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章 神童(1 / 1)文心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小书包?”

……

一段优美动听的歌声从山里传了出来。那就是大山深处的小小山村——高山屯。

高山屯的房子都是木结构吊脚二层楼瓦房,依山而建,屯里的人世世代代以农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纯朴善良,本份勤劳,从未出现过偷鸡摸狗,手脚不干净之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家家户户门板上都没有锁头,只有两根绳子,如果外出没人在家,就合上门板,绳子绑上,打个活结即可。平时如果有谁家杀了猪或牛什么的,便会请全屯的户主来尝肉吃酒。屯里的人不管是谁,男女老少,来了都有得吃,没来的都还要给每家每户送去一碗猪什牛杂,保证全屯几十口人人人都能尝到鲜。

当然,高山屯也从未出现过一个有一官半职的人。硬要说比较接近一官半职的人,也只有屯里的代课教师——路大成。这路大成初中毕业,喜欢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上口袋插着一支黑色的钢笔。那时候中山装就是官服,钢笔就是有文化的象征。平民百姓穿的都是棉布麻衣,手里拿的都是烟斗烟袋。没文化的人穿中山装戴钢笔,那是装文化人,会被大伙笑话的。路大教师瘦高个子,眼大如珠,喉结突出,声音洪亮,特别喜欢讲故事,博古通今,从四大名著到民间小段子,从天上神仙到地下鬼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讲起故事来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也讲不累。他的故事讲得形象生动,让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因此,路大成名声在外,十里八村都叫他“故事佬”,反而没几个人记得他真名和称他为“老师”了。

当年因为高山屯地处偏僻,小孩上学极为不便,上级才决定在高山屯开设小学校,由屯里的路大成任代课教师,一到三年级全由他一人承担。说是学校,其实什么也没有,只是在路大成家的一个角落里,简单地竖起一块简陋的木黑板,摆上几张桌子椅子,就是教室了。连黑板课桌椅子都是村民家长们自己制作的。

这一天上课,快要放学了,路老师提问大家:“今天我要考一考一年级的同学们,谁能从一数到一百?”下面屈指可数的几个学生,无一人敢作声。路大成有点急了,看了看把头放在课本上,像祭台上的猪头似的方小明,说道:“方小明,你头太沉,脖子支撑不起了是吗?站起来!你来数数。”

方小明懒慢悠悠地站了起来,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也不作声,接而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方小明人不笨,在日常生活中甚至还常常表现出一些小聪明,但读书却像水过鸭背,一点痕迹都不会留下。

其实像他这种情况在落后偏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桂西北农村很普遍,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如此,学习好的基本上都是百里出一,千里出一,甚至是万里出一。

路大成知道他不会,就不再理会他,转头看了看自己的妹妹路彩花,说:“路彩花,你来数一数。”

路彩花是这些孩子当中年龄最大入学最久的一个,和她一起入学的那几个都已经不读了,有的是因为读不好,有的是因为家里缺人手。而路彩花是因为家里条件还比较好,虽然读得不好,也不想读了,但路大成一直逼着她继续读。

路彩花站了起来,看着路大成,犹豫了一下,很为难地开始数了起来:“1,2,3……19,19,19”,卡住了,又回到了10,11,12……19,19,19,就是上不去20。

路大成艰难地看着路彩花数到19上不去,心里比她还难受,忍无可忍,突然拿起讲台上粗大的竹制教鞭往黑板上猛地一拍,大声怒吼:“你上课都干什么了?怎么都记不住呢?”

这教鞭可不一般,是一条半指厚,两指宽,四尺长的老竹板,用力拍在黑板上,发出来的声音特别响,能吓人一跳。

路彩花被这一猛拍震到了,惊得颤抖了一下,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哭着说:“我不读了,不读了!”说着就径自跑进了自己的小闺房里去了。

路大成气不打一处来,站在那里直咬牙切齿又摇头叹气。

路大成上课的时候非常严肃,但平时待人却非常和蔼,是上课严厉下课松,对自己家人严,对外人宽,帮理不帮亲的那种人。

这时候,在他们身后的空地上,有一个小男孩,三四岁的样子,正在自个玩泥巴石子,嘴里低声而有节奏地数着1,2,3,4,5,6,7,8,9……

坐在最后面的向葵花,是这个小男孩的姐姐,她来上学,没人在家里,就把弟弟带过来顺便看管,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小妹。听着弟弟数完,她呼地站了起来,满脸骄傲地说:“老师,我家杰儿会。”

路大成看了看小男孩,又看了看向葵花,冷笑了一下,低声而严肃地说:“别闹,杰儿都还没上学呢。”

向葵花认真地说:“老师,我没闹,是真的。”

路大成看着向葵花一本正经的样子,就半信半疑地走过来,问小男孩:“杰儿,你会从一数到一百吗?”

小男孩叫向杰,听到老师问他,立马抬头,骄傲地回:“嗯。”

路大成“呵呵”一声短笑,不相信这个天天在后面玩泥巴的小屁孩能从一数到一百,就说:“那你数给我看看。”

向杰二话不说就开始有节奏地数了起来:“1,2,3……”

路大成顿时大喜,朝着大家招手喊道:“你们都过来,都过来。”

大家都围了上来。

向杰很快就数到了一百,一个数也没有数错。

路大成惊了,他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才三岁多小屁孩竟然能够数到一百。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啊,这可是已经入学的八九个学生一个都不能数完的啊。

路大成像捡到了一个宝贝似的,消瘦修长的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过了一会儿,路大成又转喜为怒,走回到讲台上,对着几个学生厉声地说:“看看你们,看看你们,连一个三岁的小孩都不如啊!”

放学后,天还没黑,路大成就兴冲冲地跑到了向杰家。向杰的妈妈在煮饭,正用一双又长又粗的竹筷子不断搅拌着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玉米稀饭。向葵花正一边背着小妹妹一边帮妈妈往炉子里添加柴火。

玉米稀饭,是这个家庭的主食。这是一个特别贫困的家庭,有着一群嗷嗷待哺的小孩,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全靠向爷爷一个人苦苦支撑着。向爷爷虽年事已高,但仍然包揽着家里耕田犁地等等这些男人该干的活,因为他唯一的儿子向爸爸双腿残疾,靠拄着拐杖才能走路。而他的儿媳妇向妈妈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妇女,身体也不健康,双眼迎风流泪,看不清楚,基本上就是个半瞎子,还常常腰酸背痛,感冒咳嗽,总之是体弱多病。

路大成心里想,就是这么个特别贫困家庭,就是这么个双双残疾的父母,却生出了向杰这么个异常聪明的儿子!也许这就是老天爷的公平之处吧,为他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他打开另一扇窗。

路大成有点着急地问向妈妈:“嫂子,向大哥今天去哪里了?还没有回来吗?”

向妈妈说:“他去砍树了,到天黑才回来吧。路大叔有什么事吗?”

路大成说:“有,好事,好事,天大的好事!”

向妈妈笑了一下问:“什么好事呀?”

路大成微笑着说:“好事,好事,等向大哥回来再说吧。”

向妈妈“哦”了一声,继续忙她的去了。一般家里家外的事情,她很少过问,都是丈夫和公公说了算。这和别的家庭不一样,和别的女人不一样。她是个话不多,很随和安静的甚至是有点憨傻的农村妇女。在这个家里,她可以说只是个会生小孩和煮饭做菜的女人。她为这个九代单传的家庭前后生育了共十一个孩子,存活九个。这是后话。

路大成也不拿个凳子,就蹲在门口等着向爸爸回来,他要亲自告诉他这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

太阳落山了,屯里的人都收工回来了。而向爸爸和向爷爷到天漆黑了才回到家。向爷爷把一捆又大有重的柴火,狠狠地从肩膀上甩到了墙脚下,喘着粗口大气一步一步地从木楼梯子走进到屋里,一屁股坐到竹椅子上,往后一靠,继续地喘着粗气,脸色凝重。

向爸爸则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按压着膝盖,一拐一拐地向家走来。在别人看来,显得非常吃力。但是他自己已经习惯了,因为他从小就是这样的。据说他很小的时候踩过鬼灶,被鬼捏了腿,双腿变得细小无力,一度站不起来,后来请了几次傩公施法破解,才慢慢地好了一点点,靠柱着拐杖,勉强能走路。

路大成看到向爸爸回来了,赶紧迎上去,满脸笑容地说:“向大哥,不得了了,不得了了。”

向爸爸瘦黑却阳光的脸上布满疑惑地问路大成:“路大叔,什么事不得了了?”

路大成抖着手兴奋地说:“好事,天大的好事!你们家的好事!”

向爸爸笑着说:“我们家能有什么好事啊?”

向爸爸虽然双腿残疾,但人却是非常的乐观开朗。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没错,向爸爸就是个有福之人,虽然残,虽然穷,却是儿女成群。老话说的,多子多福嘛。

向家的房子,和桂西北农村大部分的房子一样,都是木结构吊脚二层瓦房。地面一层是牛圈,第二层铺着又厚又宽的实木大长板,才是人住的地方。正门由一个厚大结实的木梯子架起来,供人上下进出。

等向爸爸一台阶一台阶地爬上木梯子。路大成想上去扶他,向爸爸忙说:“不用,我自己来。”

一共才九级的台梯,向爸爸就用了差不多五六分钟才爬上顶来。

进到屋里,等向爸爸坐定,路大成就高兴地对他说:“向大哥,你不知道吧?你家杰儿非常非常的聪明,将来读书一定很厉害,一定能出门。”(出门:壮族方言,离家做官之意)。

向爸爸不相信,笑着问:“你怎么知道他厉害了?我家杰儿都还没有读书呢。”

路大成说:“你不知道。我今天考了一下我们屯里的小鬼,数一到一百,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数得出来。”

向爸爸问:“那和我家杰儿没有什么关系呀。”

路大成说:“万万没想到啊,你家杰儿竟然轻轻松松就全数出来了。”

向爸爸笑着说:“啊?怎么可能?我家杰儿还没上学呢。”

“真的,爸爸。”一旁的向葵花抢着证明道。

路大成说:“是啊,我也没想到,可是他确实数出来了呀。”

向爸爸不信,忙叫向杰:“杰儿,过来。”

向杰正在爷爷的怀里玩,想拔却拔不出来地拔弄着爷爷下巴稀稀疏疏的几根胡子,听到爸爸叫,就下来了,跑过去投入爸爸的怀里。

爸爸幸福地微笑着,慈祥地摸着向杰的小脑袋,问:“你真的会数到一百了?”

向杰说:“嗯,我还能倒着数。”说着就开始并快速地数起来了:“100,99,98……”

“啊,还能倒着数?”向爸爸和路大成都愣住了。

路大成笑着说:“大哥,我没骗你吧,和你当年一样聪明。”

向爸爸笑着说:“比我聪明多了,我当年可不会倒着数。”

路大成一直在那里开心地笑着。

向爸爸惊喜地说:“这小子还可以的啊,看来我们家有希望了。哈哈,老天有眼,收了我两条腿,倒也还给我一个聪明的儿子。”

向爸爸又瘦又黑的脸上笑得很灿烂。

向爷爷一个人坐在竹椅上,还是一脸的严肃。他一直都这样,没有人见到笑过,他一生穷苦,一天学都没上过,对于读书这种事,他不懂,也不感兴趣,他只希望有一两个孙儿继承香火,延续向家后代就心满意足了。

向妈妈则在一边傻傻地听傻傻地笑,听到向杰这么聪明,心里乐滋滋的。她正在给全家人煮菜,只见她拿锅铲从一个陶瓷罐里掏出一块拇指大小的猪板油,放到锅里煎炼,直到油渣已干无油可出,才放水入锅,等到水差不多开了才放青菜,然后捞一些粥油(煮粥时浮在表面的粘稠物)拌进菜锅里当油,让没油的青菜口感好一点。这一丁点板油,才炼出几滴油,煮一大锅青菜,等于没放油一样。没办法,向家穷,油太贵,没钱买,吃不起啊。

路大成也是笑得合不拢嘴说:“你们家有希望了,我们高山屯有希望了。哈哈。”

路大成很久都没有这么高兴过了,比他开始被任命做老师的时候都高兴。谁说不是呢?一个老师,最喜欢的人是谁?自然是最聪明的学生了。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莫过于得一天赋异禀的神童了。

老师看神童,越看越钟意。路大成张开双手向向杰说:“杰儿,来,让路大叔抱抱。”

向杰乖乖地走到路大叔跟前。路大成一把把他抱在怀里,抚摸着他的小脑瓜,百般疼爱。

向杰自豪地躺在路老师的怀里,说:“路大叔,你讲故事给我听呀。”

说起讲故事,那是路大成最喜欢也是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了,只要有人听,他能讲三天三夜。这在河东河西尽人皆知。

其实路大成也曾经是一名神童,也曾经过目不忘。

路大成笑了:“好勒。”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本连环画,说:“我就给你讲《桃园结义》吧。”

他开始边翻页边给向杰讲图画里的人物和故事。

向杰似懂非懂地看着听着,很好奇很入迷,深深地被连环画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吸引。

讲完故事,向杰一直盯着路大成手里的连环画问:“路大叔,这书在哪里买的呀?”

路大成见状就说:“河西街新华书店里买的呀。”

向杰哦了一声,眼睛却一直没有离开过连环画。路大成看向杰垂涎欲滴的样子,就问向杰:“喜欢这本书吗?”

向杰赶紧说:“喜欢,喜欢。”

路大成笑着把连环画递给向杰说:“给你了,喜欢就拿去吧。”

向爸爸赶紧说:“杰儿,不能拿别人东西。”

向杰看着爸爸,又看了看路大成手上的书,很不舍的样子。

路大成说:“没事,这是书,可以要,是好事。”

向爸爸说:“好吧,那就要吧。”

向杰“嗯”的一声,赶紧收下,说:“我要去和小明一起看。”

向杰说着就跑出家门,去到方小明家里,拿出《桃园结义》,兴高采烈地边翻页边给方小明讲起里面的故事来了。现学现卖,照葫芦画瓢,讲得是有模有样,仿佛自己就是路老师一样。

从此以后,向杰像着了魔似的迷上连环画。

小小的向杰,就这样从连环画的图画里,开始接触到了大山外面精彩纷呈而光怪陆离的世界。

第二天,向爷爷把前几天刚编织好的竹席卷起捆好,准备拿到街上去卖,换些盐油和白酒。

编竹席子,是向家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独门绝技,方圆百里也就只有向家做得最好。凭着这绝活,向家才能勉强支撑家里的日常开支。说是绝活,其实也是比较费力难做,别人不愿意做罢了,并不能多挣几个钱。

向杰闹着要跟去:“爷爷,我要上街,爷爷,我要上街。”

向爷爷说:“街上很远的,我可背不了你啊。”

向杰赶紧说:“我自己走,不用你背。”

其实爷爷也想带向杰这个宝贝孙子去街上,好让他也吃尝一碗美味可口的汤米粉,所以就同意了。

向家自逃避战乱从北边迁到这里以后,一直都是单传,到向爸爸这一代,已经九代了。其它姓氏家族,都是人丁兴旺的,这让向爷爷很忧愁。自从有了向杰,老人家心里才多了一份宽慰。

一路上,向爷爷背着凉席,带着向杰向往河西街赶去。没过多久,迫不及待的向杰就走得比爷爷还快,还一直催着爷爷:“爷爷,你走快点呀。”

爷爷奇怪了:“走那么快干嘛呢?街上的粉会有的。”

向杰还是催:“快点呀快点呀。”

其实爷爷不知道,向杰心里想的不是美味的汤米粉,而是他朝思暮想的连环画。

水流湍急的红水河,水色暗红,水质浑浊,由北向南,蜿蜒穿流在桂西北崇山峻岭之间,向着远方延伸而去。

红水河的东西两岸,分别就是河东乡和河西镇。东岸上的游家村,靠水吃水,以渡船捕鱼为业。而西岸上的河西街,临街靠铺,以买卖为生。

到了河东码头,第一次见到如此震撼的红水河,向杰兴奋地喊道:“爷爷,水,爷爷,水,哇,好大的水啊。”

爷爷说:“这是河,大河,叫红水河。”

众人抢着上了小船,怕满了就得等下一轮了。向杰跟着爷爷排在前面,很快就上去了,毕竟是老人家和小孩子,没人挤他们。第一次坐渡船,摇摇晃晃的,吓得向杰一直抓着爷爷的衣服不放。爷爷安慰说:“不用怕,不用怕啊。”

一个船夫在前头拿竹竿子把船撑离岸边,另一个船夫在后面划桨。小船慢慢转头向河中心划去,留下一串八字形的水波痕,又很快被湍急的河水冲变形。刚才拿竹竿的船夫,从船头开始,走过来一个人一个人地讨过渡船费。船费原则上一人一毛,没有一毛的就给五分也行,实在没有的不给也可以,其实都算是自愿的,小孩子则免费,毕竟都是乡里乡亲。但外乡人自然都是要给钱的。

船家走到向爷爷跟前,向爷爷说:“等我卖了席子回来再一起给你吧。”

船夫说着:“得勒。”继续向前讨钱去。

过了河,上了陡直的河西码头,再走一段平路,就到河西街了。向爷爷在街道边找了个点摆卖凉席。

向杰迫不及待地跟爷爷说:“爷爷,我去那边看看。”

爷爷说:“等我卖了席子再带你去,别迷路了。”

向杰不耐烦地说:“我自己去。”

没等爷爷同意,向杰就已窜入了人潮之中,只剩爷爷在那里喊“回来回来。”

河西街很热闹,很出名,也很独特。它地处红水河边,陆路水路交通方便,更重要的是它处于三县交界,是个鸡鸣三县的小镇子。但河西集市地方却不宽敞,夹在两山之间,中间被一条小河纵穿而过,山水相映,风景优美。地虽不大,但却很长,是一条长长的街道,街道两边是各种各样的小商铺,而供销社是整条街最大的商店。

这河西街比起河东街,可是热闹太多了。因为河东街,连街都不算,只是大家过往河西街的休停之地而已。

向杰虽然第一次来河西街,但他一路寻找,也没问任何人,却很快就来到了供销社卖书的地方:新华书店,就好像冥冥中有人带路一般。看到玻璃柜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连环画,他就像看到宝贝一样,特别兴奋。每一本都很好看啊,可是他没有钱,只能在那柜台外面隔着玻璃左瞧瞧右看看。

看完之后,向杰急忙回到爷爷那里,看爷爷卖了席子没有。但只看到爷爷还在那里和别人讨价完价。于是又跑回新华书店,过过眼瘾。

这样来回了三次,爷爷终于卖掉了席子。向杰迫不及待地拉着爷爷到新华书店,指着连环画说:“爷爷,我要买这一本,还要那一本。”

向爷爷看着孙子这么喜欢连环画,就忍痛割爱地把本来要买酒的钱给他买了两本。

买到书后,向杰就爱不释手地地翻阅起来,虽然只是看图,字什么的都看不懂,但仍然是一副痴迷陶醉的样子。

付了钱,向爷爷就带着向杰去胡家粉店,叫了两碗汤米粉,爷孙俩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完,向爷爷问向杰吃饱了没有,向杰说还要吃。于是他又叫了一碗给向杰。向杰吃了一半,说饱了。向爷爷就把向杰没吃完的拿过来消灭掉,滴水不剩。

向爷爷一路带着向杰,一路买着东西,遇上很多熟人,都问:“这是你的孙儿呀?好可爱哦,这么喜欢看书呀?”

向杰都不认识他们,也不理睬,只顾自己翻看着连环画。

回到家后,向杰饭都不吃,就迫不及待的去找路大叔给他讲解书里的故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去和方小明分享。

从此以后,每次爷爷上街,向杰都要他买一本连环画,不管是什么内容的,只要是连环画他都喜欢。向爷爷也每次都要给宝贝孙子买上一本,宁愿自己少买点酒和油盐。

向杰是他向家九代单传后的第一个男丁,疼爱程度自是不言而喻,非同一般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