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全见朱尚炳出言威胁朝廷,再次开口劝诫起来。
“大王,朝廷毕竟是朝廷,如果照大王的要求向朝廷要粮,恐怕朝廷会以此指责大王是以上犯上。”
朱尚炳不以为意,对赵全道:“就按本王说的办,一个江南的粮食产量就能养活整个大明,难道他朱允炆还缺少陕西的一点粮食。”
赵全越劝,朱尚炳越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虽然他知道,长史赵全是为他好,毕竟大义始终在朝廷,在朱允炆手里。
但是,朱尚炳就是要看看,为了削藩而巩固皇权的朱允炆,到底要怎么做,是不是真要六亲不认。
朱尚炳坚持己见,赵全便不在劝。所谓事不过三,他已经两次提醒朱尚炳。再劝,他就失了分寸。
“统计土地以后,全力以赴做好好今年的春耕准备。整个秦王府都要全部转动起来,孤要今年秋收一个大丰收。”
“臣遵命。”
朱尚炳点点头,转而询问邓迁。
“邓将军,军事一切可还顺利?”
政事暂时放下,只要挺到今年秋收,百姓的日子自然会好起来。
再说,他秦王府还有不少底蕴。仅从陇山中拉出的粮食,就足够数十万人半年食用。
因此,陕西并不缺粮。可即便是不缺粮,朱尚炳也要向南京要。毕竟这是原则上的事情。
陕西的百姓,是他秦王府的百姓,更是朝廷、是皇帝的子民。
“大王,有都司的支持,再加上各地卫所驻军将领,大都是先王留下的部曲。一切都非常顺利,而军户们听说是再次归属秦王府管理后,都喜庆不已。”
“嗯!很好。军备必须重整,操练也必不可少,告诉下面的指挥使们,本王或许很快就要用兵。”
朱尚炳不说,大家都心知肚明。因为朱尚炳敢杀布政使,又敢毫无忌惮的插手卫所驻军。
朱尚炳继续:“然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本王也不会亏待将士,通知下去,今年的军户免征税赋。”
“末将代军户谢过大王。”
邓迁倒是知道,先王英年早逝后,整个陕西的军户和民户的情况都在走下坡路。
毕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决心削藩,从侧面打压藩王的实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朱尚炳摆手,又对邓迁道:“另外还有一事邓将军务必重视。”
“末将洗耳恭听。”邓迁见朱尚炳满脸严肃,也很是郑重保证。
朱尚炳道:“陕西卫所驻军关于走私的事情,必须全部禁止。”
邓迁听后,犹豫了一下,还是对朱尚炳说道:“大王,军户实在艰难,恐怕要彻底禁止走私,有些困难。”
朱尚炳点头,这在他意想之中。但他早就有了相应的对策,不仅免除今年军户的税赋,他还要实行军衔匹配军饷的制度。
也就是说,朱尚炳要在大明,在西北实行职业兵的政策。
当然,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大明。要实行职业兵的开支,也就是军费,那是相当吓人的。
以陕西的三十三卫为列每个卫所战兵五千,辅兵两千,那就是八千人。三十三个卫,也就是二十六万四千人。
整个西北有多少人口以及多少可以耕作的土地,现在的朱尚炳还不是很清楚。
当做出了详细的统计数据后,要是能做到十个农民养一个兵,那还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其他,像什么商户、匠户还有贱人等。朱尚炳打算从他们身上收取合理的税收。
当然,这一系列的改制措施,都将建立在自己在大明的话语权上如果自己是皇帝,倒是不用操心这些。问题就是,自己只是一个藩王。
“这样,走私一事全部由秦王府来做。”
邓迁大吃一惊,他以为是朱尚炳打算吃独食,连忙开口劝诫起来。
朱尚炳笑笑,让邓迁听他把话说完。
“本王禁止走私,也是迫不得已。军人的职责是保家卫国,不是从事商业活动。告诉下面的指挥使,要学会知足,知足常乐。”
指挥使以及千户、百户等官职。是有朝廷供养的俸禄,而普通士卒却是没用粮饷。
这就是朱元璋为了节省军费开支,实行的卫所制度。卫所制度,其实就是让将士自知自足,属于战时为兵,闲时为农。
朱尚炳很是认真的问邓迁:“邓将军可明白,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没了银子却还在!”
邓迁明白,但他还是有些担心,毕竟财帛动人心,老话就说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大王,走私的利益很是庞大。末将怕……”
朱尚炳打断道:“不用怕,本王将先礼后兵,先以半年为期。这半年时间里,本王将支付所有卫所官兵官职对应的粮饷。但是,本王要在半年后看到训练的成绩。”
朱尚炳预计半年,确实因为靖难之战将在半年后发生。再说,他养半年兵还是没有问题的,毕竟还有走私这一块巨大的蛋糕在。
“至于冥顽不灵之人,就别怪本王将丑话说在了前头。”
邓迁这次不在反对。要是真的为普通将士发放粮饷,那么军官造反便成为了一个笑话。
“好了,你们两人可是我秦王府的支柱,是擎天之柱。本王希望你们两人能同心协力互相帮衬,不负本王所望,让西北在稳定中发展。”
“臣必将竭尽所能。”
“末将必在所不辞。”
朱尚炳点头:“去吧!你们去各自安排,切不可掉以轻心。”
臣明白。
末将明白。
朱尚炳最后一句,很显然是暗指陕西委身求全,等待朝廷应对西北巨变的官员们。
其实,任何一个人稍微想一想也能明白。秦王一脉,在西北主政二十年,也细心耕耘了二十年。能在短时间内夺取军政大权,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朱尚炳担心卫所指挥使会因为利益继续走私一事,倒是让他大出意外。
在随后半个月时间里,不仅各地卫所走私彻底禁止,反而是参与走私的卫所指挥使们,还给朱尚炳送来了大量的粮食和银子。
原来如此!
当朱尚炳亲自会见了十二个指挥使以后,所有的疑问便彻底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