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军事震慑和封赏拉拢,再加上切切实实放在眼前的物资,让所有的女真人从上到下都打心眼里欢喜不已,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认同自己是华夏遗民的新身份了。
接下来的挥手之间神庙崛起和选拔底层孤寡妇女儿童做神庙侍者,已经是轻车熟路。然后人前显圣,让所有人看到顶天踏地的北极大帝幻影,一举奠定神庙的信仰地位。
这不过与其他部落的神庙不同的是,这个完颜部神庙里供奉的北极大帝,座下有两只斑斓猛虎。
贺礼深知,没有经济支持的信仰是无源之水,所以完颜阿骨打自愿放弃爵位,作为神庙第一任左祭司,负责代表完颜部神庙进行贸易,所得利润上缴神庙后再分配。
神庙不插手所有的具体事务,只是负责来往贸易、节日举办、族中祭祀、救济孤弱、收养孤老、和对外交流时出场。因为,必须要保持神秘性和公益性相结合,神庙才会永远保持超然的地位。
自此就一切尘埃落定,这个未来有可能鞭笞天下的部族在它最脆弱最穷困的时期,被大宋的富庶和贺礼的外挂彻底碾压。
同时也成为了埋在辽国后方的一枚钉子。
有同样的宗教信仰和身份认同作为基础,有成熟的商路作为交流保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等遍布辽东的所有女真部落可以拧成一股绳,就可以随时抽调处一支军队,到时候暴打高丽甚至马踏东瀛都是小菜一碟。
此时辽东已定,贺礼抽身离去,剩下杨怀星带着罪军继续在野外一边磨炼战阵一边回转大宋。
……
这边耶律洪基扫平了国内的不臣之人,一番杀戮之后,大权尽在掌握。此时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南下入侵大宋。
而宋朝一如既往的废物,满朝文武对辽主的这一计划一无所知。
不过宋朝也没有那么危险,毕竟耶律洪基此人志大才疏,内斗有些手段,论起治国的能力,那也就一般般。
若是他真的英明神武,又怎么会被皇太叔堵在辽东?若非萧峰相救,他应该早就死于巡狩了。
所以说嘛,这是一个摆烂的世界。若非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比一个烂得透,又怎么会给完颜阿骨打崛起的机会?
不过既然耶律洪基已经有了南下入侵宋朝的计划,那么在这事情发生之前趁早治理一下大宋的顽疾,让大宋不再那么烂,也是很有必要的。
举全国之力供养的汴京城固然是繁华无比,同样也是鱼龙混杂。
大街上三教九流都有,帮闲懒汉成群。正是因为宋朝土地兼并严重,所以造成了大量的百姓丢失田地,流离失所,成为了泼皮破落户。
这些人往往会徘徊在灰色地带,要么成立帮派敲诈勒索,要么就是给豪门贵族充当狗腿子。
像那些从事牙行,打听消息、帮闲跑腿儿的,反倒是这些人中的正经人了。
也幸亏是宋朝的商业氛围浓厚,才能使这些人有口饭吃。放在其他朝代早就够几次黄巾起义了。
如何吸纳大量的闲散劳动力安稳就业,永远是任何一个王朝、任何一个政权最重要的问题。
宋朝也不例外,此刻尖锐的社会矛盾已经累积到了快要爆发矛盾的边缘,而朝堂上衮衮诸公,安享荣华富贵多年,又怎么会察觉到这些危险?
这就叫肉食者鄙。
也是后来常说的:脱离群众。
贺礼替宋哲宗写了一个大宋问题10问,通过新型的邮报系统抄送到全国各地每一个衙署,要求无论官员还是小吏,都要写出自己对其中至少一个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统一上交。
由皇帝亲自评审,能者上庸者下。
这些奏章少说有数十万个,皇帝当然看不完,不过交给贺礼的阳神来做绰绰有余。
挑选出其中精干的,有价值的,交由宋哲宗亲自过目。
用这个方法很快的就筛选出来一批能干的官员和小吏。
虽然这些人的数量可以说是十中无一,不过大宋的官员基数实在太大,这些人也绰绰有余了。
把这些人通通安插到掌握实权的要害部门,把其他的庸者逐渐淘汰。这些邀天之幸得到提拔的人,自然受到了其他平庸官员的百般围攻。
不过这些人既然才干见识非同一般,自然也有各种手段应对。若是连这些酒囊饭袋都应付不了,那又如何对得起皇帝擢拔之恩情?
官员队伍的肃清工作做的差不多了,但是官员后续的补充自然要跟上。
科举仍然是这个时代不可争议的最佳选拔人才手段,也给了底层所有民众一个向上晋升阶层的希望。
曾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的科举,选拔了多少耀眼的人才?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这一届科举总共出了9个宰相,唐宋八大家中的3位。
到后来的科举就一年不如一年,逐渐选出的都是废物。不是科举不行,是考试的内容变了。
所以科举不能废,但是必须要改革。考那些官样文章、堆砌辞藻的缝隙要马上改掉,重新把君子六艺、治国安邦的策论提为重头戏。
上马提剑砍人,下马治国安民,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儒生!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下面指定什么样的科举政策,下面的考生自然也会向什么方向努力发展。
原本的宋朝就是太喜欢风花雪月吟诗作对,导致选上来的多是一些夸夸其谈之徒。
这一番举措,毫无疑问又激起了从朝堂到民间的一阵反对声浪。
不过如今的天子携屠灭西夏之威,又有向太后鼎力支持,众多人寄予厚望的老臣,司马光也缄口不言,反而推荐了年富力强的章惇作为副相。
要知道,这章惇可是实打实的实干派和激进派。在原本的历史进程中就是他说的“端王轻佻不可为君”,差点阻止了宋徽宗赵佶继位,可惜没能成功,要不然北宋不至于那么快灭亡。
宋哲宗赵煦,在贺礼和向太后的帮助下,搞定了司马光和章惇,可以说朝堂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