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九章 夏税(1 / 1)斋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哼!”王爚冷哼道:“卫国公莫非不知我朝税制?我朝田赋历来分为秋税和夏税两种,秋税征粮,夏税征丝绢,现在正是夏税期间,将税赋增加一二成有何不可?”

“王大人不亏是参知政事,连这也知道。”贾似道语带讥诮的道,“敢问王大人,夏税的期限是何时?”

“老夫身为参知政事,又岂能不知?本朝自开国以来,夏税便定在八月半之前缴纳。卫国公,老夫说的可对?”王爚傲然道。

贾似道嘴角边露出一丝不易查觉的微笑,转头喊道:“户部尚书何在?”

“下官留梦炎在此。”一个四十多岁的官员从人群中站了出来。

贾似道看着留梦炎,笑眯眯的道:“留大人,给王大人说说夏税的事吧。”

“这个……”留梦炎有些迟疑,过了半天才吞吞吐吐的道,“王大人说的没错,按规定夏税的确是定在八月半前缴纳,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王爚顿觉有些不妙,忙催促到。

留梦炎嗫嚅道:“自宋金议和之后,每年的岁贡便是个沉重负担,户部左支右绌,不得已将夏税提前到五月,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现在这时夏税早就收完了。”

王爚听罢整个人都呆住了,本该在八月份交的夏税居然在五月份就收完了,这不就是五代时盛行的“预催”败政么,咱大宋怎么能干这种事?而且听留梦炎所言,似乎都已实行几十年了。

身为参知政事居然连这都不知道,王爚顿觉老脸有些挂不住,如果说先前不知道国库有多少钱粮,王爚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自己是管大事的人,当然没必要计较这些数字。可朝廷竟然行此败政,自己不仅没能废止,而且连知道都不知道,这也太失职了。

王爚怒视着留梦炎,大声咆哮道:“这事为什么不向老夫汇报?”

留梦炎见老头真怒了,下意识的缩了缩脖子,嘟囔道:“这种事大家都清楚,本官哪知你连这都不知道。”

“你……”王爚指着留梦炎说不出话来,半晌之后才强压下胸中怒气,声音嘶哑的道:“那你告诉老夫,如何才能增加国库的收入?”

“老大人方才不已说过了么,将田税增加一二成就可以了。”留梦炎轻描淡写的道。

“可夏税不是已经收完了么,还怎么收?”

留梦炎耸耸望,不以为然的道:“颁布一道旨令,要求补交增加的夏税不就得了。”

“这……”王爚捻须沉吟起来,殿中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觉得留梦炎的办法可行。

皇帝赵禥也觉得此法可行,刚要开口赞同,忽然看到一旁的贾似道,觉得还是先征求一下他的意见为好,于是开口问道:“师臣认为此法可行否?”

贾似道没搭理赵禥,而是看着留梦炎,面无表情的道:“留大人可知朝廷为何要秋税征粮,夏税征丝啊?”

这个问题当然难不到身为户部尚书的留梦炎,留梦炎抱了抱拳笑道:“好叫周公得知,秋天粮熟,秋税当然是征粮了;而夏天正是桑蚕结茧抽丝之际,夏税便是征丝了。”

贾似道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留大人不亏为户部尚书,知道的很全面啊。”

“哪里、哪里,这是下官份内之事。”留梦炎谦虚的道,眼神得意的瞟了眼王爚,似乎在说你这个参知政事当得太不合格啊,把个王爚气的胡须乱颤。

贾似道这才转过身对赵禥道:“陛下,朝廷之所以将夏税收缴日期定在八月,正如留大人所言,夏天是桑蚕结茧抽丝之际,征税比较容易。而四五月却是青黄不接之际,百姓拿什么来缴税?”

“对吧,他们拿什么交啊?”皇帝赵禥睁着无辜的大眼睛,一脸的懵逼,他对这些事完全一窍不通。

贾似道突然看向荣王赵与芮,笑吟吟道:“荣王殿下肯定知晓,要不你给陛下说说?”

“不不不,别问本王,本王什么都不知道。”荣王吓得连连后退摆手,最后躲到了秀王赵与择的身后。

秀王赵与择见贾似道看向自己,也下意识的就想往别人身后躲。

贾似道目光扫过群臣,不少人眼神闪烁不敢和他对视,一个个心虚的低下了头。

王爚这时也看出不对劲了,诧异道:“这是怎么回事?”

王爚和贾似道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王爚为人正派、为官清廉,最注重自身的清誉,是个标准的道德君子,对品行低劣的贾似道一向深恶痛觉。

贾似道则认为王爚书生气太重,丝毫不通俗务,做事往往想当然,属于清谈误国,二人理念截然不同,互相都看不顺眼。

见皇帝一脸懵懂状,又见王爚什么都不懂的书呆子样,贾似道颇感无奈,只得开口解释道:“北方金国已亡了数十年,朝廷早没了岁贡的负担,为何夏税缴纳时间还没恢复到原先的八月半?”

“对啊对啊,这是为什么呢?”赵禥像个好奇宝宝一样追问道,王爚则是紧皱眉头思索起其中的关键来。

贾似道看向荣王一行人:“这就要问荣王他们了。”

荣王早已躲到人群的后面了,听贾似道又提到自己,忙从秀王赵与择身后探出脑袋,对着赵禥嚷道:“陛下,莫要听贾八哥胡说,他是在造谣。”

“贾太师,你且仔细说来。”谢太后一介女流之辈,原本对钱粮税收之事既不懂也不感兴趣,现在见荣王如此心虚,也觉察出其中有问题,终于忍不住开口追问起来。

“是,太后殿下。”贾似道应了一声,这才将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

原来,五月本就是青黄不接的季节,此时预催夏税,不少百姓根本就拿不出丝绢,无奈之下,只得向一些富户拆借,待到收丝后再按九出十三归的利息偿还。所谓的九出十三归,就是借九还十三,短短三个月贷款的利息就高达百分之四十,是典型的高利贷。

而有能力放贷的,都是地方上的豪绅大地主,他们和荣王为首的权贵相互勾结,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利益链。哪怕后来岁贡没有了,他们也不愿放弃这块肥肉,将夏税死死钉在了五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