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太后是真冤枉了李邦宁,如果说之前是在做戏,但对这封信李邦宁是深信不疑的,无它,因为宫中无人知晓饱宁这个名字。
“太后,奴才冤枉啊,奴才也不知这封信为何没通过印绶监,奴才猜想是不是印绶监无人知道饱宁这个名字,故而拒收此信,送信人才将信件扔在宫门外。”这个问题李邦宁也同样疑虑过,为此还专门跑了一趟印绶监。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等,大家都很忙的好不好,谁还会记得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
谢太后显然也认可了这个说法,但还有些不确定,正迟疑间,忽见一个宫女提着裙摆从队伍中跑出,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径直跑到谢太后身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太后娘娘,奴婢可以作证,这位公公所言非虚。”宫女跪伏在地颤声道。
“素娥,你认识这个奴才?”谢太后有些错愕。
“启禀太后娘娘,奴婢并不识得此人。”
谢太后目光微凛,声音发寒:“既不认识,你又如何作证?”
叫素娥的宫女直起腰板,低头道:“因为…因为奴婢也有封从襄阳来的家信。”说罢,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双手捧过头顶。
又是一封家书,怎么这几天太监宫女都组团收家书了?谢太后接过信件细看,果然又提到了襄阳,写信之人似抱着慷慨赴死之心在和自己的妹妹诀别,看得谢太后是唏嘘不已。
半晌之后,谢太后心情复杂的放下书信,看着素娥温声道:“素娥,这份信你又是从何得来的?”
“回太后娘娘的话,是从印绶监转来的。”素娥泪眼婆娑的道。
这就对了,这才是正常渠道!谢太后现在对襄阳之事信了一大半,转头对老太监问道:“汪公公,皇上那边对襄阳之事可有应对之策?”
汪公公眯着眼睛想了想,轻声道:“娘娘,皇上那边似乎从未提过此事。”
“什么?”谢太后声音陡然拔高,“如此大事,皇上竟然提都不提。”
汪公公弯腰躬身退到一旁,并不敢接话。
谢太后脸色铁青,径直走到祖宗牌位前,在蒲团上缓缓跪下。
乘着众人都有些发懵,李邦宁一骨碌从地上爬了起来,忙取过一炷香,点燃后双手递到谢太后手中。
谢太后神情有些呆滞,接过香恭恭敬敬插在前方香炉中,然后双手合十,闭上眼睛默默祷告起来。
全皇后和众嫔妃也跟着一起跪下,只有太庙令对李邦宁抢了自己的差事颇为不满。
默默祷告了一阵,谢太后突然跪伏在地,竟呜呜的哭了起来。
身后的众嫔妃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个个惊得花容失色,一时不知所措。
还是全皇后和杨淑妃机敏,两人互有默契的对视一眼,觉得太后都哭了,自己不哭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学着太后的样子,跪在地上也呜呜哭了起来,其余嫔妃顿时恍然大悟,也跟着哭了起来,一时间哭声一片,虽然她们自己也不清楚在哭什么。
谢太后哭了一阵,这才在汪公公搀扶下站起身,用手绢擦了擦眼睛,看见还在哭泣的众嫔妃,顿时怒道:“哭什么哭?咱大宋还没亡呢!”
说罢,对汪公公吩咐道:“摆驾,回宫。”
众嫔妃慌忙从蒲团上爬起,你望我、我望你,都在腹诽太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真以为咱想哭啊,还不是在陪陪您老人家么?
谢太后刚登上凤辇,突然想到了什么,又探出头来道:“李邦宁,你且随哀家回宫。”
李邦宁不知接下来是福还是祸,自己该做的都做了,不为别的,只为帮弟弟多争取一丝活命的机会,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剩下就交由命运来裁决了。
长长的队伍从太庙返回,重又回到慈宁殿,谢太后从凤辇中下来,看着身后一众嫔妃,龙头拐杖重重一顿,神情有些萧索的道:“都散了吧。”
散了?说好的泛舟赏月、饮酒作乐呢?说好的惊竦刺激的鬼戏呢?怎么能说散就散,还有没有点诚信了?
一众抱着争奇斗艳、凑热闹看大戏的嫔妃全都蔫了,平日深宫生活太无聊、太枯燥了,难得有个聚会的机会,现在全泡汤了。
都是这个小宦官惹的祸!嫔妃们不约而同的一起怒视着李邦宁,个个眼神不善,连全皇后和杨淑妃也不例外。看得李邦宁全身发寒,忙缩了缩脖子,低头弯腰跟在谢太后身后往慈宁殿而去。
全皇后不知道自己该走还是该留,刚想迈步跟上,谢太后挥了挥手:“你也回吧。”
进入慈宁殿,谢太后往凤銮上一坐,吩咐道:“汪公公,叫皇上过来吧。”
汪公公应了一声,转身出了大殿。
谢太后吩咐完,便端坐在凤銮上闭目养神,外表看似平静,胸口却在急剧的起伏。
随行回来的宫女和太监分立在两侧,大气都不敢出,更没人过来理会李邦宁,李邦宁赶紧找了个角落垂手而立。
大殿中静得怕人,几乎是落针可闻,只有谢太后的呼吸声略显粗重。李邦宁只觉时间过得特别慢,用度日如年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听到殿外有尖细的嗓音叫道:“皇上驾到。”
谢太后蓦然睁开双眼,目中有丝丝寒意。
话音未落,皇帝赵禥醉熏熏的进入大殿,浑身散发出浓浓的酒气。
“嗝!儿…儿皇拜见母后。”赵禥打了个酒嗝,摇摇晃晃的就要下拜。
“罢了,皇儿面礼。”谢太后抬手阻止了赵禥的下拜,又对身边的宫女吩咐道,“扶皇帝坐下。”
待赵禥在椅子上坐定,谢太后这才开口问道:“皇帝饮酒了?”
“喔,今天是中元节,陪宗亲们饮了些酒。”赵禥如实回答到。
“嗯”谢太后点了点头,也没心思跟皇帝多绕弯子,直接单刀直入道:“皇帝可知襄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