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
远安省境内,太乙山上。
太乙山,是华国有名的隐修之山,也是钟泽此行的目的地。
他来这里,一为寻幽访胜,圆曾经旧梦,二为见见那些隐居于此的隐士。
很久以前,他就曾听人说,这里隐着有道之士,却不知真假?
此时,他背靠着山壁,整个人悬坐在一方支楞出来的石块上,老神在在地看着下面一个忙碌的身影。
他身下20米的地方,是个茅草棚。
一个年轻女道士——姑且说是女道士吧,正劈柴,准备生火做饭。
观察良久,钟泽已经知道,女道士是一个人隐修在此的。
此处在山之阴,而且路途难行,很少有人走到这里。看得出,这女道士是那种真正的清心寡欲之人。
话说钟泽在太乙山溜达了半天,见过的隐居者不下二三十人,但却没有一个人,能让他花费这么长时间去耐心观察。
当然不是因为女道士漂亮,漂亮的人多了去了,以钟泽如今的心态,怎可能那么肤浅?
他看中了对方的寡欲和勤劳。
他正好缺个能替他分忧的人,他所忧虑的,无外乎就是洗衣做饭这些他力不能及的事情了。
有这么一个人在他身边,必然能让他省心不少........
今天的早课,穆红秋已经做完了。
抄写经文,果真如传言中的那样,可以让人正身清心。
来这里两年了,抄经也抄了两年,却从来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能让自己的心胸这么豁然开朗。
她刚看了下米缸,米已经没了。
不过,他不怎么在意。
历来她的心态都是,果腹的东西,随缘就好。如果有那游客上山,愿意周济给她,她也不拒绝,如果没有,山里也还有很多可以吃的东西。
柴劈好了,揭开锅,她一时有点愣神。
她不知道做什么吃的。
但恍惚只是一瞬,随即她舀了两瓢水到锅里,丢了把早就洗好的野菜进去,复又将锅盖盖上。
正待生火,却惊闻一个声音响起。
“清锅冷灶,换了是我,不如不吃。”
穆红秋出了茅屋,左右看看,却没看见半个人影。
她蹙眉想,莫非是我听错了?
正要回去继续烧火,可转头间,那眼角不经意往上方一瞥,正好瞥见悬坐崖上的钟泽。
她霍然去看。
那人朝自己点头示意。
显然,刚才说话的人就是他了。
“昨天才下大雨,你坐的地方很不安全。”
穆红秋提醒道。
钟泽从石块上站起,笑道:“那么,请我下去喝杯茶?”
穆红秋沉吟一下,才道:“茶倒有,就是不知道你怎么下得来。”
“那就劳烦你找一条绳子过来。”
穆红秋想了想,点头道:“好。”
等她进屋里拿出绳子,却惊诧的看见,崖上之人已经笑眯眯的站在自己面前了。
“你是怎么下来的?”
钟泽道:“走下来的。”
穆红秋看了眼山崖,她在这里两年多,从来不知道那里有路下来,这人说的是什么胡话。
“你既然可以走下来,为什么要我给你找条绳子呢?”
钟泽笑笑,往茅草棚里走去。
“你这是什么野菜,没见过。”
穆红秋:“它叫金线莲。”
“我还以为是茶叶呢,哈哈,倒是我孤陋寡闻了。”
穆红秋没说话。
她搞不清楚这神秘人突然出现在这里,是个什么来意。
钟泽踱着步子左右看看,却止步于起居室外。
“是个真正的清修之所啊。能告诉我,你们隐居在这里,图的是什么吗?”
穆红秋仿佛很少做出表情,她淡然道:“别人图什么我不知道,我自己就图个心境自由。”
钟泽转身,仿佛听到了什么高论,饶有兴致地问:“你说的心境自由,指的是什么?”
穆红秋道:“我怎么样别人不会管,别人怎样我也不去在意。”
“如此肤浅吗?”
钟泽十分不以为然:“这种人世上太多了,不说别的,那些居无定所的流浪汉就很符合你的这个论断。”
穆红秋也不生气,道:“愿闻其详。”
钟泽走出茅屋,“白云闲似我,我似白云闲。二物俱无心,逍遥天地间。”
穆红秋跟出来,道:“张继先的诗。他是道家的人,追求的东西太玄了。”
钟泽问:“何谓玄?腾云驾雾,征风召雨玄吗?长生不老,移山倒海玄吗?”
穆红秋皱眉,沉声道:“骗人的把戏。”
“如果确有呢?”
钟泽的逼视,让穆红秋多少有点不自然了,她后退一步,道:“客人,我要做饭了,你走吧。”
呵......这是下逐客令了?
钟泽手一招,地上的绳索似有灵性般游到其手中。
这一幕尽收于穆红秋的眼里,她怔在那里,形同木雕。
钟泽笑道:“你问我绳子何用,那我现在告诉你。”
谈笑间,他凭虚御风,就那么平地而起,踏入半空。
随手一挥,绳索的一头便套在了原先他所坐的那块石头上。
另一头,则垂了下去,但离地尚有几乎10米的距离。
“凭着这条绳子,你如果能爬到山顶,就是我的入门大弟子。”
穆红秋眼望苍穹,看着那悬在半空的身影,她心中如惊涛骇浪翻滚。
她知道了,那截绳子,是她的入门天梯。