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撤离的最佳时机
“出发?!哪啊?”
陈队长一脸愕然。
王骆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出发,没头没脑的,着实让人费解。
......
“哪?当然是出发去港口啊!难不成你们想一直在这住下去?”王骆反问道。
“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不提前通知?!”
“提前通知?交战区的停火时间又不是我能控制的,我可是在屋顶等了一晚才等到市区炮火声停歇。”
面对陈队长的诘问,王骆也是略显无奈。
其实他在屋顶坐着,就是为了聆听市区的炮火声。
根据生物学的知识,普通人从神经紧绷到放松后,大概在一小时之内便会进入疲惫期。
会出现乏力、记忆力减退和精神无法集中等情况。
市区是在当地时间十点半左右停火的,现在是十二点,正是双方士兵精神最松懈的时候!
也就是说,现在是撤离的最佳时机!
没有多言,王骆自顾自的忙活起来。
检查步枪弹夹,查看油箱油量以及安装重机枪的弹链,一副马就要出发的架势。
......
“现在外面这么黑,连路都看不清,怎么走?这遍地都是弹坑,很容易出问题的!”
陈队长毕竟也是过战场的人,经验老道。
因为白天的战斗,此刻整个城市中都布满了残垣断壁和弹坑。
车队稍有不慎便会陷进坑里,一时半会难以爬出。
而且夜间行进要谨慎使用车灯。
在大使馆附近倒还好,可一旦在向前进入交战区,那是万万不能开灯的。
鬼知道在摩加迪纱的街头巷尾,埋伏着多少狙击手。
一但开启车灯,他们便成了活靶子。
一般出现这种不分敌我的情况,狙击手都是直接开枪的射杀的。
根本不会管你是米国大使馆的车还是华夏大使馆的车。
但王骆显然不想解释太多,只是语气平淡的说道,“放心吧,你能考虑到的问题,我都考虑到了。一切都在我的计划当中,你们只管按照我的安排行事便是了。”
“但是......”
就在陈队长打算继续劝阻时,冷锋和樊大使二人也赶了过来。
毕竟这里官职最高的还是樊大使,同时也是王骆的雇主,无论如何行动,都得他拍板才行。
大体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后,樊大使表情略显忧虑。
虽然现在时机难得,但是大半夜的往码头进发,这实在是太冒险了。
一但出现什么问题,他可是要担责任的。
樊大使看了一眼王骆,试探着问道,“这事你有几份把握?”
“十分吧,算是十拿九稳,如果你信我,那就赶紧收拾东西走,再过一两个小时,双方士兵得到了充足的休息,战火便会重燃。”
看到王骆如此自信,樊大使倒是有些犹豫了。
明天的战局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变故,在这里多呆一秒都要冒着极大的风险。
倒不如按照王骆的计划,现在前往码头,省的夜长梦多。
“那好吧,那就信你一次,但是要派一辆车在前面开路。万一遇到什么问题,也好让后面的侨民车队撤回大使馆。”
这毕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樊大使不敢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样派一辆车在面前打头阵,关键时候也好弃车保帅。
王骆没有反驳,而是主动请缨,“我跟冷锋在前面开路吧。”
闻言,冷锋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虽然他也不知道王骆想用什么方法摸黑穿越交战区,但他可是亲眼见过王骆的本事。
既然他说这事十拿九稳,那就说明他心里有十足的把握。
“好吧,既然如此,那我这就通知侨民收拾好东西,准备撤离。”
说着,樊大使便开始动员起来。
......
......
“大半夜的什么情况啊?”
“说走就走?就不能等到明天天亮?!”
“白天就没休息好,大晚也睡不清闲......”
“算了算了,收拾东西准备走吧早点离开这个鬼地方也好。”
......
听到要连夜撤离的消息,院子里顿时喧闹起来。
因为刚从熟睡中被吵醒,大部分人还带着起床气。
对于樊大使的动员,都比较抵触的。
虽然也在收拾东西,但速度确实慢的出奇。
足足过了二十分钟,却只有两辆越野车整装待发,剩下一越野车和一辆中巴车却迟迟没有安排妥当。
这些侨民不是在行李没收拾完,就是找不到自己的手机了,还有结伴去解手的。
那悠闲程度跟逛菜市场似的。
......
樊大使和陈队长一直在尽力维持秩序,安抚侨民的情绪,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妈的,还矫情了。”
早已等候在车旁的冷锋暗骂一句。
要是照这么下去,恐怕天亮了他们也出不了这个大门。
王骆坐在车顶,饶有兴趣的看着这帮拖拖拉拉的侨民,接着对冷锋说道,“呵呵,我记得之前读过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书籍,叫做《乌合之众》,里面有一段是这么写的,当一个人所在的群体带有负面情绪时,其本身也会被同化。现在就是这么个情况,负面情绪已经开始在侨民队伍里蔓延了。”
冷锋摸了摸下巴,随即出声询问道,“那书里有写怎么对付这种情况吗?”
王骆摇了摇头,“没写,不过我自己研究出了个办法。”
“哦?什么办法?”
就在冷锋疑惑的时候,王骆站起身来,拿出了AK步枪。
打开保险,拉动枪栓。
朝天就是一梭子子弹!
......
“哒哒哒——”
火舌疯狂的吞吐着。
瞬间把在场的所有人都镇住了!
所有侨民,包括樊大使和陈队长在内,都一脸震惊的看着王骆,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就在这时,只听到王骆扯着嗓子喊到。
“你们还有一分钟的时间,一分钟后,正式出发!到时候还没车的,就留在这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