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点40分,大家都在病房忙碌,打点滴、上雾化、做着各种治疗。
昨天白天空出来的2床,晚上就有新来的病人。今天一早,马菁分管的一位重症患者转轻症,离开了ICU,马菁又赶紧消毒出空出的床位,因为马上又有另一位重症患者进入。
重症患者到了病房门口,是一名中年男子,患者的个子高,体重比较重,可能有170多斤。他躺在推车上面,呼吸困难,还出现了发绀的现象。
姜洋随即叫来另一女护士,帮着马菁一起,准备将这名患者从推车抬到病房的床上。作为小组的男护士,姜洋经常把这种重活揽下,这不只是力气大小的问题,更关乎职业暴露这样的关键问题。
在之前接诊一位重症患者时,姜洋发现女护士抬担架床非常吃力,她们弯着身子会使面部离床上的患者更近,这无异于增加了感染风险。如果双手的力气还不够,甚至需要用腹部顶住担架床,这样防护服便有破裂的危险。
姜洋一人抬着患者的头部这一头,马菁和另一名女护士抬着患者的脚那一头。
“我数到三,我们合力把他抬过去!”姜洋指挥着。
“好!”
“一,二,”姜洋喊道,“三,抬!”
其他两人听到“三”,使力把病人往病床上抬。
“啊!”马菁叫了一声。
原来姜洋这边,由于病人体重较重,加上姜洋的衣服有点滑,三人抬运这名患者的过程中,患者的头倒在了姜洋的双手上面,差点摔在地上,幸好被姜洋接住。
这一突发情况,吓得隔壁3床上的病人也发出了一声大叫,姜洋心里一紧,没敢说话。
这一刻,他十分担心刚才病人的头和自己的手部接触后,自己的防护服破掉了。
等安置好病人后,马菁给他检查:
“还好,防护服并无大碍。”
“那就好!”姜洋又躲过了一次职业暴露,“好险啊!”
这时,隔壁3床的看到姜洋没事,朝他伸了个大拇指,说道:“你们也不容易啊!”
姜洋知道,这是在跟他打招呼,随即回了他一个“加油”的手势!
3床这个病人,虽不是姜洋管床,但却让他印象深刻。
他叫魏健,年纪不大,今年3岁,戴着眼镜,给人文绉绉的感觉。
那天,护士长带着大家查看病人,当来到他床前时,他喘得很厉害,即便难受他也向众人保持着笑容。
护士长看到仪器上血氧饱和度数值显示在93的值。
“已经是高流量输氧,但只能勉强维持在93左右。”他的管床护士马菁介绍道。
护士长又看了看他的片子,片子显示,他双肺已经全白了。
“能吃饭的病人尽量优先肠内营养的补充,能活动的病人绝不让他消极卧床。”护士长交代给在场的每位护士。
对于能进食的病人,营养的补充优先考虑肠内营养,况且先择输液的话,一袋营养液要输46个小时,注射也会增加血管损伤和心肺的负担。
所以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每天护士们除了仪器检测、输液、帮助治疗护理等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伺候病人饮食起居,承担了护工的工作。
但对很多病人来说,吃饭时每一个吞咽动作,都会带着喉咙和胸口一阵疼痛,呼吸被打乱,血氧也会随之降低,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护士长,病人吞咽困难,能不能联系食堂改善下饮食,将他的主食改为稀饭、面条。”马菁建议道。
“好。回头我跟食堂说。”护士长爽快地答应了。
也是通过这次,护士长和食堂进行沟通,按照每位病人不同情况制定不同菜谱。除了稀饭、面条、青菜等容易下咽的食物,还要配上营养素,并按时给需要的病人加餐,实在吃不了或者进行插管的病人,才会选择静脉注射营养液。
尽管改成了半流食,魏健吃饭时候也不能大口吃,即便每次只喂小口,但下咽时都是眉头紧锁,闭着眼,抻着脖子,青筋凸起。
在食物被送下喉咙之后,还能听到他痛苦的短叹声。
但是他很坚强,即便食欲下降,吞咽痛苦,他每次都能把盒饭里吃得点都不剩。
马菁在一次和魏健聊天的时候,魏健告诉她:
“我老婆刚刚生了二胎,支撑我活下去的动力就是家里还有这个一岁零几个月的儿子,
“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不能死,我要把每一粒米都吃下去,才有力气活着。”
魏健是个知识份子,他理解这个病没有解药,要配合医护人员,靠着自己的抵抗力挺过去,抵抗力强,能吃能睡,睡得好,活过来的希望就很大。
当他发烧时呼吸不畅时吃不动,他就在烧退了之后慢慢吃,他深知要有精神、要有抵抗力,吃了才能有命啊。
即便他有顽强的生命力,但这个时候,他的血氧饱和度数值已经从93一点一点掉落到7,这个数值上下浮动,意味着病人已经濒临气管插管的红线了。
马菁给喂饭时,得给他边吹氧,边喂饭。
他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是他的拉锯战,只要把这最困难的时候熬过去,他就会慢慢好转……
魏健这样的求生欲,赢得了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关注和尊重。也正是有这样的患者,让每一位医护人员油生一种责任感,要尽所能,送这里每一位病人平安回家。
……
除了这样的病人,姜洋也见证了来自陌生人的祝福,感受到这些“隐形的力量”。
那是大年初五的下午,姜洋第一天值班,和同事们下班回到酒店,碰到一个农民。他开着农用三轮车赶来,车上装了24箱蔬菜。
他向姜洋打听说:“听说医疗队住在这里,有几百号人,我送些新鲜的菜来。”
姜洋引来了酒店老板,说明了情况。
这个质朴的农民,骑了40公里电动三轮车。他不会用导航,一路问路找到酒店,脸和手都被风吹得通红。
但他很开心,告诉酒店的人:“这是最新鲜的!我只有这么多了。”
卸完货后,酒店老板跟他折算价钱。
他连连摆手:“不用,不用。你们都辛苦!”
在场的几人感动是都哭了,连连道谢:“多谢,多谢。”
其实,武汉封城后,本地菜农的菜本来能卖得很好……
姜洋也听说,在医院发热门诊的门口,经常会接到全国各地好心人点来的外卖:有成都人、海南人送来了饺子,有江苏人点了爱心粥,有新疆人送来了烤馕,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陌生人送来牛奶、零食,以及写着“2020平安喜乐”的大蛋糕……
原来,平平无奇的人群中,藏着这么多闪亮的灵魂。他们特别普通,特别朴实,但这些闪闪发光的普通人,让人温暖、安定,这些隐形的力量,让在武汉抗疫的一线医护人员感觉眼前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