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读书人:真香!
简直比买彩票还划算啊!
楚文乐呵呵地想到。
虽然这么多银子,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成本,但是利润仍旧非常可观了。
毕竟,工人全都是家丁。
每个月的饷银并不高,最大的成本,就是纸张,以及墨水。
但是刨除这些,最起码还有近八成左右的利润。
算是赚翻了。
堪比打劫了。
而且,还不担成本。
有了这么多收入,楚文的目光,立即放得更远了。
因为,他可不打算就做一个安安稳稳的书商。
他要做大唐第一个出版集团。
现在,刊书业务,已经正式开始了。
但是要让把名气打响,还得发展报纸才行。
毕竟,一本书还得花不少时间。
但是报纸却是一天一份。
甚至生意好的话,还可以一天两份。
一份早报,一份晚报。
总之,可以将影响力无限扩展。
更难得的是,以他现在的身份,往往可以获取很多内部消息。
而目前摆在他面前的,就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那就是出征吐蕃。
以他和李道宗的翁婿关系,想要获取前方的一手资料,那还不手到擒来?
所以,楚文直接就将主意打到岳丈大人头了。
在李道宗出征之前,楚文专门去李府参加践行,也和岳丈大人说起了此事。
并且,李道宗还找了一个特别可靠的家丁。
随同他一起出征。
负责传递行军信息和战报。
当然,这些行军路线和战报,自然会经过筛选。
否则,那便是泄露机密了。
“齐三儿,有个任务交给你。你帮我找一批文笔不错的书生,我需要一批撰稿人,稿酬优厚。”
齐三儿愣了一下。
不知道老爷打算干什么。
不过,大概也能猜到,肯定跟出版有关。
应了一声之后,齐三儿直接退了下去。
长安城中,最不缺的就是穷书生。
齐三儿只花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找到了二十多个书生。
然后,楚文在院子里接见了这些书生。
既然是撰稿人,那肯定首先要看看撰稿水平如何。
所以,第一关便是考试。
书生们面面相觑,顿时就炸了。
什么情况,不就是找份工作么,居然还要考试?
哪儿有这样的规矩啊。
就算是做豪门大族的门客,或者账房先生,那也不用受这等侮辱啊。
大家纷纷嚷嚷起来。
“楚公子,你这也太欺负人了,我们是读书人,而且只不过是找个工作,居然还要我们考试,这也太不成体统了吧。”
“有辱先贤啊,这张脸没地儿搁了。”
“君子固穷,但是再穷也不能穷骨气,楚公子这般行为,实在是太伤人了,我坚决不会答应。”
“……”
看着大家的表情,楚文淡淡一笑。
然后,没有任何说服的语言。
而是直接伸出了五根手指。
书生们顿时呆住了。
这,什么情况?
五根手指代表什么意思?
不知道楚文到底打的什么哑谜。
楚文晃了晃五根手指,然后缓缓道:“五两银子,而且是月俸。爱干干,不干拉倒。楚家的大门随时敞开,欢迎走人。”
他深知一个道理,有钱能使鬼推磨。
五两银子,在这个时代,已经是非常可观了。
若是用穿越前的说法,月俸五两,那绝对是妥妥的白领了。
他就不信,出这么多钱,还找不到人。
果然,下一刻。
书生们顿时都放下了尊严。
面色变幻极快。
“既然是撰稿人,那考核一下,确实很有必要。毕竟,总得看看文章水平嘛。”
“正是这个道理,还是楚公子想得周到啊。”
“既然是读书人,若是还怕劳什子的考核,那可不就是心虚嘛。”
“不就是考么,考!”
楚文顿时失笑。
读书人,这么没尊严的吗?
这前后反差也实在太大了吧。
不过,既然愿意为我所用,那就行了。
他只需要衷心的员工,不需要有个性的刺头。
当下,按照“时事评论”“军情速递”“八卦长安”三个板块,说了一下要求。
让大家分别写一份答案。
书生们面面相觑,感觉认知被颠覆了。
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内容。
不错,到底是玩文字工作的,一法通万法通,琢磨了一会儿,开始动笔。
最终的结果很快出来了。
楚文留下了八个人。
目前只有一份报纸,所以,需要的撰稿人和编辑不多。
其实,严格意义来讲,这半个人也只是马马虎虎。
除了一两个人特别出彩,其他的人,还需要他进一步培训。
落选的书生垂头丧气。
正要离开,楚文让齐三儿给每个书生奉一个红包,里面装了二两银子。
算是辛苦费。
都是穷书生,实在不容易。
就当是施舍了。
书生们大喜过望。
没想到,考试一场居然还有银子。
虽然没通过考核,但是全都欢天喜地。
二两银子,又可以叫个小粉头了。
或者喝顿好酒。
剩下来的书生们,楚文又给他们培训了一下。
主要是讲了一下新闻报刊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切入,如何有看点有爆点。
听得书生们纷纷叹服。
大家早就知道楚文乃是《三国演义》的作者。
文字自然是非常了得。
没想到,讲如何写新闻的时候,随便一个普通事件,就能被他分析出这么多道道来。
真是了不起!
大家都纷纷朝楚文投以敬佩的目光。
很快,书生们纷纷开工。
有的直接在市井之中选取热点。
有的则是专门撰写军情方面的进展,将吐蕃的战事,详细地写在报纸。
至于时事评论这一块,前几期楚文决定亲自动笔。
也算是给书生们打个样儿。
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时事评论。
当然,他的办法很简单。
直接就从记忆中搜取一些时事评论,然后改头换面一下,就是一篇完完整整的优秀时评。
当然,文字也是比较浅白。
算是文白夹杂的那种,毕竟这样更符合时代特色。
真要全部换成白话文,反而影响报纸的格调。
几日后,第一期报纸诞生。
一经推出,顿时引爆了整个长安城。
再次出现洛阳纸贵的场景。
所有认字的人,几乎都是人手一份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