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那几个商贾既是来询问谢正水泥的事情,那便是有购买的准备。
三千两是不少,但却也在能够接受范围之内。
不过就是几个时辰的时间,几个商贾便又找了谢正。
“谢公子,我们皆愿购买水泥,只是不知这水泥如何卖?”
这个价钱早在之前,谢至便与谢正交换过意见了。
所以,在商贾询问之后,谢正没加考虑,直接脱口回道:“一贯铜钱一袋,至于如何运送回去,你们自己负责,途中若遇水出现变硬,无法再使用的情况,我们概不负责。”
一贯铜钱一袋说来也不贵。
几个商贾互相通了一下气,由一人回道:“好,某几个买了,某对着水泥不甚了解,不知建一处宅子需多少,也不知如何用。”
这个水泥乃新鲜东西,刚开始的时候谢正他都不知晓如何使用,还是谢至一点点告知,他才勉强掌握。
告知这几个商贾如何使用,也只是按照谢至刚开始交给的那些,照搬硬套一一告知的。
一袋水泥多少沙子,都告诉的清清楚楚。
这些商贾也不见得动建房子的事情,他能做的也不过是把谢正告诉的这些一一记在心里罢了。
记清楚了这些事情后,谢正便领着他们直接去了水泥仓库。
吩咐管水泥的人,开始为这些商贾分派。
这些商贾与谢正协商之时也没找到运送回去的人,只能把各自需要的水泥堆放在墙角,交了定金,然后再回去找人。
时间一日日过去,自这些商贾购买之后,也与不少人来过水泥作坊。
标准就是那个标准,也无需谢正亲自见。
他们愿买,那便留下银子,自己找人把东西拉走。
若是不愿买,也没关系,就当他们不曾询问过,买卖不成仁义在嘛!
就在这些事情进行稳步进行着之际,天津港口的大宝船也终于被人注意到了。
大明自朱元璋开始便有片瓦不许下海。
刚开始,谢至弄这个大船的时候,很多人只是以为只在内陆行驶。
随着这宝船越发的建造完成,傻子都知晓这能抗住级飓风的大宝船,若只在内陆行驶根本就必要。
而且这宝船也不止一艘,三艘大宝船往哪里一摆,可谓是蔚然壮观。
本来,徐进在造船之期,打着谢至的名头,又与天津卫的指挥使喝了几顿酒,多多少少的给予了好处。
天津卫指挥使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答应了这个事情。
当这宝船快要完工之际,天津卫指挥使自知这个事情不是想象中的那般简单了,及早与朝廷禀告,将来出事自己也能少担些责。
其实,这指挥使的折子之前,弘治皇帝便已接到了这方面的折子。
毕竟,那些厂卫也不是吃素的。
宝船那么显眼的事情,不可能一点儿风声都送不到弘治皇帝的案头。
朝臣没做刁难,弘治皇帝也没露声色,自当不知晓此事。
现在天津卫指挥使送来了折子,弘治皇帝却是不能不做表示了,直接传了旨把谢至召到了京师。
前几日,朱厚照按谢至教于的那些方法把那些土地皆都租种了出去。
在普通庶民之中风评甚佳。
这个事情办成之后,朝中的一些大臣,对朱厚照称赞之言也是更多。
朱厚照能有如今这样转变,与谢至多多少少都有些关系。
自然,对谢至,弘治皇帝也是满意的。
弘治皇帝对谢至多多少少也都在培养,只有谢至能够成长起来,才能成为朱厚照的一大助力。
谢至乃是朱厚照的伴读,往后便可帮着朱厚照镇住那些老臣,避免君少臣老固有情况的发生。
当然,为避免谢至功高震主,也得寻找谢至软肋才是。
弘治皇帝一边用谢至,一边也在寻找这个机会。
终于,在宁王平叛之时他找到了。
谢至是有才能之人,但却也是儿女情长之人,为了女人,可不要一切功名。
这样的往往是没野心之人,自然也就容易掌握。
派人去传谢至进京的时候,弘治皇帝脑海当中又过了这么多问题。
就当此时,有台州府急报送了进来。
弘治皇帝也未有懈怠,急忙打开,瞧清楚上面的内容后,拍案而起,怒骂道:“欺我太甚,倭寇竟又犯我台州。”
随即,弘治皇帝抬手朝一旁的太监吩咐道:“传旨内阁,兵部尚书,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来此议事。”
除却召集内阁出谋划策的文臣,还召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人。
很明显,弘治皇帝不想吃下这口气。
其实,不止是文人不愿出站,就连武将也不愿。
现在的倭国正处于大动乱时期,大明若能派出水师前往,何必倭患之事发生。
很快,该召集之人便先后进了暖阁。
进了暖阁,在众人行礼之时,弘治皇帝便开口道:“台州府送来急报,倭寇在台州登陆,又屠杀我大明子民,尔等以为如何?”
在永乐年间,大明与倭国以为勘合贸易正常交往了一段时间。
后来随着倭国南北分裂,这一勘合贸易组建失效。
再到后来,一些失意的武士和政客便流落海上,屡犯大明。
最后,一些瞧着有利可图的大名主也参与了进来。
倭患自是越演越烈。
大明都城在北,防备的一直是鞑靼,对倭寇也未有过真正剿灭之心。
也就是在嘉靖之时,被戚继光打残了一次。
不过却也未有真正剿灭,虽没有以前猖獗,小股力量也还是存在的。
盛世用文臣,虽说问及军事问题,最先开口的却是刘健。
刘健回道:“臣以为于陆上加强防备便是,可增设卫所。”
这样的方式最为稳妥,也是文臣一贯善用的主张。
刘健话音落下李东阳也是开口道:“臣附议,太祖遗旨,倭寇乃不征之国,我大明不善水战,而倭寇又善于躲藏,出击,他则藏于海,收兵他又来侵扰,反反复复,耗费也不少。”
两个内阁大学士都发表意见了,接下来轮到谢迁了。
顿了一下,谢迁开口道:“臣以为,即便如李公所言,也当表明我大明的态度,得集结兵力前往应对,让倭寇再犯之时心有畏惧。”
大学士之言后,便是兵部尚书马文升。
估计是因马文升乃是掌兵之人的缘故,虽是文臣,但一个当战却也回答的是斩钉截铁,不曾有丝毫的怯懦,回道:“臣以为当战,集水师以及江南一干精锐卫所消灭。”
马文升出言之后,自然又是五军都督府的那些都督。
这些人虽都是勋戚出身,当年先祖都是战功分爵的,但大多数人却已是没有了先祖当年的血性。
五个都督也不是人人都主战的。
正当这些人在暖阁中为如何解决争论不休之时,谢至便已经接到了弘治皇帝相召的旨意。
既然有旨相召,谢至也没需要他亲力亲为的事情,却也就去吧。
谢至从云中赶到京师之时,便匆匆进了宫。
暖阁中辩驳的这些事情虽告了一段落,却是并未有结果。
这些人无论出于何种回答,皆有自己的目的。
没有结果,弘治皇帝颇为的心烦意乱。
作为皇帝就是这样,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得需要他操心才是。
正在弘治皇帝心情不畅的时候,听闻小太监汇报谢至到了的消息,赶忙抬手道:“叫他进来。”
谢至总是能有焕然一新的答案,弘治皇帝也期待谢至的想法。
进了暖阁,谢至行礼。
弘治皇帝沉着脸,出言问道:“怎又折腾道天津了?”
弘治皇帝出言提出这个事情,谢至便已是知晓原因了。
扯起一道微笑,笑嘻嘻的回道:“臣偶然得到当年三宝太监的宝船图,忍不住便搞了出来。”
谢至说起来轻松,那个宝船到现在已耗费十几万银子了。
从其他地方赚到的银子基本上都花费在这上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