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诺夫踉跄着退后几步,仿佛像一条摔在岸边的鱼一样,死命地大口吸了几口气后,眼中的凶光再也抑制不住地投了出来,看向杨铸的眼神,狰狞而疯狂。
杨铸满意地点点头,这个神情才对嘛!
这群雇佣兵,果然是一群没有外界刺激,就完全没有压迫气势的混球,看来自己找到了保持他们演出状态的手段。
而伊万诺夫则完全不是这么想,刚才那一下,虽然力道远远比不上第一击,但是却让他完全感受到了那种濒死的危险,
如果力道再重上一分,或者攻击位置换成左胸
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感受到了死神在自己身边缠绕,伊万诺夫骨子里的凶性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只见他死死盯着杨铸,弯腰躬身,仿佛一头猩猩一样慢慢地朝着杨铸逼来
“?”
杨铸神色开始认真起来,这段时间他也看了不少的格斗录像,伊万诺夫这副架势,分明是毛熊军方综合格斗术的架势,而且瞧这样子,是打算用掺和了蒙古摔跤术的摔技对付自己。
的确,对于自己这种爆发力和灵敏度都超过他的华夏对手,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优势几乎是所有西方格斗家必选之路,而那些掺杂了巴西柔术、蒙古摔跤术之类元素的摔技,对他们而言,实在是赤手搏斗的第一选择。
不过
杨铸之所以特别钟爱通背拳,而不是看上去更加刚猛的八极拳之类的武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同为不拘泥招式的武技,通背拳对于“眼法”和“步法”的要求,比大部分武技都更注重,而且其独特的发力技巧,也使得使用者在真正的格斗场合身姿更灵活这其实是大部分注重爆发力武技的共同点,只不过通背拳“眼毒”、“手毒”、“心毒”的三毒特点,使得其瞬间闪避和攻绽能力更符合杨铸的胃口而已。
眼见伊万诺夫逼近自己的距离马上就要两米,杨铸眼睛一咪,左脚发力,腰肢一扭,身子如炮弹似的朝着伊万诺夫的左后侧移去,
伊万诺夫瞬间改变自己的方向,不管是什么格斗术,只要被地方利用速度优势腾挪到背后,除非你练就中的“金刚不坏身”,不然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
孰料杨铸见他改变方面,右脚又是一蹬,地面竟然发出一声仿佛轻敲腰鼓似的闷响,杨铸再一次改变方向,朝着伊万诺夫的左侧急速挪去,而且两人之间的距离,竟然被杨铸主动拉近了大半米
伊万诺夫眼见着这次腾挪速度远超第一次,即便是杀意凌然,心下有不免些惊讶,对面这个家伙,难道真的是菜鸟不成,竟然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忘了,他难道不知道,不管你速度多快,只要两者之间的差距没有达到倍数,自己都可以相对从容地做出防守么?
而且,就从杨铸爆发的腾挪速度来看,其需要的体力绝对少不了,多来几次,我怕你连出拳的力气都没有了。
然而没想到,杨铸仿佛依旧像个愣头青似的,在伊万诺夫调整身体方向后,再一次腾挪,速度竟然又貌似快了一分,而且两者之间的距离逼近到不足一米
看着杨铸越靠越近,伊万诺夫嘴角露出狞笑,只要双方再靠近三十公分,就是自己柔术的理想攻击范围了,
到时候,只要自己拼着非要害部位受上一两拳,就能锁住这个混球,到时候,哼哼
正当伊万诺夫再一次调整防守方向的时候,由于双方距离越来越短,他的方向调整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而且几次换方向,他的下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丝疏漏,
就是现在!
杨铸眼睛一咪,然后原本略略凌空的身子忽然前倾,左脚突兀地从空中伸到了地上,然后一个猛然发劲,整个人竟然硬生生地改变了攻击方向虽然半空扭着腰,略有些踉跄,姿势很不美丽,但是的确在不到0.2秒内改变了攻击方式,朝着伊万诺夫正朝着相反方向扭的左半边身子扑去
伊万诺夫大骇,没想到对方乘着自己重心转移的瞬间,改变了攻击位置,于是顾不得以他的身体质量,在这种小弹步挪移的时候,急速反转重心会给肌肉带来极大负担和受损的隐患,直接右腿猛地发力,硬生生把自己的身子朝左边扭了过去,然后死死地盯住杨铸的右掌
在此时此刻,杨铸唯一适合攻击的,只有他的右掌了,只要顶住了这一击,自己就完全可以锁住这个混球的某个身体部位,然后就可以如同巨蟒一样,将这个混球缠到残废!
果不其然,杨铸在伊万诺夫改变重心的一瞬间,便伸出了右臂,
攻击位置是又自己的右胸!
伊万诺夫瞬间就判断出来杨铸右拳的落点,脸色一变,刚才那一记的威力,自己心有余悸,如果再中一击,按照上一次的中招后果来看,自己的一番努力就会全部白瞎
正当伊万诺夫死死盯住杨铸的右掌,全身肌肉绷紧,打算无论如何也要挡住这一拳的时候,
杨铸嘴角忽然扯出一丝诡异的笑容,刚刚落地的右脚猛然一定一踩,左脚跟却悄无声息地抬起,快如闪电地蹬在伊万诺夫右脚的膝后窝的侧面正是通背拳平日里用于基础步法训练的“分手箭弹式”的临机应用。
顿时,由于全副心神放在了杨铸右掌,而忽略了下盘的伊万诺夫,只觉得右膝后面的某根筋一麻,顿时重心溃乱,朝着右前方摔了个熊打滚。
杨铸看着倒地的伊万诺夫一脸涨红地看着自己,嘿嘿一笑,自己这一下完全脚下留情了,要不然,哪怕只使出了三分力,瞬间横向踹在膝盖这种极为脆弱的地方,以通背拳的用劲技巧,直接可以让他右脚直接残废,
即便不是横向踹断关节骨头,哪怕是刚才命中的位置再多一分力,伊万诺夫也会轻度残废以通背拳的技巧,损伤那个位置的筋腱,完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看着伊万诺夫满脸不服的样子,杨铸也不说话,只是笑了笑,直接走到桌子前,然后右腿闪电般的踢出,正是谭腿的功夫。
顿时,那个三和木压出来的伪劣餐桌,从中间一分为二!
伊万诺夫看着那一分为二的餐桌,有看了看那厚度足有五厘米的断裂面,脸色一白,这才知道杨铸完全手下留情了,要不然,别说刚才那一下踢中的是自己的脆弱关节,即便是朝着自己的小腿正面踢,最多三五下,自己完全会残废小腿正面可没什么肌肉,完全扛不住脚后跟的猛踢。
看着伊万诺夫有些泄气地瘫软下来,拍了三下地面,做出竞技中认输的姿势,杨铸满意地笑了笑,丫丫的,对于自己这种高攻低仿的人而言,这群雇佣兵里最头疼的就是伊万诺夫这个了,刚才那一下谭腿,自己的小腿骨还疼的要死呢!
先是假装欣赏了一下自己手下败将的表情,缓解了肌肉的疲劳和小腿骨的疼痛后,
杨铸再次露出温和的笑容,对着另一个雇佣兵勾了勾手指,示意他接着来。
顿时,一众雇佣兵脸色大变,看着这张人畜无害的小脸,分明像一个狞笑着的恶魔
:昨天又有书友置疑我关于汉字那块的内容,其实我挺感激,至少证明有人看了我的书,也愿意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否定。
关于这块的内容,我其实不想花太多的精神来解释,这个东西像论文一样枯燥无味不说,偏偏涉及极广,内容多到可以单独写一本书。
因此,我只简单地说几点:
1.“汉字”和“汉语”虽然互为一体,但实际上,如果从其基本属性上来分的话,却是两样东西,许多人会将其弄混,一旦弄混,许多理解就会出现偏差。
2.书友对于“繁体汉字拥有极强独立性”这个观点的置疑。
怎么说呢,或许我们之间对这句话的理解有所不同,
但凡是象形文字和象意文字,每个字体都是具有足够的信息量的,可以单独拿出来传达某个事务或者行为的释义。
所以在我以为,当几乎每一个字都可以具象到一条完整信息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内容独立体”,因此,我说汉字拥有极强的独立性,我个人觉得没问题。
为此,我今天再次通过远程视频,让家里人给我翻开那本厚厚的辞海,对立面每个字的解释和由来随即地看了两页,愈加坚定了我这个认知,
或许书友们也可以在有空的时候翻翻辞海或者字典,到时候对汉字,尤其是繁体汉字,肯定会自己的一番感悟。
3.对于我说的“汉字两个字一组合,就能呈现诡异的完整逻辑性,编程的便捷性和蕴含的信息量远远超过英文代码”,书友表示不认可。
由于里面涉及到好几个问题,我不太清楚究竟是哪里不认可,但还是简单解答一下。
.首先,我国曾经计划用汉语来开发编程代码,这个事我很负责地告诉你,是真的!虽然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但在当初,确有其事。
.“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完整的逻辑性”,这句话我承认说的太过绝对,如果换成“大部分汉字,只要两到四个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相对完整的逻辑性”,也许更适合一点。
我一位做了十多年翻译的朋友曾经说过,或许英语在“句法”上目前比汉字更有逻辑性,这也是许多人觉得英语“表述精准度”占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词法”上英语的逻辑性却离着汉字差了一截。
原因很简单,就拿我们汉语水平严重退化的当下来讲,一个普通人,只要熟练掌握了3000个汉字,就能撰写世界上99.99的学术论文,平日的人际交往,只要一千六百多个汉字就够用而英文呢,即便是用于最普通的生活交际,少于6000个单词的储备,就会出现沟通障碍,更别说撰写学术论文了,不然你以为英语逐渐增加到十万多个单词是为了什么?
所以
你觉得凭借3000个常用汉字就能达到这个效果,还不能说明汉字组合的逻辑性么?
结合第三条的解释,如果你仔细读几页辞海,就会发现,除了以语气助词为代表的少数汉字外,基本上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基本字义、典故、延伸这三块内容,
这个说明什么?
说明每个汉字背后包含着巨大无比的信息,并且在不断填充着每个字,或者每个词语后面的信息量,从而把它变成一个可以随着使用者水平和意图,不断拆来凑去的“七巧板”,赋予它足够的延伸触角。
严格来讲,我们的汉字,最初或者只是表述某一个具体事务或一个动作但到了后来,已经变成了极为复杂的多层次内容载体,
比如说“薨”,本义是指一群蚊虫飞来飞去的声音,但后来指王侯或者嫔妃等高级别贵族死亡,只要对汉语有所了解,一看到“刘,薨”这三个字,立马就知道这是汉代某个王爷死了,这里面包含了礼制、历史、性别等诸多信息,而且相对比较完整
再比如说“道”,本义是指路途、途径,但你只要对甲骨文或者金文、小篆有稍微研究,就会从他的书写方式和图形里看出它的哲学演化以及运用框架出来尤其是小篆,左边是“走”字,右边是一个披头散发的人,这分明是让人“不求表象,顺其自然而行”所以,但凡是对中国文化有些研究的,往往会对那些充满了刻意意味的“茶道”之类的玩意不屑一顾,因为违反了“道”字最起码的本意这个字里面包含了动作、哲理等基础元素,更包含了礼制、道德经、衍生应用等诸多信息。
类似于这种蕴含大量信息的汉字还有许多,它有着中国五千年来历史、哲学、民俗、礼制、文学等海量信息作为支撑,简单的两个或者几个字凑在一起,表现出最起码的逻辑性,我并不认为这种说法有什么错误。
事实上,汉字的“造词”行动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许多哪怕是基础字义和原有衍生内容上毫无关联的字凑在一起,也能清晰表达出一件事或者某个逻辑
比如说,我们现在网上玩的梗,什么“蒜你狠”,“气抖冷”、“城会玩”等等,你从基础释义上来看,完全就不沾边,如果不是生活在现今的中国,根本看不懂这些字代表什么,中间有什么逻辑可言,
但是对于我们,理解起来毫无困难,甚至能玩出更多花样来。
为什么?
因为我们获取的知识储备,知道这几个字代表什么,中间的逻辑是什么。
说到底,咱们古代的许多俚语和成语,其实都是一个模式造出来的都是在海量信息上玩“减字法”。
而且,照华夏的历史惯性来看,焉知我们现在的一些网络热词或者梗,不能成为流传后世的一个成语?
我前面说过,汉字是华夏文明的基础元素,也是华夏历史的流通记载体,作为世界目前唯一传承至今的华夏,这两者是互为一体的,其余三个古国文明,所谓的断了传承,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那些字体和词语背后的海量信息被刻意抹掉,而又失去了流通性,数代而绝。
,大体说一下我的一些认知就可以了,如果非要详细展开,字数也未免太多了些。
如果大家对这些东西之间的逻辑感兴趣,不妨去看看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虽然这本书争论颇多,但是里面关于这一块的阐释,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至少也有借鉴意义。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