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殿内火烛闪烁,就好像老朱的心情一样。从太子朱标逝世时的悲痛欲绝,到后来对朱家江山后继无人的忧心如焚,再到现在对皇孙朱允炆的百感交集,仿若乘过山车般让人头晕目眩。
朱元璋不欲再让朱玧文跪着,便说道“允炆,起来吧,不必多礼。”
朱玧文缓缓站起身,发现刚才跪着还不觉得,现在起身之后,朱玧文不自觉的对上了老朱的眼睛。那是一种怎样的眼神,锐利如刀剑般的目光中闪烁着对于后辈的慈爱宽慰,让人迷失,仿佛看到了在现代的父母。
“允炆,你怎么了?是不是前一阵子守灵太累了?”朱元璋见朱玧文起身后不答话,便不禁出声询问道。朱元璋以前是非常喜欢这个十分孝顺的皇孙,听了刚才一番话之后,对其又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欣慰。
“皇爷爷,我没事。”虽然朱玧文脑海中的两股记忆已经合二为一,不分彼此,但是毕竟还是以现代思想为主,现在面对着老朱这对于皇孙喜爱非常的真实感情中,朱玧文还是被打动了,感觉仿佛是面对着自己在现代世界中已经逝去很久的爷爷一样。
从今之后,这世上将不会再有朱玧文,取而代之的只有这个老年丧子的可怜老人的长孙——朱允炆。
朱元璋的神情变得似乎有些犹豫,又有些烦闷,不在像刚才一样温和。这一神情的变化让朱允炆有些不知所措,有些怀疑自己刚才是不是有哪里说的不好,还是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朱允炆鼓起勇气,打破僵局,道“皇爷爷,您看,如今天色已晚。皇爷爷您也为大明操劳了一天,`现在不是皇爷爷休息的时间么?!皇爷爷如果有什么话需要说,以后再训示也都是可以的。”
老朱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本来老朱是看到了锦衣卫的奏折才会来到春和殿的,但是又不能直接说出来,谁成想居然会听到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经历。
“本来咱是想看看允炆、允熥你们的,没想到允熥他们居然已经睡了。既然如此,今天咱想问你点问题,只希望孙儿你能在你父王在天之灵的注视下认认真真的回答。”老朱表情严肃的对着朱允炆说。
本来如果老朱直接这么说,朱允炆还可能会担惊受怕一下,毕竟穿越这么让人惊奇的经历都出现了,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更离谱的事情。但是现在老朱就着自己刚才的话头说,就感觉老朱营造的严肃气氛很明显少了点什么。
“还请皇爷爷您多多指点。”朱允炆本身对于老朱要问的问题就有一些考虑,现在这就是完全准备好了。
很明显,大明太子朱标病薨以后,大明没有明确的指定储君。而老朱这一夜的到来也不是偶然,更多的是可能收到了什么情报,想先考察太子的几个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几个弟弟有没有成为储君的资格,谁知道自己会爆了这么一个大料,估计老朱也没有想到,所以才会直接先问自己。本身老朱就对于朱允炆的恭孝很满意,自己之前的一番话应该很大的增加了老朱心理的砝码,相信自己这次对答如果能再让老朱满意,那被立为储君的几率应该就更大了,毕竟一个通天大道就在眼前,谁还愿意走一个需要披荆斩棘的羊肠小道,鬼知道会出啥问题。
老朱看着朱允炆点了点头后,便对着朱允炆说出了第一个问题,给了朱允炆一个猛烈的背刺。
“允炆,要是你在咱百年之后统治大明,你会如何对待现在的这些藩王?”
朱允炆心想果然老朱其实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子孙后代。朱允炆本身对于明史也是非常喜欢,毕竟大明这“不和亲,不赔款,不议和,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口号喊得实在让人热血沸腾。关于明朝藩王这个问题,现代也是有茫茫多的人在讨论,自己也是有些思考。
朱允炆定了定,开始缓缓地说道:“皇爷爷,自孙儿读千字文开始,到后来读史书时,便一直有很多问题,孙儿自己也思考了很多,只是不知道对不对,如果孙儿说的不好,还请皇爷爷恕罪。”
朱允炆顿了顿,继续说道“孙儿以为自秦皇一统诸国,以郡县治天下,始皇死而地分,汉取秦故地而代之,后灭项楚而定天下。当是时,亦大封天下功勋宗亲,遂有文景七国之乱,后武帝以推恩制诸侯,故乃有郡县定制。但汉末亦有董、袁之流篡权,亦有曹挟天子以令诸侯,乃至有孙、袁之辈割据一方。当是时,如有汉初宗亲诸国,何至于三分天下。”
“之前孙儿随父王看遍四海八荒,乃知道这世界之大,一望无边。而吾等大明所占之地,虽是膏腴之地,但这海外之地,亦皆非蛮荒之地,其间或有不毛之所,但亦有堪比吾等大明之土,甚而益胜。孙儿看皇爷爷治国多年,虽无亲身经历,但觉一语甚善——吾等大明虽大,却无一处土地多余。”
“孙儿窃以为皇爷爷并无错,分封宗亲亦无错,乃至裂土宗室为诸侯,亦无不可。但却不应封于中原之地,孙儿知皇爷爷分封用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之规则,是希冀以藩王屏卫中央。但皇爷爷是否想过多年以后……”
朱允炆缓了口气,一字一顿地讲道:“故如孙儿主政,将封藩王于夷地建国,以宗室教化夷民,如此,不但可取藩王屏卫中央之利,而又无割据地方之害。如此才是我大明分封之上策,如此吾等大明必将再现三代之世,再现三代之世!”
随着朱允炆说出这一段话后,老朱的脸色变得越来越严肃,而随着朱允炆将内心多年以来想讲却无法述之以口的想法慢慢讲出来,其情绪也愈来愈激动,甚至连本就白皙的脸上也渐渐变红起来。
“若以此封邦建国的话,大概这天下的人才,也就多了无数的去处,就如我大明一般,以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如果行封建之制,那这天下的人才,就如春秋战国时一般,此所不容,可往他所,在此国混不下去了,可以到别国去。你说是不是,到时候,可就不仅仅是君择臣了,臣同样可以择君了。到时候孙儿你可就不一定能够坐稳江山喽。”
过了好一会,老朱终于缓缓开口说道。
“这一点,你又是否想过?”
“回皇爷爷,孙儿想过,但是那又如何,不论如何,这江山也都是吾等汉家江山,吾等朱家江山。而且孙儿也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在以后的实际分封中能够把握好分寸。”
“好!很好!非常好!不愧是咱的好皇孙!”老朱听了朱允炆的回答,非常高兴的喊道。
老朱高兴了一会后,思考了一下,又挑了一个问题问道:“允炆,咱再问你,你觉得朝中兵事若如何?”
朱允炆听到这个问题,沉默了,对于这个问题在后世也多有争论,他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为了表示郑重,还是装作思考了一会才说道:“皇爷爷,孙儿觉得这个问题要分成两个方面去看,一为将,一为兵。”
“首先将领方面,考虑目前大明还在带兵的大都是开国功勋之后,老将所剩无几,他们都是接受过多场战争洗礼的,打仗方面基本都是值得信赖的。但是有两个问题,其一为新人才的培养,其二为这些带兵将领的忠心,毕竟先秦赵括和赵宋黄桥兵变的教训过于惨痛了。”
“然后兵员方面,孙儿十分佩服皇爷爷所设的卫所兵制。寓兵于农,守屯结合。养兵百万,不耗一米。”朱允炆虽然知道在明朝初年卫所兵制十分合适,但是就像周豫才所言:时移世易,每个政策都有他的适用期,好的政策自然会带来好的影响,不好的政策自然也会加速一个王朝的灭亡,从来也没有一个王朝能够说一直用一个制度,万世不易。朱允炆也在犹豫要不要说的再细点,但是想到老朱多疑的性格,还是从心一点的好,从心从心……
片刻的沉默思考后,朱允炆再次缓缓说道:“本来孙儿一直在这宫中长大,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何,之前随父王神魂出窍,悠游八荒也只是涨了长见识,对于兵事并没有多少研究。因此孙儿希望皇爷爷能够帮孙儿建立一个讲武堂,召朝内所有勋贵子弟以及所有藩王子弟入校,孙儿希望能够在其中实践一些之前神魂出游时的见闻。皇爷爷也可以顺便看看孙儿所为,想必皇爷爷看过之后也就会放心了。”
听到这,老朱点了点头,目光柔和的看着朱允炆,说道:“咱知道了,本来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问你,但是现在没有了。时间不早了,既然该问的都问了,咱就先回去了,孙儿你也休息吧。”
老朱说完便缓缓站起身,慢慢走到门口站定,等了一下。老朱没有回头,也没有说话,便开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