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四章 蒿子粑粑(1 / 1)00后的小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陆子轩和顾婉卿吃完酱板鸭之后,又继续逛起了这条美食街。

陆子轩和顾婉卿走了一会儿,陆子轩发现前面有卖蒿子粑粑的,就去买了两个,然后介绍道“蒿子粑粑,是以加入一种绿色野菜蒿子为特色的,主要用米制做的地方特色糕点。蒿子粑粑主要食材有米粉糯米粉、粳米粉、籼米粉、腊肉、蒿叶白蒿、牡蒿。蒿子粑粑可用蒸笼蒸,也可蒸熟后将两面煎炸至金黄色,外酥里软,口味更佳。蒿子粑粑带有绿色野材清香,鲜香可口,实乃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蒿子,植物类,可食用,常用于配料。为一年生草本,高达一点五米,全株黄绿色。茎直立呈圆柱形,多分枝,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顼被短毛。”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江南、江淮一带民间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法,“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病邪所侵。蒿子名叫蒿草,属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叶面呈绿色,叶底微白带绒毛。入春后,生长于低岗野地,采撷后捣碎,浸泡,去汁,揪干,然后用米粉加水拌和,也可加进腊肉等佐料,做成圆粑粑。可用蒸笼蒸,也可蒸熟后用香油将两面煎炸至金黄色,外酥里软,口味更佳。这种蒿子粑带有绿色野材清香,鲜香可口,实乃最具地方特色的食物。蒿子粑粑在江南地区又可称为青团。是我国南方地区传统的吃,广泛用于清明节期间食用。”

“在我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蒿子粑粑是皖南一带的吃,因其色调而得名。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传统糕点,制作方法及食用习俗与青团大同异,皆为清明前后的糯或者粘米制食品。”

“寒食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我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我们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这一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是江南一带民间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法,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估计神农尝百草时代,先民们就知道蒿子可以食用了。祖先从九江来到鄂东南的,那还是明代嘉靖年间。一五二五年,朱氏皇帝把族人强制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幕阜山北麓。先人背着干粮、农具、种子、行李、炊具,携妻子儿女,在官兵的押解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水路是从九江逆流而上,到韦源口进入大冶湖。不知那时有没有大船供先民乘坐。徒步则是从瑞昌到兴国州今阳新,期间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定居在南山柯近溪,即大泉沟风景区的半山腰上。”

“族人从前在九江富庶之地,鱼米之乡终日劳作。亮起床,劳作至巳时早上九点回家吃早饭。中午劳作至申时下午三时吃午饭,晚饭则是亥时,晚上九点以后。先人嗜食大米、豆类,间或在麦收季节吃一些面坨子。”

“先人视男人为一家之主,在家庭内部地位极高。早餐,中餐、晚餐的主食都是米饭,佐以新鲜蔬菜、瓜果。也有咸菜豆豉之类。黄豆做豆腐,绿豆熬稀饭,南瓜煮麦坨子。当然也会用糯米做酒酿,稻谷烧谷酒。农妇则不同,她们要做家务,织布,晾晒粮食,舂米,喂猪养鸡,洗衣做饭。但吃饭的时候,她们吃稀饭,杂粮,红薯居多。”

“先人在迁徙的路上,每到吃饭时间,埋锅造饭,然后继续赶路。到了下雨,或柴火找不到的地方,就吃干粮。蒿子粑是少不聊。除了冬,蒿草一年三季都樱农妇把大米磨成粉,掺水,和切细蒿子,揉成面团,再捏成一个个圆饼,上笼屉蒸熟。多做一些蒿子粑,带在行囊里。孩子饿了,就给他一个。先人们一路就这么走过来了。所以故乡一直有吃蒿子粑的习惯。”

“古代山民所生活的地方山高林密,毒蛇较多,时常伤人。为防蛇出山伤人,老祖先研制一种以艾蒿为主要成份的药物,拌上香甜食物,扎入蛇洞让蛇来吃,蛇吃了会死去,这种风俗叫扎蛇眼。同时,还编成对巴句敬告人们:“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后来,人们用蒿叶拌米粉做成粑粑,在三月初三这吃。据,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遭遇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