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种资料以及村民们的口中得知,他现在所处的国家叫大夏国,现在是明盛六年。温璟严重怀疑,开国皇帝将国名取为大夏,是有纪念一下故乡华夏的意思。
将这些基本东西做了一下大概的了解,他也不像刚开始的时候对这个世界茫然无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都待在温家的书房里阅读关于科举的用书。
刚开始他对李氏说他想要先背一下启蒙书籍,并非全是托词。一来他确实需要时间来了解一下这个世界,二来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合适的先生,最后是他真的需要好好地学习一下这个世界的科举知识。不说别的,就连最基本的启蒙书籍《三字经》他也只会背前几句。
在古代一般学生进学是在六七岁左右,当然这只是对于普通学子而言,像那些天资聪颖的学生四五岁就入学的也不是没有,只是这部分人毕竟很少,而那些底蕴深厚大家世族更是在三岁就开始对家中子弟启蒙,这也是寒门难出贵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使寒门学子天生就落后世家子弟一大截。
他现在的这个身体五岁,按说还未到入学的年龄,可是他等不了那么久。要想先生收下他,他只能表现的聪慧一些,不说达到天才的地步,也必须要到普通孩童六七岁的程度。
现在他比旁人多的一个优势,大概就是在现代的阅历与所受到的教育了吧。但是这些在现在,并不能在科举这条路上给他提供太大的帮助,只能在以后做官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派上用场。
按照温璟的能力,就算是现在就上官场,他也能应付的下来。只是以他现在的情况不经过科举就不可能做上官,这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情况,所以现在的他也只能按着这个时代的规则,老老实实的走科举入仕这条路。
温璟从来就没觉得他是一个天才,从下到大长辈们对他最多的评价就是清醒。
正是因为他的清醒,他才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够明确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冷静的分析自己的优劣势,从而拼尽全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就像现在,他决定了现在就要去进学,首先就必须要得到先生的承认,收下他这个弟子,才能达成目标。
而现在进入学堂第一步要学习的必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本识字课本,当然他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把这三本课本背熟。
一般来说,入学后的启蒙识字教育都是需要两年,而他现在只需要把《三字经》背熟了,通过先生的入学考试便不成问题。
在科举一路上他所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习惯性的写简体字,不会写毛笔字,对繁体字不甚熟悉……这些都需要他慢慢的习惯,学习,和改正。
索性,他现在的年龄还小,可以一步步的慢慢学习,养成这些习惯。否则以后要是在科举考试中因为这些问题而落榜,真的会让人欲哭无泪。
而且,科举考试并非年年都有,错过了一次还要再等上三年。温璟可不想因为犯下这些错误,而让自己再白白的浪费三年的光阴。
想清楚这些后,温璟便不再浪费时间,捧起一本《三字经》读了起来。
《三字经》的书页早已泛黄,边角也微微卷起,一看便知是有了不少的年头,流经了不少人之手,却没有破损的情况出现,想来得到此书的人必定都是极其爱书之人。
这样想着,温璟捧书的动作又小心了几分。他仿佛从这本书上看到了一个个埋头苦读的学子,这让他的心中也生出了一番别样的情怀。
李氏经过书房,听着儿子朗朗的读书声,欣慰的同时也有些酸涩。若是夫君在世,看到儿子现在的样子,必也是极为高兴的吧。
她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人,这样才能对得起婆婆对自己的恩情,夫君对自己的爱护,才能告慰温家的列祖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