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再次确认,通过他们的反应,辛子就能知道,他们确确实实只收到137首诗。
现在他需要的是,尽快面见陛下。
大邺朝的君主向来十分重视采诗大计,因为每一个人分配的采诗地都完全不同,所以回京的时间也都有所不同。
也因此每一个回到京城的采诗官,在回来不久后就能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将所采诗歌编辑成册亲自呈给陛下。
经过编辑所的同僚们再三确认,最后这一首诗抛却文采韵律不说,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犯忌讳的地方。
辛子原来还想着让他们修一修改一改再呈上去,辛未却提议:
“如果你的本意是想向陛下揭发什么人,我建议你直接将它呈上去,不需要做任何的修改。”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
宰风府曾经也有前辈以诗为谏揭发地方官员的恶行。没想到因为那首诗曾经经过编辑所的润色,而被人诽谤篡改原诗诬陷官员。
虽然因为与原告差别并不大,没让他们得逞,作恶的地方官员最终也受到了严惩。
但是,从那以后,对于有揭发性质的诗歌,编辑所是能不经手就不经手。
这些都是辛未他们入了编辑所之后,上一届的前辈们才提醒的他们的。辛子此前并不知道,在被他们告知其中缘由后,遂点头道:
“也好…我还有一个想法,只是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在明日之前将这个想法实现。”
虽然苻千凡再三叮嘱,让她除了将诗集呈给陛下之外,不要多做任何的事情。
但她只知道苻千凡极有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外史,然而他具体的身份是自己却不知道,更不知道他的话在陛下那里会有几分力度。
只要不是他在拿出百八十首诗来让他们修改,其余的小事,编辑所的同僚们自然是没有二话的。
辛子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六个字:
“传说”、“习俗”、“民生”
“这是什么意思?”有人问。
“我想请兄弟们帮忙,一起将这些诗根据内容归类!”
“你是想将那最后一首诗归与'民生'这一类?”有人终于琢磨出辛子的意图,赞道,“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不仅能引起陛下的注意,也许还能省许多事。”
这就免了他们作为采诗官去弹劾一个四品地方大员这种事。
辛子倒是没有想到这一层,原来上书弹劾这种事就已经被苻千凡揽了去的,她只是想为苻千凡助一点力罢了。
因为只要他这件事一做,苻千凡的弹劾在陛下那里就可能会更有说服力。
……
有了编辑所的同僚们的帮助,后面的事就简单了,只需要将最后这首诗加入原有的诗集,重新分类装订成册。
不出意外的话,明日她就可以拿着那本诗集进宫面圣了。
只是杨母那里,还需要等苻千凡正式上书弹劾和伍祥和林江海,陛下下令彻查的时候,她才能作为人证出面。
从编辑所出来,辛子立刻去见了宰长。必须要通过宰长,陛下才能知道她已经采诗归来,才会召她入宫面圣。
距离孩子们出发已经过去将近半年,戊卯想着,采诗属地近的大概也能贴着年关回来。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第一个回到宰风府的竟然是辛子。
毕竟中境府可不近,只说这一来一回花在路上的时间少说也要一两个月。
戊卯还不知道这其中隐情,只道是辛子偷懒随意敷衍,因此辛子去找他的时候,他的脸色并不好看。
待辛子道出她提前回来的原因后,他脸上的愤怒又转化为了担忧。
“他能在一府之地横行霸道,以至当地百姓闻之色变,想必在京城不会没有更大的靠山。”
“我知道。”
在天井镇的时候她就知道,那个林江海在京城里有关系。
但那又怎样,他们又是派人偷底稿,又是派人追杀她们的,最终她不还是平平安安地回到宰风府了吗?
“你就不怕被他们背后的人报复?”
“怕,当然怕,但是从入宰风府第一天起,夫子就告诉我们要采诗三要要当中的第一要就是'德'。”想必当初定下这三要的人的初衷,就是为了告诉采诗官们在应对如今这种情形时该如何抉择。“如果能救中境府的百姓于水火,又何惧他们报复。”
这是每一个采诗官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她也可以选择视而不见,但若如此,她这个采诗官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果每一个人都对这种事情视而不见,那宰风府更没有存在的必要。
戊卯脸上的表情终于放松下来,欣慰地看着她,在她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她才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采诗官。
“你放心,我们的品级虽然不高,但是宰风府的性质注定了我们并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打倒的。在你走出这一步的时候,整个宰风府都将成为你的后盾…”
说罢便遣走了辛子,让她回去好好歇息,准备迎接明日陛下的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