与精神状态一定处于在场所有人的顶尖水平序列,深夜录制他突发心梗,那么在场其他人的危险不是更大么。
节目可以补录,生命不能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