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4章 尘埃落定(1 / 1)红楝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屋的是大表弟杨广智。

目前正在武汉一所高校上大二,平常住校,因为今天是周末,所以回家来啦。他之前听母亲说有个堂表哥在郑州上大学,估计最近会到家里来,是以一见袁初冬就明白了过来。

四姑继续去厨房做饭炒菜,袁初冬便与表弟杨广智一起在大厅里聊天。两人年龄相差不到两岁,又都在上学,共同话题也比较多,聊着聊着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势。

又过了一会,在晚饭即将做好之时,袁初冬听到大门外传来钥匙开门的声音,正要去开门,结果刚站起身,便见一人走了进来。

这人五十多岁,身穿深色西服,里衬一件白底竖纹衬衣,手里提着一个黑色公文包,身材中等偏高,脸庞略胖,挺着一个将军肚,一头黑发收拾得规规整整,看上去很是精神。

“爸,你回来了?”表弟杨广智喊道。

袁初冬并不吃惊,他一见进屋之人就已经猜测到了是谁,于是随表弟杨广智之后毕恭毕敬的叫了一声:“四姑父好。”

四姑父看见家里来了个陌生人,抬头上下打量了袁初冬几眼,微笑问道:“初冬?”

“嗯。”袁初冬连忙点头。

“好,今天刚到?”四姑父正要开口跟袁初冬聊上几句,突然公文包里电话响了。

四姑父向袁初冬摆了摆手,示意他一会说话,然后走向里间接电话去了。转身之际,袁初冬看见四姑父从包里掏出一个堪比砖头大小的物事放在耳边,不由大奇。

表弟杨文智呵呵一笑,说道:“手机。”

“哦。”袁初冬顿时恍悟,他听人说现在有一种无线电话,可以随身携带,只有有钱人才用得起,叫作什么“大哥大”、“老板机”,不但能正常通话,还能防身,想必四姑父手里拿的就是那玩意了。

吃过晚饭,表弟杨文智带着袁初冬去外面转了一圈,最后两人一前一后摸索到了江边。

四月的江滩,天气开始变暖,来往行人络绎不绝。沿江两岸,城市的霓虹闪烁在江面,将江水映照得五颜六色,让人渐感迷离。

江风阵阵吹送,浪花滚滚翻卷,一艘艘轮渡横渡长江,在水上来往穿梭。长江大桥在夜幕下时隐时现,有火车一声长鸣驶过大桥,给城市的夜晚带来繁华与喧嚣。

在江滩徘徊过后,回到家里已经过了九点。安排好住宿,四姑笑盈盈的给袁初冬抱来一堆文件资料。

“初冬,这些文件资料是你四姑父单位的,你先看看,了解一下情况。”

“哦。”袁初冬伸手接过,发现全是企业简介与工作报告之类的,当下伏案看去,渐渐对四姑父所在单位也越来越了解。

原来四姑父的工作单位是一家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又下属七八个直营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多个板块。而四姑父所在的五公司员工近千人,其中从事建筑施工人员大概占了四成,另六成则分属印刷厂、餐饮酒店、幼儿园等行业,明显与集团下其它公司不太一样,属于典型的多元化企业。

袁初冬看到深夜,直到感觉眉心发胀才熄灯就寝。

第二天上午,四姑父吃过早饭就去了办公室,表弟杨广智也告辞回了学校。袁初冬呆了片刻,告诉四姑要去车站买票——毕业设计还没做完,过不了多久又要进行毕业答辩,时间上还需抓紧一些。

四姑问清情况后,拿起电话给袁初冬订了一张下午返回郑州的火车票,然后说道:“初冬,我给你四姑父商量过了,争取你能来武汉上班,不过具体结果大概要半个月才能定下来。”

“嗯。”袁初冬感激的点了点头,眼下工作实在难找,如果能来武汉也不错。

四姑继续说道:“根据你的情况,来武汉的话先在你四姑父所在的五公司上班,公司办公室正好缺个文字秘书。”

“文字秘书?”袁初冬倒是没想到四姑和四姑父会把自己安排在这个岗位,而且说实话,文字秘书具体做什么工作他现在还不太明白。

四姑看他愣愣的神情,扑哧一笑解释道:“文字秘书当然主要是跟文字打交道啦,所以你这次回校后可以多看一点公文写作方面的文章。”说罢递给袁初冬一本《公文写作指南》。

袁初冬接过书本,顺手翻了几页,只见上面全是请示、报告之类的体例,心想这有何难,不就是写文章么,随之也对文字秘书这一岗位不以为然起来。

四姑似是看出了他的心态,紧接着说道:“初冬啊,国企的办公室不能小瞧啊,这个部门最能锻炼人的综合能力,而文秘工作更能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和融入公司的各项业务之中。”

“哦。”袁初冬似懂非懂。

小姑莞尔一笑:“这样说吧,公司的各项工作绝大多数都是以文件形式对内对外上传下达,你从事文秘工作首先就是接触各类文件,这样一来你对公司的情况是不是就能全盘掌握了?”

袁初冬点了点头。

“还有就是你的专业。你学的是机械类,与建筑类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你四姑父所在公司建筑仍然是主业,所以你上班后最好去进修一个建筑专业,这样的话以后发展潜力就更大一些,有信心没有?”

袁初冬听四姑这么一说,立马就来了精神,“嗯,四姑,到时候我去报名。”其实在袁初冬的心里,他基本上已经确定了来武汉上班的打算,唯一担心的就是专业问题。

现在四姑已经抛出了解决方案,还有什么比这让他更开心的呢?至于继续选修建筑专业,他觉得自己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转眼间到了五月中旬。

袁初冬从四姑家返回学校后,除了认真做好毕业设计之外,他一门心思钻研公文写作,同时也参加一些就近的人才交流会,毕竟能不能去武汉上班还没有完全确定,多看几家单位总不会错。

然而工作一事仍是不尽人意,单位看了不少,要么是好单位招收名额有限,简历交上去后再无回音,要么就是单位给人的感觉较差,让人不敢轻易前往。

正当袁初冬内心焦灼不已的时候,四姑那边传来信息,工作已经安排妥当。这让袁初冬一下如释重负,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有了着落。

但是同一天下午,班主任李少波来到寝室告诉同学们,去年年底来学校进行校园招聘的青岛那家企业有了明确答复,打算录用八名应届毕业生,袁初冬和同寝室的冉祥明等有幸入选。

这让袁初冬一下子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去青岛吧,企业应该还不错,更重要的是专业对口。去武汉则是要从头学起,相当于一切重新来过,可是四姑那边已经联系好了,去还是不去?

一番辗转思索,袁初冬毅然放弃了青岛那份工作,决定前往武汉。

人生难得几回博。

话虽如此,当袁初冬阅尽千帆,当他多年后与前往青岛的同学相聚时,他才明白自己当初选择了一条多么跌宕起伏的路。

但,他不后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