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草长莺飞,百花齐开,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流离城中不少闺秀或公子纷纷结伴到郊外游玩,叽叽喳喳一路过去,好不热闹。
莺语戴着粉白面纱,双目乌黑灵动,漾着细碎的星光,身子慵懒半靠在车壁,余光偷看了一眼车中假寐的另一人,纤白素手小心翼翼掀起车帘一角,向外探去,看着外面热闹的场景,目露艳羡。
这时,一群年轻公子驱马从马车旁经过,其中一个身穿白色的俊秀男子正与友人交谈,不经意间对上莺语黑白分明的水润鹿眼,竟有一瞬呆愣忘记移开目光,连身旁友人与他搭话也忘了回应,信马而行。
莺语养在深闺十四载,甚少得见外男,何况还是如此孟浪的男子,霎时羞脑得丢掉手中的帘角,隔绝外界的视线。
同时马车中另一人睁开锐利的双目,不自觉流露威严,板着脸训道:“身为大家闺秀,坐没坐相,竟还胆敢偷窥外男,这些年的礼仪教养都学到哪里去了!”
闻言,莺语身子一颤,脸色发白,慵懒的身子下意识挺直,低眉顺眼,双手规规矩矩搭在膝上,不敢言语。
眼前头发花白、不苟言笑的老太正是莺语的亲奶奶,流离城城主孟良齐的亲娘,人称孟老太君。
听说孟老太君曾是京中一名大官的女儿,大官有一日不知犯了什么事触怒天颜,被圣上连贬几级变成小官,还连累举家迁离京城。
孟老太君彼时豆蔻年华、貌美非常,恰巧被当时置气出走的流离城大公子窥见容颜,对其一见倾心,甚至立下非卿不娶之言。
俊美公子落难佳人,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
如今虽然本朝民风开放了许多,女子只要不越矩,皆可带着帷帽或面纱出门游玩会友,可一些墨守成规的高门大户仍然不耻此作为,固持此见的将姑娘家拘在深闺之中学规矩。
孟老太君便是如此。
孟老太君不仅对底下的几个嫡庶媳妇规矩严苛,对孙女辈的姑娘立规矩更是毫不手软,稍有偏差,少不了领一顿责罚。
莺语至今清楚记得,竹板子一下一下抽打在手心,生出的火辣刺痛,还有孟老太君毫无波澜的淡漠眼神,凉的让人心寒。
马车在静空寺山脚停驻,车夫从车辕抽出马凳放下,丫鬟绿珠小心扶着老太君和戴上帷帽的莺语踏下马车。
莺语的贴身丫鬟环儿还贴心替自家姑娘整理了一下褶皱的衣衫。
马夫留在山脚看管马车,丫鬟护卫簇拥着孟老太君和莺语两位主子登上山阶,前往静空寺。
日头正好,来静空寺上香祈福的人家也不少,隐约能闻到千年宝刹幽远的香火气息。
莺语扶着孟老太君一步一步登上石阶,忽闻身后一阵骏马疾行吁停的声响,下意识侧目望去,再次对上一双熟悉的炙热目光,看见莺语望过来,邪肆的嘴角微微扬起。
分明是路上那个登徒子。
孟老太君目光如炬,宛若刀子,回首面无表情斜了眼马上的青年,不露痕迹扫过莺语的小脸,后者霎时警铃大作,不敢再分心,压下脑袋瓜子,一路规规矩矩将孟老太君扶进寺庙佛堂。
倒也不见那个登徒子跟上来,不由暗自松了口气。
丫鬟将带来的荷包香囊放在香案开光祈福,莺语跟着孟老太君燃香跪拜佛祖,而后命丫鬟大方向功德箱内捐了一大笔香油钱。
事毕,孟老太君似乎早与人有约,一行人跟着一个小沙弥来到后堂禅房,孟老太君命护卫和丫鬟在回廊角处等候不得靠近,随后携带莺语径直来到一间宽大的禅房门前。
莺语对孟老太君的举动不明所以,但也知趣的没有开口询问。
小沙弥轻扣两下房门,唤道:“师叔,故人已到。”
故人?里边是老太君过去认识的人?
“进来。”门内之人应了一声,声音浑厚。
小沙弥打开门,规矩行了一礼,便原路退下。
莺语跟着孟老太君迈进禅房,鼻间迎来一股淡淡的檀香味,屋内陈列简单,白色的墙面上写着一个大大的禅字,一个蓄着白眉长须的老和尚闭眼盘坐在蒲团上,手里捻着一串罕见的木槵子佛珠。
“女施主,看来多年未见,你仍然矢志未改。”或者说是执迷不悟,老和尚开口道。
孟老太君没有应话,拄着黄花梨木拐杖,缓步走到老和尚面前,莫名抬眼看向莺语,沉声介绍:“这是寺中的了悟大师。”
莺语会意,规规矩矩行一礼。
了悟大师睁开眼,眉目慈善,温和笑了笑,莺语心头顿时松快许多,藏在帷帽的唇角也回以微笑,虽然对方看不见。
“这是我嫡孙女莺语”孟老太君道:“了悟大师是你的长者,又是出家之人,在此不必死守规矩,你可褪下帷帽。”
莺语心头一惊,总觉得有种说不出的古怪,平日孟老太君重规矩到什么地步,没有谁比她这个孙女更清楚,如今怎会如此要求,内心虽是如此想,但也不敢推拒,乖巧地将帷帽摘下。
不知道是不是莺语的错觉,总觉得了悟大师瞧见她相貌的那一刻,有些微恍惚,虽然掩饰的很好。
“我这孙女如今还未曾婚配,明年此时便要及笄,老身想请了悟大师替她卜算一下姻缘。”孟老太君这时语气中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