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盛六年,青州城,重灵县,山溪村。
三月的山溪村阳光明媚,绿水淙淙,草长莺飞,正是桃花盛开的好季节。
村外的农田里,村民们正在辛勤的劳作。村子里此时也是炊烟袅袅,鸡犬之声不绝,一派恬淡平和的农家景象。
村头的温秀才家,庭院内的一名幼童,看着满院飘落的桃花,幽幽的叹了一口气。
这名幼童,是温秀才唯一的儿子,名唤温璟。
说到温秀才家,村民们都会忍不住的叹一口气。
温家是村里少有的耕读之家,要知道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花费时间和钱财的事,一般人家都不会将孩子送去进学。不是他们愚昧,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只是在温饱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谁还有余力送孩子去进学。何况,孩子也是家里的劳动力,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下田帮助大人干活了。
温家在以前也是一个小地主,才会有余钱供孩子去上学,听说曾经还出过一个举人。只是后来的子孙都不太是学习的料,最高的也不过是考到秀才,可温家从来没有放弃过送孩子读书科举的想法,可以说读书科举已经成为了温家人的执念。
前面也说了,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花费时间和钱财的事,不说上学每年需要交给先生的束脩,光是每次考试的路费,食宿,请人作保等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还有其它的各种费用。
平常人家根本就供不起一个读书人,就算是举家之力也最多只能供一个。
何况,古代主张的是:父母在,不分家。
基本上都是几房的人住在一起,这样一来,供哪一房的孩子就成了问题。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是选择了哪一房的,对其它几房都是不公平的。
其它几房的人就算是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存有怨气,自是不会尽力的去供养那个孩子。家和才能万事兴,很多老人都不会做这种选择。
再说,很少有人会冒险去为一个还不知道能不能供出来的孩子散尽家财。
是以,在古达读书对于底层的普通人家来说,是一件关于家族顶大的事。
正因为他们中的读书人少,对读书人就更加的敬重。
从温家现在只剩下孤儿寡母,还能在村子里好好生活的情况便可见一斑。
温家的人向来不事生产,为着供孩子读书,早已将家里田卖的差不多了,到温秀才这代已经所剩无几了。
为着儿子读书的费用,温大娘做主为温秀才娶了李氏,看中的便是李氏一手刺绣的好手艺。
温秀才也是争气,年纪轻轻便考上了秀才,比他爹考上童生都早了好几年。要知道他爹温大爷致死也是个童生,屡次院试都没过,郁郁而终。
温秀才年级轻轻便过了院试,成为了秀才,大家都说温家终于出了个文曲星,以后一定能考上进士,做大官,光耀门楣。
温大娘心里也是高兴,盼着儿子过乡试成为举人老爷,那她也算是熬到头了,到地下也有脸面对温家的列祖列宗。
只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温秀才在去青州城赶考的途中,遇到山石滑坡,被救出来的时候已经只剩下半条命了,在医馆救治了几天,最后还是没有撑过来。
还在家里等着儿子中榜消息的温大娘,听到儿子的死讯,一时接受不了,便直接晕了过去,此后也是一病不起。
李氏原也是病了的,只是看着躺在床上的婆婆,想着丈夫的丧事还没有办,只得咬着牙爬起来,照顾婆婆,料理丈夫的丧事。
只是还没等她松上一口气,温大娘也去了,又强撑着一口气为婆婆办了丧事。
做完这些后,李氏便像是用完了所有的力气,也躺在床上一病不起了。
直到一日,儿子拿着不知道哪儿来的鸡蛋,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塞进她的嘴里,口中还像以前他生病时,自己哄他一样的哄着自己:“娘亲乖,吃点东西就不难受了,要乖乖的吃药,病才会好。“
李氏含着泪就着儿子的手吃了一个鸡蛋,看着儿子稚嫩的脸庞,心里很是难受。她的儿子还这么的小,这么的懂事,她要是不在了,她的儿子该怎么办啊。
不行,她不能死,她一定要亲手把儿子养大,看着他娶妻生子,不然她怎么会甘心啊。
这样想着,她又强撑着起来,吃了些东西。
后来身体竟也慢慢的好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