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42章 报到高中(1 / 1)红楝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考结果尘埃落定。

袁初冬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满意,也可以说不满意。

满意的地方在于如愿考取了高中,可以继续求学。

不满意之处在于没能考上县城,不能进入全县最好的高级中学就读。

但父亲袁林海不这样认为。

他曾经在教育战线工作过十几年,对阳新初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非常了解。综合考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配置等因素,儿子袁初冬的中考成绩只差县城的招生线一分半,这已经殊为不易了。

要知道,作为全县唯一的重点高中,县城每年在县属范围内只招收三个高中班,录取的学生人数仅一百五十人上下,用百里挑一尚不足以形容其考取难度,又有什么理由去苛责儿子呀……

等到雨季结束,袁初冬终于能够前往舅舅和大姨家了。

况且中考结果公布了这么久,他还不知道小芳姐和建刚、杨七哥的考试成绩呢。

到了舅舅家,建刚和表弟福贵却跟他一样,走亲戚去了。

不过从五舅口中,他知道了建刚没能考上高中,目前五舅已经在考虑让建刚去学个厨师什么的,总比在窝在家里务农要轻松一些。

而大舅家的小芳姐则顺利考上了普高,打算去县城三中就读——小芳姐家的一个亲戚家住县城三中附近,去那里就读的话小芳姐吃饭和住宿都要方便得多。

然后,袁初冬又与小芳姐结伴去了大姨家。

大姨家的杨七哥也没考上高中,姑爷杨文斌决定让他学一门技术活,有机会时再出门打工……

回到坝上,袁初冬帮衬着父母掰完地里的苞谷,收割完田里的水稻,时间就差不多到了要去高中校报道的时候了。

袁俊文是铁定上不成高中的。

李正良选择了外区高中,也是因为外区高中有亲戚的缘故——这在当时是允许的,只要中考录取分数线达到了,且选择的高中校都在县属范围内,学生们可以自由择校。

至于儿时的铁杆玩伴阿伟,三天前就跟着母亲刘水蓉去了扬州。

虽然没能考上高中,但去扬州后阿伟可以“顶班”父亲袁水清,在父亲所在的国营单位做一名电焊工,算是脱离了农村,有了一个“铁饭碗”。

可惜此去天高地远,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见……

到了去学校报到那天。

张三清早早来到了袁初冬家,不一会袁道军也过来了,三人一同从李袁坝出发前往学校。

每人手里拎着一个书包、一床棉絮,肩头还抗着一袋大米——

鼓鼓囊囊的书包里放着床单被套、一些书本、学习用具以及高中录取通知书等杂七杂的东西。

棉絮必不可少,进入高中以后他们将住宿在学校,不可能像小学和初中一样走读了。

大米比较重一点,约莫有四五十斤,能够解决他们在学校里一个月左右的伙食——目前高中校粮票和菜票能不能通用还不知道,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带上大米为宜。

三人中张三清个头最小,抗起大米来比较吃力。

袁初冬块头最大,索性把张三清手里的书包拎过来挂在自己肩膀上。

可张三清仍感吃力。

没办法,去往高中校的路程比较远,目前这段路又没有通车……

三人走走停停,不时抬手擦拭额头上的汗珠。

“走到乡政府就好了,到时我们可以搭车。”袁道军一边脱下外套,一边给张三清打气。

路经初中校外面的公路时,三人碰到了站在路口歇气的朱胜勇。

朱胜勇几乎是与他们完全一样的入学装备,甚至更累赘——他居然连碗筷都带上了。

四人汇合在一起,驻足望向学校的方向。

阳新初中新生报到也已经开始了。

秋天早晨的阳光下,操场上到处都是学弟们的身影,这让四人略为感伤——三年前他们刚刚考上初中时,也是跟现在的学弟一样到学校报到,可转眼之间三年的时光就这么匆匆溜走了。

而在学校里,他们就是一棵棵幼小的树苗,需要阳光,需要雨露,老师们则是辛勤的园丁,誓要将这些小树苗浇灌成参天大树。

亲爱的老师呵……

红烛、春蚕,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也许,你只是一方路碑,竖在孩子心里。

他一次次敞开记忆,朗读你的睿智和清癯。

在人生每一个驿站,悬着崇高的问候!

是的,悬着崇高的问候!

……

短暂的停留过后,四人继续上路。

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抵达了阳新乡政府。

今天并不是乡政府赶集的日子,所以乡政府不足五百米长的主干道上,零零星星的没有几个人。

四人走到主干道尽头的露天宽阔地带——

这就是所谓的“车站”了,来往乡政府的运营车辆,一般都停留在这个地方。

车站面积不大,地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没有硬化的场地里到处都是细沙和灰土。

当前车站里还没有一台车。

袁道军询问附近经过的一名路人,才知道车站去往明星乡的车辆基本上没有个准头,因为不逢赶集,坐车的人很少,大概一个小时能有一趟“班车”就不错了。

于是朱胜勇提议继续走路去明星乡,到了明星乡,再搭车去往阳高区,因为他听说明星乡去往阳高区的车要多上一些。

重要的是,如果走路去明星乡,他们四人每人可以省下来一块钱的车费,加在一起就是四块钱,何乐而不为?

但张三清实在走不动了,一屁股坐在车站旁边的石头台阶上,双腿都在打颤。

袁初冬、袁道军和朱胜勇三人只好陪着张三清,坐在空旷的车站里一边无聊的随口说上两句,一边等待着“班车”的到来……

两个小时是那么的漫长。

等待“班车”的过程中,班上又有三名考上高中的同学陆续来到车站——伍林强、胡珍英和莫海霞。

同学一多,加上又有两名女同学,气氛便慢慢活跃了起来,不像之前等车那样无聊而沉闷……

接近上午十一点,日头高照。

一辆往返于阳新乡政府和明星乡政府之间的“班车”,终于“嘟嘟嘟”的驶进了车站,车站内顿时尘土飞扬。

那是怎样的一辆“班车”哟!

车子总共有三个轮子,前面一个、后面两个,被村民们形象地称作“三轮车”。

而且车内最多只能坐下个人,如果超载,其它乘车人员只能低着头、猫着腰站在车厢里面——实事上,遇上乘车的人比较多时,这些三轮车经常超载。

管它什么车,有车就行!

顾不得三轮车扬起的漫天尘土,七名同学各自盘起自己的“行李”往三轮车方向跑。

车子停稳,“行李”全部放进车厢,七人上车。

这时坐在前方驾驶位置的司机回过头,伸手将车厢布帘拉开一条缝,以不容商量的口气说道:“去明星,每人一块钱,先交钱。然后车子需要坐满个人才能发车……”

“我去,这得等多久?”

袁初冬等七名同学心里都在犯嘀咕,可出门在外,同学们谁也不愿意多生事端,那就等等吧。

好在运气不错,在车上等了没多长时间,终于有位前往明星乡的村民背着背蔸姗姗来迟。

“嘟嘟嘟……”车辆启动。

三轮车沿着乡道,一路颠簸着向明星乡政府方向开去。

摇摇晃晃的车厢内,袁初冬和几名同学双手抓住车内立杆和把手,没有丝毫慌乱。

从小在山区长大的他们,比这更加摇晃颠倒的场面见得多了,没有一点平衡能力,那还成?只要三轮车司机开车的技术不是太臭,不把车往山沟沟里面开,他们准保没事……

三轮车到达明星乡车站。

明星乡今天逢集,街道上赶集的村民络绎不绝,很是热闹。

车站内,好几辆三轮车正在排队候客。

问清楚哪一辆车先发之后,几人带着行李钻进车厢,继续向学校所在地——阳高区赶路。

目前在全县的行政编制上,县以下分区,区以下分乡镇。

全县下辖七个区,阳高区是其中之一。

而阳高区所含十一个乡镇仅设有一所普通高中——阳高高级中学。

学校位于阳高街区西南端,离街区大概有一公里左右的距离。

车辆快到达阳高区时,三轮车司机知道车上有七名入学报到的高中生,热情的把三轮车停靠在了阳高高中校的门口。

因为从明星乡去往阳高区车站,会路经阳高高中。

如果把车直接开进阳高车站,这七名高中生想要到达学校,还得徒步往回走。

下了车,对热心的司机道了一声“谢谢”,七名同学再一次带上行装向学校大门口走去。

虽然路途遥远,一路颠簸,但此刻他们的内心却有着一份小小的激动——阳新高中,我来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