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共享经济有其有点所在,那就必然是有缺点的。
共享经济的确是一门好生意,却被一群不明是非的跟风者玩坏了,在周方远重生前,部分共享单车陆续出局,共享雨伞,共享篮球,以及后来他不知道的所谓的共享太空舱又搅动了新一轮的“浑水”。然而再高的热度阻挡不了衰落的颓势,显然,持续火爆的共享经济已经成为一头被资本泡沫催肥的猪,那么这头已经被吹捧上天的猪还能飞多久?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对社会闲置资源使用权以更便宜的价格进行团购,用户的目的是抢夺满足日常的各种资源的调配,企业则首先是占领市场,而后建立属于自己的平台和体系,构建与之相应的商业场景,调动社会闲置资源,进而实现社会闲置资源的商业变现。其优势在于整合了社会资源,优化了资源配置,让整个社会资源和用户需求形成双向匹配,优势互补。
但疯狂的是初期的共享经济为了占领市场,不惜一切代价开疆拓土,烧钱大战无止无息,资源入池愈演愈烈,非但没有给社会带来,减轻社会的压力,方便用户,提升用户的生**验,反而带来负担,形成社会的累赘,拿共享单车来说,过度地投放市场,占领了大街小巷,堵塞交通,形成城市的负担,另外,许多共享单车,遭到严重破坏,尸横遍野,一地鸡毛,使用权更像是被一次性共享,管理的疏忽造成资源的浪费在所难免。
共享资源原本是集结社会的闲散资源,方便用户的同时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推动整个社会效益的整体提升,但而今的共享经济俨然成为基于人为使役下的“人造经济”,竞争的加剧造成共享经济过度惨杂人为和资本的驱使,造成资源的严重拥堵和浪费,这本身就是伪需求,也自然是一种伪共享,资本盲目跟风,最后残存下来的难免是市场份额、体系、场景、流量兼备的巨无霸,互联网一面是不可限量的康庄大道,另一面则是泡沫之后的哀鸿遍野。
真正可以拿来共享的,是那些高门槛,高成本,高价值的出行,家政,餐饮等高频次,高成本又远离法律和道德界线,满足大多数人日常需求的领域。
以滴滴、uber为代表的出行共享,以在行、分答为代表的知识共享,以airbnb为代表的空间共享,以星域cdn为代表的云计算资源共享,这些都是绝对有需求,有门槛的资源产业,是能够实现社会资源和用户双向需求的刚需产业。但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和共享太空舱如此物品共享,唾手可得,随手可携,共享的意义和价值何在,需求性和普适性太过狭窄,跟风罢了,共享太空舱更可能助长情*色交易恶风,除之而后快。
共享经济的过程是集结社会空闲资源,占领市场,建立体系,形成场景,最后实现平台大一统,携用户而令天下,实现资源的统一分配,这其间有一个核心和根本的战略点就是资源的管控和体系的运营。共享单车的尸横遍野,共享电瓶车,共享汽车一样没有幸免地遭遇破坏,如何实现资源的保护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转是一个致命难题,能够撑起这个庞大运转系统的体系的支付系统的安全性、用户**、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提升和改进用户的迭代体验亦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以共享为名,滥竽充数之辈在周方远重生前的那一段日子越来越多。共享经济几乎变成了共享主义。经济的不景气,更让打着共享之名的市场投机行为,入侵越来越多的行业。
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的余波未过,帝都中关村的“享睡空间”再次成为共享经济的新爆点,随后魔都、花都等地陆续效仿,似乎一副燎原之火的架势。然而仅仅数日,政府约谈、停运停业,这一披着共享外衣、实为胶囊旅馆变种的假模假式,被遏止在萌芽之中。
不过可以预想,一个共享睡眠舱倒下,并不影响千千万万个共享形式兴起,毕竟这次风口持续了近一年,还未有停歇的迹象,而且共享经济本身就潜藏着颠覆和变革整个行业的商业价值,更令无数创业者顶礼膜拜。伴随着这股狂热情绪,已经没人在乎共享经济到底如何经济,更多的都是为了共享而共享。仪式感参与感已经大过了实际效用,导致了后者越来越不重要。甚至可以说,共享变成了信仰,教徒者众。
只是随着形形色色的共享产品争相涌现、继而陨落,不免令人怀疑共享模式,是否已经触及到共享经济的边界?有一个词叫做过犹不及,应该值得各大共享产品们停下脚步,仔细思考自己否已经越界,而盲目的跟从和鼓动,是不是让共享经济变成了让市场着魔的投机主义。
共享经济不断发展,盲目跟风和混淆视听的倾向越发明显,即使是掀起这一浪潮的共享单车,也一直背负着“伪共享”的质疑。不过就是这种介于租赁经济和共享经济之间的新生事物,确实在资本相助和市场需求之下造就了数个行业巨头,反过来想,其实可以说,是这种发展形势在扩展原本就界定模糊的共享经济的内涵,从而为共享模式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借助市场需求的强大动力,共享经济应该具有打破传统行业模式、升级产业服务的内在优势,这点主要是指低成本、高效率。优步和滴滴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们颠覆了出租车久居出行领域的主导地位,为行业性问题提供了变革方式,在自身实力扩张的同时,也刺激传统行业的服务进行新一轮的升级。另外,除了市场要素,从共享经济的乱象中还可以明显看出,人性是所有共享模式的统一边界。任何商业形式所存在的基础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性需求,而很少有像共享经济一样,是在考验人性,这带来的不仅是信誉问题,根本上还会影响第三方平台的盈利状况。
在大多数理论研究中,共享经济的极致状态是用使用权代替占有权。
按理说,共享经济无论是纵向深入还是横向扩展,其前景可以说是无限放大,而且可以不受边界困扰,但现实中这种状态真的能实现吗?
很难。
一方面,尽管随着共享意识的深入,共享经济可波及的领域会不断扩大,但某些涉及**、安全的产品从根本上是难以实现共享的,况且同时又要具备市场要素,更使得共享标的范围缩小。因而未来如果共享需求呈现急速扩大化,那可共享的资源总是会碰到最后的边界。另一方面,整体经济形势状况良好时,人们可能会失去共享的意愿,这就意味着未来共享需求并不是一定会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而增加,毕竟经济条件和外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人的占有欲要比共享意识强烈。
总而言之,共享经济虽然因为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特殊作用,而具有深厚的商业潜力,但依然摆脱不了行业、产品、地域和人性等因素的限制,这就决定了长时间内共享模式只能是产权交易的辅助,而非取代。
而且最关键的是,未来出现的各种共享平台渐趋偏离共享的本质,即使是行业巨头也不例外。比如真正崛起于闲置资源利用的共享界鼻祖优步和airbnb,前者私人闲置车辆越来越少,后者民宿占比也是逐渐缩小。这种趋势对共享模式来讲不是好事,因为伴随着这种改变,共享平台的业余性正在被职业性所取代,也就是谋生者代替共享者,后果有可能是一种趋向传统模式的倒退。
最明显的就是滴滴,在经过政策风暴的洗礼和行业垄断之后,很多用户又面临着新一轮的打车难问题,这种状况集中反映的问题除了政策受限之外,还有车主拒载、随意加价等乱象,基本上和出租车垄断出行市场时的情况相似。也就是说,供给者成为职业工作者,在趋利性的刺激下,又产生了和传统模式相似的行业性问题。
不可否认,共享经济确实是改变市场供需矛盾、升级产业的可行之路,但如今风口愈胜,投机者甚多,反而将共享模式的弊端提前暴露,再加上其本身也存在着众多约束性边界,因而透过资本热捧的虚火,理应谨慎看待其中的风险。当然先天不足,并不足以阻挡资本助推下的疯狂滋长,只是对于一些已经浮现在共享市场上的问题,由于切关平台生存和良性发展,很难忽视。
比如说共享雨伞等没有多少市场需求的产物接二连三出现,已经证明盲目跟风渐成趋势,长久下去随着共享模式不断覆盖新的行业,未来必然会引起同质化竞争。
另外,责任界定也是刻不容缓,这关系到产品安全和平台监管的长远利益。就比如说前世oo被卷入一场高额赔款的诉讼案件,起因是一个11岁男孩骑单车发生车祸致死的事件,这是共享单车面临的第一场官司,也意味着会给平台责任带来强制性的界定,对于未来发展其实不无好处。
总之,共享经济想法发展是可以的,但是想要发展好,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而且还是那句话,共享经济的发展,是和正题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的。
经济发展好了,共享就必然会出问题,也会落入低谷;反过来说,经济发展不太好的情况下,共享就有发展的空间了。
至于说国内国内的经济发展是很好的,但未来也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国家主动放缓了经济增速,这没错,这是大局,政府有政府的考虑,该提速的时候提速,该减速的时候就应该减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内的经济确实是日新月异,但必须承认的是,国人的整体生活水平和收入还有待提升,所以表面上看,国人的生活确实是已经很不错了。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的。
这点差距,成为了共享经济滋生的土壤。再加上二十年来告诉发展,造就了很大一批富商,这些人之中,有一部分是有固定的投资产业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没什么固定产业的。而后者,正式投资池里越来越大的一股力量,他们有钱却又有些盲目,共享单车的乱象,很大程度上也和这些人有关系。
看到一个新兴产业,觉得有前途,就一窝蜂的冲进来,然后整个市场都被搞得不像样子。管理混乱,最终这些人狼狈退场,留下满地的烂摊子,还得政府出面擦屁股,结果好好的一个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共享经济,却成了资源严重浪费的一块,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周方远想要炒热共享经济的概念,但他的本心却不是想要摧毁这一块,也不仅仅只是为了赚钱而不顾一切。只能说,这些迟早是会发生的,他在幕后推一把,也不过是让一切稍微提前一点罢了,而且作为引领者,未必不能在最初的时候就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出来。这样或许能从某种角度上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哪怕通过周方远的手,能为全社会省下一个亿的资源浪费,那他也是为国家做贡献了。
当然了,作为商人,说到底还是要赚钱的。
周方远有爱国的心,但他也不会为此就放弃一切,该他赚的钱他还是要赚,但是该他有的责任心,他也会有。
“单车投放情况如何了?”
周方远步入远方集团总部大楼,一边走一边问。
跟在他身边的是他在总部这边的助理,平时他不在集团的时候,双方是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联系的。
“京城投放已经超过十万辆,沪上和羊城加起来也已经超过十五万辆了,不过周董,自行车厂那边说他们的产能已经快达到极限了如果还是这么大的订单的话,他们可能会需要增加生产线才行。”
其实两个自行车厂合并之后,生产能力远没有这么差,但自行车厂原本就有自己的生产计划,现在一下子多出一个月几十万辆的订单,那不是开玩笑的。
“可以,同意增加生产线,具体增加多少让他们那个方案出来,你告诉他们,我会以最快的速度审核他们的方案。”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