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67章 谋生不易(1 / 1)红楝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北。

袁林海正带着工人们在工地上挥汗如雨。

自三月底从家里出发以来,到现在已经足足三月有余了。

去的时候袁林海带着几十名工人,一路奔波辗转,三天后到达吉林通化。

通化市位于吉林东南部,属于一座地级市。

小老王承包的工程位于通化市郊,地处偏僻,离市区较远,条件极为艰苦。

到达工地后,工人们全部住在现场的临时简易棚里。

一间简易棚能够住上二十人左右,小老王已经提前向工程管理方申请了五间简易棚,其中四间用于安置工人,一间用作仓库和工具房。

同时,小老王还申请了两间较小的管理人员用房,他自己占用了一间,另外一间准备给七叔袁林海。

相对来说,小房间密闭性比简易棚要好,住在里面略显舒适。

但袁林海坚持跟工人们住在一起。

他觉得同来的不少人都是坝上的乡亲,还有几个甚至是亲戚,自己一个人单独住小房间显示优越感完全没有必要。

而且与大家住在一起更方便。

比如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商量解决,也利于日常工作的安排。

在吃的方面,由于离市区远,只能在工地上自己开伙。

正好小老王老婆跟着来到了通化,便由她负责烹煮工地上八十多人的一日三餐。

用餐标准也做了明确规定——隔天一顿荤菜。

至于工程,规模并不大。

只有两栋楼,都是七层,砖混结构,但要求年内必须完工。

考虑通化的气候因素,实际上年内的总工期六七个月已是极限。

而两栋楼的合同,已经由小老王统一签订。

但在内部分工上,叔侄俩商定各自承包一栋,财务单独核算,自负盈亏。

工人也全部分开,小老王联系的工人归小老王指挥,承担小老王所承包楼栋的施工任务。

袁林海所带的工人,则由袁林海自己安排。

袁林海以前接触工地的机会并不多,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临时去李国安的工地上帮着采购了两个月的材料,算是对工地建筑有所了解。

不过像这样比较简单的砖混结构,袁林海在研究一个星期后便已心中了然。

更何况他所挑选的工人之中,还有几个“技术”老手,对砖混结构非常熟悉,也很有经验。

在工地安顿下来以后,大家迅速行动起来了。

而作为老板的袁林海,除了每天安排好工地事项,还总是跟着工人们一起干活,没有半点老板的架子。

工人们也很齐心,“带头人”都亲自陪着他们干,他们还有什么可以懈怠的呢?

袁林海这种吃苦耐劳以及与工人们打成一片的精神,被工程的管理方“程老板”看在眼里——承包工程的人他见得多了,而像袁林海这样“舍得褪层皮”的老板实在是少见。

“程老板”真名程林才,他是甲方两栋住宅楼施工的工程队长,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工程款的拨付等全权负责,可谓大权在握。

然而他面对的压力也相当的大,上级已经明确下达了指令,今年这两栋住宅楼必须完工。

随着工程的实施,袁林海负责的楼栋越来越顺利,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竣工没有多大问题。

由是,程林才对袁林海的好感也与日俱增,经常把袁林海叫到他的办公室聊聊家常,两人渐渐熟悉起来。

当得知袁林海曾经做过十几年的小学教师时,程林才格外高兴。

因为他自己有个小孩正在上小学二年级,学习成绩不太好。程林才平常没那耐心辅导小孩学习,老婆也没什么文化,两口子正为小孩的学习而发愁呢。

这下正好,他可以时不时的请袁林海为自家孩子补课了。

袁林海当然不会拒绝。

抛开程林才是工程甲方负责人的因素,单是为小孩子补课这件事,就让袁林海挺乐意。

告别教师岗位这么多年,如今能够再次“传道授业”,实在是件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程林才家住通化市区。

他与袁林海约定,每周二和周六晚上一起去他家为孩子补课。

于是袁林海每逢这两天,便提前将工地上的事情安排好,跟着程林才去往通化市区。

属于土生土长本地人的程林才,有着北方人的爽朗和豪情,袁林海到他家后自然是款待有加。

程林才老婆也很高兴,很好客,一见袁林海便开心的叫道:“袁大哥,你来啦,欢迎欢迎!”。

小孩子与袁林海更是出奇的投缘,对袁林海总是伯伯长伯伯短的叫个不停,因而袁林海给她补习功课时也特别上心。

没用多久,小孩子的学习成绩便有了长足进步,这让程林才两口子开心的不得了……

工程施工也在同步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相对来说,小老王负责的那栋住宅楼,工人们的热情和干劲就要稍微逊色一些,工程进度也要慢上一拍。

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情况可能还不太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逐渐越来越大。

到八月初的时候,小老王承包的住宅楼已经比袁林海负责的这栋楼慢了半层不止。

但小老王根本无所谓,在他看来,按照目前的进度,年前工程竣工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而且他自己粗略算了一笔账。

整个一栋住宅楼,如果顺利完工,除掉所有成本,利润至少在一万五千元以上。

一万五千元,这个数字绝对是富人的代名词——同一时期,城里的上班一族普遍的月工资也才两三百元左右呢。

小老王的内心开始膨胀了。

工地动工之初的头两个月,他还隔三差五的去现场看一看、转一转,现在他几乎完全不去工地了,干什么都是躲在小房间里遥控指挥。

这还不算,小老王要开始显摆老板的派头了,他嫌工地上的宿舍差,住着不舒服,索性去市区租了间酒店。

如果单纯是住酒店,也没什么可以指责的,那是小老王自己愿意花钱,别人管不着。

但问题是酒店离工地远,当时又没有电话和手机,单凭小老王每周去工地一次的走马观花,工地上的诸多事情根本得不到有效协调和解决。

由此,各工种之间内耗严重,互相推卸责任的事情屡见不鲜,工人们都憋着一肚子火。

这时的小老王不但不分析原因积极解决,每次到工地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带班的几个工头劈头盖脸大骂一通……

八月中旬,砌砖班组和钢筋班组先后停摆,并要求小老王结算工钱。

小老王一下子慌了,赶紧从酒店来到工地“解决问题”。然而两个班组去意已绝,任凭小老王口若悬河,说的“天花乱坠”仍然要离开。

几经谈判,小老王不得不支付了两个班组的工钱。

这一支付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剩下的一些班组见有机可趁,又不愿意在工地继续干下去,纷纷停工停产,逼迫小老王结清工钱。

小老王焦头烂额,这些人大都是他以前打工认识的“哥们”,虽然口头上称兄道弟,但双方的关系其实并不如何稳固……

挽留无果,小老王只得眼睁睁看着这些“不讲义气”的人一一离开。

然而人走了一大半,工程还得继续。

可是在通化郊区,人生地不熟的,缺失的工人和班组去哪里找人来补充?小老王多方打听,依然一筹莫展。

看着陷入停顿的工地,小老王万不得已,只得硬着头皮向七叔袁林海求援。

袁林海恨铁不成钢。

早在小老王搬出工地去酒店住宿时,他就提醒过小老王先别只顾着享受。但当时一心想着摆老板派头的小老王,压根就听不进去,还对七叔袁林海的提醒嗤之以鼻。

可现在问题出来了,袁林海又不得不管。

从家里出发的时候,大哥袁林绍再三叮嘱袁林海,一定要帮着照看好小老王。

于是袁林海找五哥袁林文商量,两兄弟一合计,决定从袁林海所带的工人中抽出十五人去支援小老王。

然而这十五人却并不愿意过去,袁林海好说歹说,答应工钱全部从自己这里支付后,工人们才勉强去了小老王的工地。

小老王的工地总算重新动起来了。

但由于工人总数确实太少,两栋楼加起来也才五十人左右,工程进展相当缓慢。

按照这个情形,想要做到年内竣工,完全没有可能。

袁林海也曾硬着头皮去找程林才,指望程林才是本地人,看能不能找到一部分工人补充进来。

但程林才是通化城里人,在农村没有什么路子,找了一圈只找到了几个普工。他所认识的其他成建制班组,都在别的工地上干活,根本抽不过来。

看着进展缓慢的工地,袁林海忧心忡忡,彻夜难眠。

根据两栋楼的结构形式,现在工地上最缺乏的是扎筋、砌砖、抹灰等人员。

袁林海没有其他的办法了,砌砖抹灰这样的工种带有技术性,再从老家李袁坝叫人过来,人数再多没有技术也是枉然。

袁林海反复斟酌,决定再给远在新疆的杨文斌去一封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