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七章 以文换武(1 / 1)昌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好!”赵楷忍不住叫了一句,扭头看向刚才那位姓欧阳的士子,拱手询问,“敢问兄台姓名?”

陈东等人被赵楷的举动吸引,纷纷看了过来,那位姓欧阳的士卒也拱手回道,“在下江右人欧阳澈,不知兄台尊姓大名?”

“在下辛弃疾,东京人士。”赵楷笑着回应,“方才我听闻各位的高谈不禁心生仰慕,不知可否加入诸位?”

“好!”陈东做了个请的手势。

他们本就是一群热衷于谈论国家大事的学生,自然不介意多一个参与讨论的人。

赵楷与姚平仲搭手将桌子与他们拼到一起。

他没想到此次前来,除了陈东之外,倒还有一个意外之喜,这群学生里面还有一个颇具慧眼的璞玉。

这就十分难得了,纵然是朝堂上的百官,此刻能窥探出国家蕴藏巨大危机的人也寥寥无几,大部分人都被这所谓的盛世给蒙蔽了双眼,即便是热血爱国青年陈东,也以为国家正处于百年来最强大的时候。

“辛弃疾……”陈东觉得这个名字似乎有些耳熟,旋即想了起来。

“你就是那个在长庆楼作了那首破阵子为刘信叔赋壮词以寄的人?”

赵楷一时讶然,没想到他们倒也听过自己的化名。

哪里知道,这几月之中,他那首破阵子已经在他们这群心有热血的年轻士子群中传开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莫留白发生!”

在场的有缺即咏了出来,旋即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

“不错,正是在下,让大家见笑了!”赵楷再度对众人拱手。

“辛兄大名早就已经传遍了开封学子之间了,我们都曾疑惑,为何寻遍这东京,都只闻辛兄之名而不见辛兄之人,不曾想今日到凑到一块了,当饮一杯!”

陈东是个豪迈的人,当即与众人和赵楷碰了一杯。

“在下数月之前与友人去了西北,故此不在京郑”赵楷饮罢解释。

“噢,去了西北?辛兄所的友人,莫非便是那刘信叔?”陈东问。

“正是刘信叔,他是我的一位好友,是武将世家出身,此番去西北军中任职,我便去送送他。”赵楷随意道。

“上阵杀敌,为国效力,了却君王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确实是令人向往!”

陈东赞道,旋即又看向赵楷侧座的姚平仲,也是微黑的肌肤,脸上腮帮子如刀削一般,棱角分明,坐在那里如同一座洪钟,散发着一丝淡淡的气息。

“莫非这位就是刘信叔兄?”

“我才不是刘信叔,我叫姚平仲,与刘信叔也算是世交。”

姚平仲内心正有些嫉妒刘锜,殿下居然为其写了一首如此壮词,此刻听到外人又将他当做刘锜,内心确实有些郁闷。

“敢问姚兄可是西北姚家后人?”

陈东一听,寻思这姓姚的将门世家,可不就是西北姚家吗?

“不错,家父正是泾原经略使。”

一众士子顿时纷纷对其见礼。

好家伙,这辛弃疾与这些将门世家都有交好,想来身份应该也不低,不定也是将门辛家的后人。

不过陈东却并不在意这些身份,一番寒暄之后,又再次将话题引回到欧阳澈的观点之上。

“欧阳兄弟未免有些杞人忧了,我大宋富饶,如今虽然有些许困难,只要官家励精图治,剔除朝中奸佞,正朔朝纲,再行新法,不出几年定能再造一个神宗朝的盛况。”

“这……若是朝中奸佞尽除,或可再造一个盛世。”

欧阳澈也同意陈东的观点,认为朝廷眼下的问题全都是奸臣所赐。

众人也纷纷发表意见,都认同这个观点。

最后陈东看向一言不发的赵楷三人,一个看模样是书童,一个看模样是武夫,最后还是把目光停留在了赵楷的身上。

“不知辛兄对此有何高见?”

“高见谈不上,我谈一下我的看法。”

赵楷见他们关心国家存亡,也不好回避他们的问题。

“首先我同意欧阳兄的观点,大宋如今确实暗藏凶机,但我不认为此一切的祸根皆由朝中之臣引起,我认为造成大宋如今这等局面主要原因有三。”

“愿闻其详!”

陈东正色,众人也都全神贯注盯着赵楷,想听听他的高论,毕竟人家能写出“了却君王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样的句子,肯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赵楷看着面前的这些士子,陈东虽然年纪长一些,消息面广,但观点上还是有些浅显。

欧阳澈虽然对底层阶级有些理解,但受限于出身,见识太少。

其他人就更不用了,基本都是附和他俩的观点,这也和他们所处的位置有关,屁股决定脑袋嘛。

“第一,造成我大宋如今局面,制度体系是根本原因。

国家养兵上百万,大官员三万余人,还有各种毫无节制的开销浪费,这正是压在如今大宋身上的三座大山。

此三项的开销常年占据了朝廷总支出的九成以上,特定的年份里,甚至还入不敷出。

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精简体制,提高国家效率,仁宗朝大官员一万七千余人,为何实行新法之后,朝廷官员反而越来越臃肿,越养越多?”

“第二,地理位置原因。

开封北面一直到幽云,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只有一道黄河可守。即便与辽国久无战事,朝廷也不得不屯兵数十万在河东河北之地,以防北朝铁蹄南下兵临开封。

再西北,我大宋与西夏断断续续交战了上百年,这其中损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计数,这便是我大宋为何要常备百万大军的原因,同时也是造成财政问题最大的原因。”

“这第三,才是奸佞的原因。

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出于新法的变革,大量投机之徒赖以此上位,朝中大臣纷纷相互攻讦,致使变法反复中断,不能持续进行,最后朝中诸公皆是为了权利而斗,再也没了改革的初心。”

“正是如此,才将要继续将变法进行下去!”陈东听罢,沉重地道。

“你这想法,无异于给病重之人下猛药,此刻纵然要变法,这新法靠谁去实行,靠官家?你我?在座的诸位?还不得靠这些底下的官员?你能将他们全杀了?”赵楷摇头。

“难道就任由国家如此下去吗?”欧阳澈问。

“当然不能!此时从朝中改革为时已晚。为今之计,恐怕也只有先寻一地施新法,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制度体系,再逐步推行至全国,破而后立!”

“这……”陈东和欧阳澈面面相觑,这话听着怎么像是要造反一般。

“辛兄慎言,此话未免有大逆不道之嫌。”

“我也就随口一,你们姑且听之算了。”赵楷打了个哈哈。

“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陈东叹道,“只可惜在下人微言轻,又屡试不第,奈何报国无门!”

“大丈夫何患无用?既然陈兄屡试不第,何不去西北闯闯?”赵楷循循善诱。

“西北?”陈东摇头,“好男不当兵!”

“哼!”姚平仲狠狠地鄙视了陈东一番。

“你这人也只是会耍嘴皮子罢了,真要做起实事来,屁用没有!”

“你……你什么!”陈东被姚平仲的态度激怒。

“你一边自己报国无门,一边又嫌当兵地位低下比不得做官。可你却又考不上进士,只是徒耗光阴在这酒肆中,夸夸其谈,于国家没有半点用处!”

姚平仲军伍出身,自然见不得陈东这种轻视军饶态度,好歹他手底下的士卒还真刀真枪地在战场上保家卫国,而这些人只不过喝了些墨水在这吹牛。

陈东涨红了脸不出话来,姚平仲的确是事实,他如今除了在这耍嘴皮子谈论国是,却没有半分行动。

“其实陈兄去西北,也用不着做士卒,一样可以做官。”赵楷内心很满意姚平仲的神助攻,趁热向陈东介绍。

“不知诸位可曾听过以文换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