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皇城,太极殿。
文武百官,满面焦虑。
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稍有不慎就会祸国殃民的棘手问题。
“殿下!根据前方谍报,此事实乃千真万确,刻不容缓,还请殿下速速决断!”时任兵部侍郎的李绩在殿拱手奏报。
“颉利可汗……”李世民坐在象征着大唐最高权力的龙椅,遥想着远方草原的东突厥王廷,似乎想要与那位聊几句。
“殿下!”李绩出身高平北祖房徐氏,早年投身瓦岗军,随李密降唐后,便在李世民麾下南征北战,平定四方,战功彪炳,深受李世民器重信任。
鉴于东突厥隐患,李世民特别命他镇守边疆,经略关外,防止东突厥作乱。
李绩始终幸不辱命,依靠谋略对东突厥各部多有钳制,甚至协同宇文士及借出使之名,成功暗杀始毕可汗,解除了大唐一次致命威胁,为大唐换来珍贵的喘息之机。
而东突厥在处罗可汗死后,颉利可汗经历一番夺嫡内乱,最终脱颖而出,豪取大位,随即更是展现出自己的雄才大略,一举统合各部,结束了东突厥长年以来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
至此,东突厥重新凝聚起足以危及大唐的强盛实力,再次蠢蠢欲动。
而且大唐内乱初定,国内空虚,李绩料定,东突厥定会借此时机大兵压境。
为此,他在边关大撒缇骑,光布耳目,四处侦查草原突厥的一举一动,终于在前日探得颉利可汗秘会各部族头领,讨论商议南下入侵的计划。
事关重大,李绩得报之后,紧急出发,亲自携八百里加急文书,千里奔袭入京面圣,只为大唐能够早做准备。
李绩明白,他所带来的消息必会成为李世民皇帝之路的一次考验,今后能否坐稳皇位直接取决于对这次危机的处理。
因此,他不敢怠慢,直接将消息呈报李世民,李世民也因为无人能比李绩更熟悉边关情况,而准许他前往太极殿与群臣参与商讨。
“殿下,从李将军的消息来看,颉利可汗此次将有备而来,想必再采用以往的外交手段恐怕难以奏效。”
“我大唐现在虽然国力空虚,但朝中猛将如云,怕他什么,打就是了!”
“万万不可!兵乃重器,多用不祥。”
“现在东突厥眼看就要欺负到我们头了,难道你是要让我大唐做缩头乌龟吗?!”
“难道那你是想要我大唐不计后果,倾国之力大举北,将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些许国力就此耗尽吗?!”
“东突厥始终是我大唐的心腹大患,一日不除,寝食难安,如能借此机会将其连根拔起,不失为造福后世的一番壮举。”
“可是,东突厥向来行踪不定,战止如风,他们的机动性远非我大唐可比,贸然出动的话,可能平白损兵折将,虚耗国力不说,搞得不好还要受其钳制,旷日持久,到时候战而不得,又退无可退,必须从长计议。”
“说到底,东突厥贸然犯境不外乎是为了赚些好处,如今我大唐也不再是当初捉襟见肘的吴下阿蒙,四海平定,兵雄将广,岂容东突厥那么简单讨到便宜。”
“为今之计,我们可派遣使臣,如能在东突厥出兵之前就陈明厉害,并且许以利益,必能平息战祸,避免生灵涂炭。”
“这不仅是维护大唐的权宜之计,更是治国强国的之选,否则战端一开,百姓又要受苦了。”
众多文武各抒己见,其中号召一劳永逸者有之,呼吁息事宁人者有之,主战主和,都有其一番道理,李世民蹙眉听罢,一时间也难以决断,不由得将目光投向李绩。
“殿下,末将攻略边疆日久,深知东突厥的凶猛强悍,如今他们聚众不轨,欲往边关滋事,其威胁不容小觑。因此,末将大胆祈望殿下,双管齐下,一方面调集大军增兵关外,以震慑东突厥,另一方面派遣使臣进行安抚,希望颉利可汗能够知难而退,免除我唐百姓的一场祸端。”
“嗯,李将军所言思虑周全,观点张弛有度,不妨依你所言。”
“谢殿下。”
“即日起,全国戒备,各地兵马皆严阵以待,随时听从调遣,另外着礼、吏二部尚书,配合长安,甄选推荐出使人选,并制定此次出访方略,早日呈报,再做商议。”
群臣领命唱喏。
“诸公可还有何事需要商议?”
就在此时,一位奏事惶惶然走出来:“启禀殿下,微臣刚刚得知一事,不知该不该奏报...”
“当奏则奏,谈何知否?”李世民蹙眉,言下之意已有几分不悦。
“此事是...关于世子。”
“承乾?他有何事?我今晨命他去往工部,莫不是工部出了什么问题?”
一听关于李承乾,李世民顿时关心起来,担心是自行车的打造出现什么问题。
“关于工部之事,请恕微臣不知,只不过今晨世子去往工部的路,发生了一件事。”
“究竟何事?为何这般吞吞吐吐!”
“殿下恕罪!微臣只知道世子今晨牵涉到一桩命案,目下正携京兆尹在太极殿外等候,说是要当面觐见殿下!”
“京兆尹?命案?!承乾可有什么损伤?”李世民关心儿子,忍不住追问道。
“回禀殿下,世子无恙。”奏事战战兢兢的回答。
“既如此,宣他们二人进殿吧。”
“遵旨。”奏事一见李世民未加追问,立刻如蒙大赦,恨不得肋生双翼,忙不迭退了出去。
却在此时,殿门外跌跌撞撞闯进一个人来,与那名奏事迎了一个满怀,顿时摔做一团,只听得那人口中悲怆喊道:“李世民!你还我儿子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