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绞肉机一般全速向前飞驰当中的残酷阵地大绞杀,没用多久就几乎彻底耗尽了苏德双方的全部作战实力。
尽管扮演着进攻方角色的苏军在兵力上有着绝对的数量优势,但不论是单兵作战经验亦或是武器质量都要远不如德军一方的苏军最终还是没能创下奇迹。
国防军大德意志步兵团与党卫军帝国师的拼死抵抗最终换来了其所期望的结果,基层军官伤亡过大、许多连营级苏军步兵甚至整建制报销掉的残酷战况,使得苏军几乎难以再组织起更进一步的有效攻势。
尽管距离突破叶利尼亚城外围郊区的德军野战防御阵地只有咫尺之遥,但心有不甘的苏军一方,最终还是在迫于无奈之下以战术性撤退的方式主动结束了7月24日这天的战斗。
炮火轰鸣中持续了一整天的战斗归于平静之时,在激烈的战火中整整对抗了一整天的苏德双方都在各自的阵地上舔舐着伤口休养着伤势。
经过今天一整天的战斗之后,以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对抗马拉申科所率独立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外加整整五个苏军步兵师集火进攻的大德意志步兵团损失自然是最为惨重。
其团级建制下的合计整整14个战斗步兵营遭受重创,包括伤员与阵亡、失踪者在内的折损兵力接近四成,用于有效对抗苏军装甲部队的88炮折损超过半数,部署于一线防御部队手中混编的各式小口径反坦克炮更是几近全部报废。
除此以外,从叶利尼亚战区另一方向上赶来驰援大德意志步兵团的党卫军帝国师支援部队亦是损失惨重。
负责带队驰援的一名党卫军二级突击大队长于阵地短兵相接战中被苏军击毙,从帝国师麾下各个团级、营级部队内临时抽调出来的连、排、班战斗兵员损失过半,担任一线作战指挥任务的党卫军基层军官阵亡率更是高达百分之七十。
但即便是如此,付出了惨重伤亡为代价的德军一方依旧算是勉强达成了今日的预定作战目标。
调集了包括新式秘密武器13喀秋莎火箭炮、莫斯科航空歼击兵团和马拉申科所率独立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在内众多强力武装的苏军,最终还是被誓死顽抗的德军成功抵挡在了叶利尼亚城外围的野战防御阵地之前没能攻入城内。
因此单从今日一战的最终结果来看,伤亡足以堪称惨重的德军一方无疑是赢得了一场艰难的战术性胜利。而没能达成既定作战目的的苏军则毫无疑问吞下了战术性失败的恶果,比德军更加惨重的伤亡附加上失败之后对保家卫国的苏军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经此一役之后,马拉申科麾下所率的独立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损失1重型坦克合计23辆,34中型坦克6辆。
弃车逃生的车组除了极少部分得以幸存之外,绝大多数车组都整建制地牺牲在了今日的战斗之中。
深知着坦克兵是更有价值高技术性兵种的党卫军帝国师突击小组,几乎专挑弃车逃生后的苏军坦克车组痛下狠手。在步兵作战技巧上远未达到精通水平充其量只能算是自卫合格程度的苏军坦克车组们,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纷纷毙命于了守株待兔的党卫军枪口之下。
也正是因为党卫军帝国师战斗突击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专挑弃车逃生后的苏军坦克车组下手,今日一战结束后在统计损失时的马拉申科这才惊讶而又无比恼怒地发现,自己麾下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的损失车辆和阵亡车组比例竟然几乎快要达到了一比一的程度!
要知道,在以往的绝大多数战斗当中,苏军坦克因为使用了不易起火爆炸而相对安全的柴油作为坦克的燃油动力,有相当一部分苏军坦克在被击穿战损之后实际上并没有当场起火爆炸。
半数幸存或是全数幸存的苏军坦克车组有着很高的几率可以做到弃车逃生,而始终伴随着己方坦克一道协同进攻的苏军步兵,往往会得到命令要尽量掩护保护这些高技术性的友军车组不被德军杀伤。
借此来确保苏军从大后方生产线上源源不断运抵前线的新坦克们有人可开,不至于出现坦克运抵前线后因缺少对应车组驾驶作战而出现“车等人”的尴尬情况。
在以往的战斗中,专注于正面对抗作战的国防军从未使出过如此针对性的战术来专克苏军弃车坦克车组,苏军坦克弃车车组的幸存率也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还算令人满意又足以接受的程度。
再配合上苏联重工业强大的造血输出能力之后,所谓苏军坦克好像“无穷无尽”甚至于是“越打越多”的奥秘也就在于此。
但在今天的战斗中,无所不用其极而根本不讲战争规则的党卫军帝国师则组建了数十个突击小组来专门针对苏军坦克。
早有预谋的党卫军帝国师突击小组在投掷了混合橡胶燃烧瓶之后,索性就躲在不远处的战壕掩体里静静地等待。当那些被有毒黑烟熏得神魂颠倒而意识不清中,几近失去反抗能力的苏军坦克车组弃车之时,暗中观察的帝国师突击小组便果断从暗中杀出将其击毙当场。
在今日的战斗里同样目睹了这一幕之后的马拉申科一回想起这样的情况就怒不可遏。
尽管陆军地面作战当中并没有像空军那样“禁止射杀对方战机跳伞飞行员”的不成文潜规则,但党卫军这种及其不要脸又专挑下三路下狠手的阴招,却无疑给了马拉申科一记意想不到的当头棒喝。
停放在独立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野战营地里的后备1重型坦克还有十几辆之多,这些都是今天刚刚从大后方铁路交通枢纽卸车后运抵前线以作备用的清一色新车。
早已预料到德军不好对付的马拉申科自然是早做打算而做好了迎接惨重损失的准备,毕竟有这些新车在,坦克的损失对于一向讲究钢铁洪流战术的苏军来说还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