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开年,初三去村里拜年,初四去舅家,小舅家在集上另一边村,路程不远。
小舅柳新成,今年二十三了,外婆早几年就没了,外公三年前也去世了。小舅守孝三年,已经定好端午后结婚。
小舅长得中等个子,脸庞白净,看着就是很机灵的样子。
“小舅恭喜发财”“好好,来舅给你们红包”
小舅是个勤快的人,家里收拾的干净明亮,菜肴都已经准备妥当。
大哥生火,小舅动手炒菜,我和月娘摆桌椅,不到半个时辰,菜就已经全部上桌了,小舅还会酿米酒呢。
快离开了小舅家时,爹把小舅拉到后院聊了很久才出来,小舅神情带有点震惊,但很快就恢复正常。
随着初五在大伯家聚餐,初九去张大叔家拜年,也到了正月十五吃元宵了。
我们这边把元宵叫做汤圆,分有水磨粉和干磨粉,水磨粉就是泡糯米连水磨好了装袋再压出水分就是行了,干磨是泡好糯米,直接干磨就成干磨粉,干磨粉容易晒干,装好袋子,想什么时候做都行。
馅有花生芝麻甜的,肉葱花咸的,吃过汤圆这个年就算是过完了。
转眼就到了端午节,小舅准备成亲了,舅娘是离柳家村五十里路近县城的一个大村,有姓李,姓王两大户。
小舅娘名字叫李咏梅,长得是白净秀气,爹李老汉,娘马氏,当初老两口成亲早,马氏生下咏梅伤了身体,至今也没有再怀过,老汉为人豁达大度,也没有纳妾。
老两口对咏梅百般疼爱却又不溺爱。
李老汉看上小舅柳新成为人处世善良机灵可靠,托人做媒,柳新成和咏梅也互相看对了眼,双方经过媒人提亲,下聘过礼等细节,决定了五月初十成亲。
成亲当日,鞭炮声震耳欲聋,小舅的族叔和族婶当高堂受了新人的礼,爹做主婚人,整个婚礼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小舅成亲三月后,李老汉把酒窖生意暂时结束了,说要去看马氏一个早年嫁在北方的亲姐,大姨的儿子娶媳妇,来信叫马氏全家去,小舅不放心老两口出远门,想送老两口去,马氏又不放心女儿一人在家,干脆一家连女婿一起出门了,说就当出门见识见识。
去年大伯订的马有消息了,爹和大伯带小木一起集上跟张大叔一起进山。
大哥和我月娘留在家,按照爹的指点,每天脚绑沙袋干活,我负责一日三餐,大哥砍柴,月娘收拾屋子,小木也要绑着沙袋在后院小跑,除了睡觉才拿下沙袋。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我猜想是不是预备着逃命,问系统,系统装聋作哑没回答,看假山也看不出原因,也只好先放下,这都什么破梦。
因为什么要这样做预备?什么时候走?路上会不会缺粮挨饿,我空间的粮食要怎么办?饿得要出人命时又怎么办?跟爹怎么说?
这些问题想破了头也想不出,这样的日子过了半月。爹小木回来了,带了两匹小马驹,一只小狗,两只小猫。
小狗浑身黑色的,没一根杂毛,白色毛夹黄毛是公猫,母猫全身黑夹带黄毛四只脚是白色的,三只小毛孩漂亮极了。
正好也是做晚饭的时候,我和月娘一起动手,很快煎了几个鸡蛋,炒个葫芦瓜,水瓜汤。又拿中午剩的饭煮了的肉粥,分给三个毛孩子吃。
饭后爹在后院给小马驹搭了个棚子,两个小马驹都归我家。
爹布置了每个人的任务,一起打理好小马驹和猫狗。收好夏粮,种好秋粮,爹要出门一趟,年前赶不回,明年春一定回来,有什么事情和大伯商量。
今年也是风调雨顺,稻谷和其他杂粮收成都很好,只是税收多加了两成半。
每年收的新谷子都是先煮一两顿饭,尝尝新米的味道,然后还是吃往年的旧谷子。
今天收到谢三的纸条:“我有内幕消息估计准备打仗,你能说服你父亲上京城来吗?”
我回复谢三:“父亲出远门,还没回来。”
冬去春又来,父亲还是第二年的春末夏初才赶了回来。
当夜爹在厨房和大伯小声交谈:“二弟,怎么回事?”
“大哥,现在路难走了,弯了大圈才回来的”
“那怎么办?”
“我刚回来,现在又走怕引起怀疑,再说两家一起走目标太大,你看找什么借口走吧,明天去你老丈人家说说看,看你老丈人肯一起走吗?”
“也只好如此了”林智海叹到
第二天林智海去了趟岳父家,跟岳父谈论了许久,岳父终究还是舍不得田地:“智海啊,要是像前年那样旱,我二话不说收拾东西就跟你走,可眼下快夏收了,不旱也不涝,我说什么也不走,再说也没什么根据说鲁王要谋反。”
“岳父,等有消息就晚了,到时还要征兵征粮”
“一大家子老老少少的路上吃喝穿用难安排,再说去了京城人生地不熟的,怎么谋生?如果没你说的战乱,又转回老家农田都已经废了,又重新养田种田,得不偿失啊。”
林智海想了想:“要不让小舅子跟我去吧,能在京城站住脚,再接您老去,实在是混不下去,我亲自送他回来,就当我带小舅子去见识见识京城的繁华,反正小舅还没成亲”
陈季明说:“好吧,你问他肯去就去吧。”
树武说:“也行啊,我就去京城见识一下,顺便路上也多个照应”
林智海见此事已定,就约好出发前再过来一趟。
林智海回到林家村,当晚两家人聚集在林智海家,开门见山就提出来这件事:“孩子们,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一下,我和二叔决定秋收后动身前往京城,但是二叔暂时还不能走。”听闻此言除了爹伯娘大哥外个个震惊。
我问到:“爹为什么不能走?”
月桃说:“为什么要去京城?”
林智海:“因为怕战乱,再说京城比较安全,所以要去京城,二叔因为刚回来,官府是不给经常离开西南的,怕是京城探子。”
“大宝,小宝怎么不说话?”
大宝憨厚笑到:“爹怎么打算,儿子就怎么听。”
小宝:“我也听爹的”
“森儿,英娘,月娘小木呢?”
“我们听大人的”我们四个异口同声
“好,你们几个更要天天坚持锻炼,以防万一需要紧急赶路。”林智海
林智海说:“你们小孩鬼点子多,想想一路怎么带行李”
大宝:“牛车装行李”
小宝:“牛车慢”
水桃:“马车快”
林智海:“要几辆马车?怎么装,人呢?”
大哥:“先看有几个人,再决定行李带多少?”
林智海赞赏的说:“森儿说的不错”
我说:“去集上让张大叔打几口小锅路上煮饭,小铁罐烧水煮饭煮什么都方便”
“这个办法好”大宝笑到
最后一致认为先有辆马车再决定怎么办。
说干就干,第二天林家两兄弟就去了张大叔家,说明来意。
张大叔说:“聪明,赶路还带口大锅不方便,小铁罐烧水喝比较好,你们先去买马,我打铁锅和罐子”
林智海兄弟买马回来和张大叔一起装以前买好的拉车。
铁锅和铁罐都要试过怎样方便才打。
入夜林家兄弟俩才赶马车回家。
大家看着新买的马车,伯娘和水桃还把事先准备的行李放上马车。
马车不能造的太宽,以免过不了小路。
铁锅铁罐绑好在马车下,带上几床被子,穿好棉衣,替换的衣服,米油盐。柴火好办,一路都有。
路上赶得上住宿就更好,赶不上就露宿。尽量轻装。
这是两家人的建议,我暗自心惊,真要逃命了?
林智海兄弟又去学了怎么修马车,铁锅铁罐反复实验,一致决定不要铁锅了,只打圆形铁罐,打了二十个。林智群把小木和月娘托付给林智海先走,林智海人多方便照顾两个孩子,林智海留下小宝和林智群后面走,小宝机灵力气大是个好帮手。
林智海打算带上全部的孩子,林智群不同意,怕太打眼。他在回来的路上看见也有拖家带口往京城方向,估计是消息灵通的。
谢三的消息是灵通的,我在空间写了纸条给谢三,说我大伯去京城。
秋收完后某一天大伯一家去岳父家辞行,席间陈季明感叹了一声:“树文,你愿意把玉忠交给你姐和姐夫带去京城吗?”
闻此话大家都吃了一惊,林智海:“岳父何出此言?”
陈季明苦笑道:“上半年税收交三成,下半年四成,明年呢?”
陈氏说:“爹,一起走吧,”
陈季明说:“拖家带口的也没准备好,等准备好都冬天了,明年夏再走吧,估计还没乱,你们先去”
林智海说:“岳父,我把路线图留一份给你,不用等明年,准备几天就行了,带上主要的,您去集上老张那里订几个小圆罐方便带路上,或者打小铁锅,不用带家里的大锅了,马车你们也有,我们先走出了省城等你们,如今不准大批人出行”
陈季明沉吟片刻:“这样吧,你在省城交界处等四天,我决定去就和你们会合,过了四天就不用等了,我们有了路线图也可以去京城”
林智海:“行,就这么定了”
饭后陈树武和陈玉忠拿好行李跟随林智海回了林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