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五章 自我剖析(1 / 1)夏千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的读后感,冷玉真的有很多内容想写,所以准备得格外充分些,甚者还查阅了好些资料。并且在书上做批注,在稿纸上写好提纲。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她才开始写作,这篇读后感她整整用了三天时间才完成,整整写了一万六千字。

写好后,之前所有的压力都不复存在,剩下的全部都是轻松和愉悦。因为家中网络出现了问题,她特意去白潇的办公室,利用他办公室的电脑和网络发送读后感。她真的很激动,在文章发送后又附言道:

“程医生,第三篇读后感已经写好并发送给你了。只是一不小心写得有点多了,可能要耽误你更多的时间来看了。愿一切安好!”

冷玉心中的那种骄傲自满之情油然而生,她控制不住地想,自己这次写了那么多,还那么用心,自感有思想有深度且文笔流畅,一定能得到程医生的认可和夸奖的,说不定还会让程佳珺心生嫉妒呢。

想着想着自己不禁笑了起来,让白潇感到莫名其妙。问她,她只是白了他一眼,说:“没事。”

之后就是耐心的等待,这段时间不需要读书,也不需要思考,没有压力,但是却很难熬,因为等待,因为期盼,时间变得那样的漫长而难熬。

这一篇鉴于程佳珺的要求,故而冷玉密切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分析,尽量做到言之有物,而不再空洞发表感慨。

节选部分文章内容,主要是她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以及成因的分析,她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以求客观呈现。附文如下:

《玉儿的人格特征以及成因分析》

玉儿开始心理治疗是在她30岁的时候,后来几经波折,最终玉儿的病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当然这个诊断是她自己给出的,她的程医生从来都没有给她贴过这个标签。

D**中边缘性人格障碍诊断的八条标准她全部吻合。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些人格特征值得探讨。现在我也不分是否是标准内的还是标准外的了,就根据玉儿人格中明显的特征进行总结并作简单的成因分析吧。

患者极端剧烈的情绪波动。或者说患者的情绪极具易变性,反复无常。就像是“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缺乏稳定情绪的能力。

这应该和患者没有发展出客体恒长性有关,她只能在体验到此时此地的客体情境。她无法在变化的外在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稳定,而是随着外在情境的变化,自己的情绪体验也随着变化,同时会迅速忘记之前情境中的情绪体验。

对患者来说,情绪体验完全没有连贯性,是片段式的。因此她能前一秒哭到撕心裂肺,下一秒笑得阳光灿烂。让人难以理解。

情绪的失控性。这种失控的情绪往往以愤怒情绪为主。

患者缺乏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当她的情绪被一点点事情唤起的时候,虽然刚开始唤起的情绪不强烈。

但是被唤起的一点点情绪会迅速扩展漫延加深加剧,直至达到情绪的最顶点,好似火山彻底爆发,就算是过去了多少年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清晰地再现在脑海里,纠缠于自己当时所承受的委屈和愤怒,并无限放大。

失控的情绪杀伤力极强,会迅速让方圆几百里内寸草不生,使身边的亲人极为受伤。

就像是患上了情绪“血友病”,直至内在的情绪能量发泄完毕,患者陷入心理能量的枯竭状态,这场火山爆发才会停止下来。然后连收拾残局的力量都没有。

至于为什么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难以控制,我想一方面和患者的先天因素或生理因素有关,也许个体大脑内缺乏一种调节情绪的机制,就像是血友病患者体内缺乏凝血因子一样。

这个我不是学医的,不清楚,纯属瞎说。另外,患者的强烈的情绪背后隐藏着她内心极度的不安全感。是“对于失望和被抛弃威胁的极端恐惧”。

同时也是表达着一种需要,对被安抚被爱的需要,就像小孩子对大人撒泼耍赖要大人抱抱一样,同时由于习得性的失望,认为自己无法得到对方的安抚,继而又陷入了更大的失望和愤怒中。

结果正如患者所认为的那样,对方没有给她安抚和爱,甚者还离患者而去,患者进一步体验绝望与愤怒,情绪进一步加强。如此循环,直至情绪最终衰竭方止。

如果从性心理发育的观点上来看,应该是个体在早年时与重要客体之间就已经开始这样的情感互动模式,儿童用情绪来表达需求,但是重要客体没有回应,导致儿童陷入情绪的恶性循环。

这应该和儿童发育的更早期有关,比如说在儿童在分离—个体化期甚者在共生期母亲没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幼儿心理缺乏有效回应的体验,没有形成安全的情感体验,因而在内在需要的驱使下无法停止作为信号的情绪的释放,导致控制或抑制情绪的能力缺失。冷玉的情况也许就是如此。

偏执性,强烈的仇恨情绪。玉儿在童年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大量的家族战争,姑姑以及奶奶经常到家中来和母亲吵架,导致母亲痛苦不堪。

以及父亲经常跟她说亲戚们的不好,父亲的内心充满仇恨,导致她产生并內摄了大量的仇恨情绪。

投射的防御机制的应用。由于玉儿内心內摄了大量的仇恨,这让玉儿的心理难以承受,为了减轻内心的痛苦,她便把大量的仇恨投射出去,尤其会投射到有亲戚关系的他人身上。

玉儿会无缘无故地仇视他们,对他们充满敌意和愤怒。她深切体会到在自己结婚前,自己尚能和白潇的父母友好相处,可等结婚后,冷玉立刻对他们充满了愤恨,难以相处,以至于爆发激烈的争吵。

身份认同困难,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玉儿一直无法对自己的身份有一个稳定的认知,似乎没有稳定的外在客体为她提供一个稳定的身份。

在家中受到忽视排斥,很长一段时间内玉儿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似乎她从来不是谁家的女儿,也从来不是谁的孙女。玉儿的爷爷有一次带着她到别人家玩,爷爷跟人说这是我的孙女,当时玉儿竟感到无比的自豪,她觉得自己竟然是爷爷的孙女,那种感觉真好。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找不到自己是谁。说她是谁谁的老婆?说她是谁谁的儿媳妇?说她是什么单位的什么员工?等等,凡是身份确认的问题,她都觉得茫然,甚者感觉自己不配,并且自己没有认同感。

当她介绍自己的时候,在她说出她的所谓的身份的时候,内心感觉无比的心虚,害怕被人揭穿真实的面目,仿佛自己是盗用了别人的身份。

6、分裂的思维,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陷入自相矛盾中,一会自怨自艾,一会怨天尤人。当他自怨自艾的时候,似乎一切的错误全部都在自身,别人没有一点错误。

而当他怨天尤人的时候,自己又是个完完全全的受害者,及其无辜。这就导致了患者在自怨自艾时的极度抑郁自责,在怨天尤人时的极度愤怒和绝望。

这两极间的摆荡,让相关的人无所适从,从而极易导致关系的破裂。在玉儿的眼中,好人坏人是泾渭分明的,爱恨是不能融合的,无法接受自己或别人身上既有好的部分,又有坏的特点。

甚者玉儿在穿着上也只能接受黑白两种颜色。甚者玉儿无法忍受事情的模棱两可,任何不明确的事情都会让冷玉感到焦虑,她总希望得到一个确认。

这应该是在玉儿的心理发育过程中没能顺利地对重要客体去理想化以及自体与客体的全好的特性和全坏的特性没能得到整合有关。

也就是克莱因说的的心理发育停滞在了偏执—分裂心位,没有能顺利发展到抑郁心位的整合状态。

理想化客体的突然消失,或者客体理想化形象的突然破灭让玉儿体验到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完全颠覆了之前对理想化客体的喜爱之情,造成了玉儿心理对客体的感知完全走向了反面。

这让玉儿完全没有机会渐进地接受爱的客体身上的缺点,同时她也无法整合自己身上的全好与全坏,从而造成了分裂性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7、自我疏离,不信任自己的感觉

当玉儿将自己与外界断然隔绝的时候,自己也与自己的内心真实体验相分离了。

她从来不相信自己内心的感觉,也不敢听从内心的声音,更不敢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意愿。

而是完全受外在的信息掌控,当外界的信息发生变化时,自己也随之变化,前后难以坚持一致,就像是墙头草,没有自己的主见。

即使有时候她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指导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在关键时刻仍然会听从外界明显的错误安排。

这样的后果就是,当别人的的做法正好能够满足她内心深处的愿望时,那皆大欢喜;而当别人没能按照她的意愿做事时,即使也有她本人的同意,但是一旦出现不好的后果,那么她就会立即陷入对他人的指责抱怨中。

患者这种不信任自己内心感觉,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的特性的根本原因我想有以下两点:

一是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的真实愿望和感受总是受到压制,或者总是不能得到满足。

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患者认为自己的感受愿望是不正确的不合理的,从而不愿意或者不敢表达内心的愿望了,对自己的内心的意愿进行了无情的压抑。

二是患者害怕承担责任。当自己表达出内心的意愿,并且他人也照办的时候,若出现好的结果则沾沾自喜,而一旦出现不好的后果则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且无法推脱,这让患者感到恐惧,自认没有能力去承担生活中的任何责任。

因此患者宁愿对自己内心正确感受置之不理,也会盲从他人,以便于日后将所有不良后果的责任完全推卸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只需要扮演成一个受害者角色对对方进行谴责即可。

强烈的依赖性、控制欲。玉儿的依赖性和控制欲极强,尤其在恋爱结婚之后,有了爱人可以依赖控制的时候。她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将依赖和控制发挥到了极致。

每天要打无数个电话,大事小事都要征求对方的意见。即使是自己买一双袜子,自己都无法决定买还是不买,都需要打电话问一问,就更不会独立地逛街买衣服之类的了。

每天要求爱人按时下班,每当爱人需要加班应酬的时候,她就会陷入恐慌,非要想方设法跟他吵,希望他能多点时间陪她。

有时即使是对方在另一个房间里呆着,玉儿也会觉得恐慌,好像她看不见他,他就不存在于她的生命中一样。

这让她的爱人觉得无比烦恼、有窒息感,想要逃离。这就让玉儿陷入了更大的痛苦和变本加厉的控制中。

玉儿的依赖性控制欲之所以这么强烈,究其原因,是玉儿没有形成客观恒常性,即看不见的便不存在,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分离焦虑。

玉儿在分离—个体化期失去母亲的照顾,使她没能发展出客体恒常性。

这种建立在没有客体恒常性基础上的和重要客体的分离,导致了个体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形成了与重要他人的不安全依恋模式。

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玉儿一直缺乏可依赖的对象,所以这种依赖性和控制欲被搁置,相反玉儿表现出了较强的独立性,但只是表面的独立,内心却是荒凉空虚的。

可是一旦身边有了一个可依赖的对象时,那么儿时的那种不安全依恋模式立即复活,之前那种虚假的独立立即土崩瓦解,自己完全变成了一块黏胶粘住对方。

并且因为内心强烈的不安全感,害怕再次失去这个依赖,就会想方设法控制对方,不让对方逃离自己的掌控。

除非她重新找回自己的安全感,生发出客观恒常性,认识到即使爱人不在眼前,他也并没有消失,他还会再次回来,否则她便不会放弃控制。

玉儿在严重的时候,如果连续两天不和重要的人通电话,她就会迷糊,记不起对方的模样,进而怀疑对方是否真实存在。

另外,玉儿总是不能记住单位同事的名字,无法记住同事的模样,时常会有一种陌生感,还有学习的知识无法保持。

尤其是在冷玉学音乐的时候,即使乐谱她已经非常熟悉了,记得很清了,可是隔一段时间不复习的话,她便会完全忘记,就像从来没有学过一样。这都是因为玉儿缺乏客观恒常性的缘故。

自杀意向与寻求帮助。玉儿时常感知到自己的全坏而陷入抑郁绝望和过度自责自疚中,她感到痛苦是如此深重,生活是如此无望,前途是如此渺茫。

她真切地感受着什么是苦海无边,她很想回头是岸,然而岸在哪里?她唯一能寻求的岸也是死亡,她认为死亡是对痛苦的最好了结。

可是她却并不甘心就这样默默地死去,每当想要死亡之前,她总是会想到她必须活下去的诸多理由。这让她无比纠结痛苦。

此刻她最需要的是找一个人倾诉内心的无边痛苦,告诉她自己活不下去了想要自杀,或者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自杀计划,算是交代后事。

于是她会不顾一切地打电话,直到有人听她叨叨完内心所有的痛苦,她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内心重返平静,放弃了自杀的念头,重新燃起生活的期望和勇气。

玉儿曾坦言,其实她无意于自杀,只是她太痛苦了,需要一个人和她产生深层链接,听她诉说,并给她安慰。

这能挽救她于死亡的边缘,否则的话,她真的有可能倒向死亡的那一边,生死仅一线之隔,冷玉体验得是那样的真切。

权力崇拜。玉儿从读中学时起,就一直喜欢自己的班主任,每一位班主任冷玉都喜欢,无论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

能得到班主任的关注是冷玉最大的幸福,而失去班主任的关注则痛苦不堪,她甚者在读高中的时候曾深深地暗恋过一位班主任。

后来玉儿又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为她看病的医生或者其他和她相关的权威人士。可是往往都是境过情迁,离开了特定的关系场,那种情感也就戛然而止,再找不到任何心动的感觉,这一度让玉儿颇为苦恼。

而玉儿之所以如此,应该和她在幼年的时候理想化意象父母形象的突然丧失有关系,玉儿没有机会对父母内化足够的“理想化”形象,也没能够进行“去理想化”,却突然失去了父母的理想化意象,这未完成的事宜造成了玉儿的心理创伤,形成了“情结”固着在她的生命里。

此后的岁月里,玉儿会一直被这个“情结”所控制,总是想要找一个完美的照顾者来弥补早已失去的理想化的父母形象。

知音寻求。玉儿一直想寻找一个能够理解她,懂他,能够分享她的快乐的人。才华横溢之人总是让冷玉爱慕不已。

玉儿热爱古典音乐、古典文学,热爱棋艺书画,凡是美丽的字眼,富有情感的表现形式都是玉儿所钟爱的,或者是完全的抽象的情感。

可是她总觉得很孤独,似乎没有人愿意和她一起欣赏她的最爱。即使有,似乎也并不在一个情感层面。

虽在眼前,却又觉得如此遥远,似在天边。她依然孤独。她觉得只有自己找到了那个知音,她的生命才会真正完整,否则自己只是半个生命。

只有找到她的另一半,她才会爆发出生命中蕴涵的最充盈的能量,焕发出灵魂深处最奇异的光彩。

就像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孤独半生,终于得遇知音,在《高山流水》中消弭了灵魂的孤独,知音融合的巅峰体验让生命如此的愉悦满足。

正因如此,当子期逝去,伯牙重返孤独时,他便难以忍受,从此绝琴。当一个人的生命不完整的时候,他会下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而这另一半和自己必有相似之处,但是未必都是投射性认同,也许就是真实的具有那些美好特性的存在,代表着一个理想化的好的客体。

过度担责、界限不清。边缘性人格者往往分不清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外界的界限。

总是有“我即他人,他人即我”的感觉。这很容易造成患者的过度担责行为,因为他分不清哪些是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哪些责任是自己不该承担的。

最后,无论是不是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她都总是一并自己承担起来,承担不了的时候又会责己怨人,极大地损害人际关系。

这应该是患者没能顺利度过分离—个体化期造成的,没能发展出自己的独立强大的自我人格以及与外界的清晰的界限。

没有归属感。玉儿总是感觉自己不被任何地方或人所接纳,没有归属感。

这应该是玉儿不接纳自己有关系,而冷玉对自己的不接纳,则与其成长过程中被重要客体的不接纳与忽视有关系。

14、低自尊。冷玉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总认为自己一无所用,自己的存在毫无价值可言。这应该和玉儿成长过程中总是受到父亲的贬低和否定有关系。

15、敏感多疑。敏感多疑是冷玉身上很明显的一个特征,任何一点小事都可能会触发玉儿敏感的神经,让她牵连出很多想法出来。

而且玉儿对别人几乎无法做到完全的信任,总是会怀疑别人是别有用心而不可能真正对她好。这点和她童年早期的信任感缺失有关系。

而她总是怀疑别人不可能真心待她好而是心怀恶意的,这与她的自我价值感低有关系,她不认为自己身上有值得别人真心相待的地方,并把这种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

漂泊流浪情结。玉儿在家却感觉无家,没有归属感,找不到身份认同所需要的外物支持时,她的潜意识会驱使她去寻找,向外界寻找。

因此远方会对她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直到踏遍千山万水,仍然找不到她想要的家、归属感、自我的时候,她才会死心,才会真正深入自己的内心去寻找这些东西。

对被抛弃的深沉的恐惧。玉儿非常害怕被抛弃,需要在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当重要他人抛弃自己的时候,那么她就会迅速感知到自己的孤独无依,无法生存。更重要的是她从别人对她的抛弃中看到了自己的不堪和毫无价值,这种自我不堪和无价值感让她无比痛苦,恨不得立即自弃。

对于玉儿的人格特征就总结这17条吧,其他的特征还有一些,如有机会再作补充吧。至于相应的形成原因,我的总结未必正确,且作抛砖引玉之用吧。

冷玉写于2016年12月30

冷玉一条一条地仔细发掘自己的问题并作分析,她感到有一种历数自己罪状的感觉,但是她没有觉得任何的羞愧,相反却数得那样的兴高采烈。

她完全没有去考虑,自己主动暴露出那么多严重的问题,万一把程佳珺吓跑了该怎么办。

她只是在想,自己把灵魂深处最幽暗的角落里的东西全部都掏给她的程医生了,这是对他多么大的信任啊,他是心理医生,自己给他的都是最珍贵的东西啊,程医生应该会因此而更加喜欢她的。

信息发出后,她感到耳朵一阵发热,心里一阵悸动,她感觉到了,应该是程佳珺已经看到了她的信息了,她内心一阵高兴。

冷玉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用的是第三人称,她觉得这样能拉开观察性自我与体验性自我之间的距离,观察性自我的认知会更客观一些,所以她自称“玉儿”。

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实际上,她对她的坦诚还是有点防御的,她在把这些问题都归于玉儿,而不是她自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