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 草堂书院(1 / 1)讫雪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通过孟歌向陆澜的解释,陆澜也知道她为何不着急的原因。为何不着急,因为着急也着急不来。

每天前往云梦大泽探险的修行中人很多,孟歌也不是唯一一个知道这些秘辛的人。每天去寻找皇朝世经的人也很多,孟歌也不是其中唯一一个。但是,从岳麓书院在魔道大战之中泯灭到现在已经有了不知多少岁月,可从来没有一个人找到过。很多人都觉得皇朝世经真本或许已经不存在了,可陆澜通过自己的观察,感觉到孟歌似乎很有把握。

也许孟歌还有许多并未告诉自己的信息,但陆澜也不好问什么。

从南蛮国的芦苇关开始,孟歌和陆澜就真的如同两个普通的读书人一般,骑着凡间的马慢慢的行走着。趁着这段时间,陆澜全力感悟着长歌经,有一种预感告诉他,长歌经将在接下来的探险中发挥奇效。

出了南蛮国,就进入了大蜀王朝。大蜀王朝凭借着天然优势和沃土千里,国泰民安,蒸蒸日。说起来,登仙门之中,大部分弟子都是从大蜀王朝过来的,他们在凡间的住处都是在大蜀王朝。

不过,一入修行之道,便与世俗几乎没有了纠葛。原因无他,只是因为时间而已。

在世俗之中,最高有人能活到一百五十岁,而在修行之人看来,一百五十岁也不过是短短一瞬。就算是陆澜这样修行了五百多年的人,也仅仅是刚刚起步而已。而在世俗之中呢,王朝变迁。就算是眼前的大蜀王朝也不过才成国二百余年。

夏虫不可语冰,相对于修行之人来说,那些世俗之人就如同夏虫。

入了蜀都,陆澜和孟歌并没有立刻动身。

“孟歌,此地虽是凡地,然而却儒气腾升,真是一派欣欣向荣之向。”至从陆澜修行了长歌经,他现在已经可以感觉到空气之中弥漫的儒家之气。这些儒家之气并非是来自于儒界,而是本地的儒人所产生的。

“要不要去看看?”孟歌对陆澜问道。

“也好,那就去看看吧。”陆澜也很感兴趣,他倒要看看,此地到底是何人如此厉害。

于是,二人找了一家客栈,放下东西,便一起去寻找这儒气的来源地。

儒气的来源并非是最繁华的蜀都,而是来自于蜀都的郊外,一处名为草堂书院的地方。

“真是奇哉怪也,此地并无修行之人的踪迹,为何这儒气如此厚重?”

来到了草堂书院门口,孟歌反而奇怪。

“虽然儒家修行并不如道家那般要讲究洞天福地,只要能沟通儒界,就可修行。不过。也已经是在孔孟二圣成圣之后的修行方式。孟歌,听说孔孟二圣未曾成圣之前,儒家如何修行?”陆澜回忆起前世的养气之说。

在孟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再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翻译过来就是:公孙丑问说:“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不要用外力(违背规律地)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起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我疲累之极啊,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这便是前世儒家之中的养气一说。因此陆澜想到了这一段,于是向孟歌问道。

“在孔孟二圣未曾成圣之前,儒家修行,靠的是养气。你不会是想要说,是有人在此养气吧!”孟歌回答道。

陆澜点了点头。

在这书院之中,儒生云集,能做到养气一说,并非是难事。只不过,儒气如此浓重,并不容易。想必,肯定是一代大儒。

二人来到书院门口,却见书院门口挂着白色的挽联。在门口站着的儒生也是穿着白色的孝服的打扮。

“看来,似乎有人逝世了。”陆澜说道。

“看这挽联。”孟歌指着挽联对陆澜说道。陆澜看了看,只见面写到:

年少贫寒不坠青云志向

老来不改一心百姓人家

“凡儒者也,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也。此人一辈子,已经做到了治国一步,确实不已。”陆澜见了此挽联,连连赞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